《易經》算是提出陰陽這兩個抽象概念最早的文獻了。本來這是兩個涵蓋宇宙萬物的抽象之概念,可是在實際運用當中,很多人都把它變成了具體的東西來理解了,所以久而久之就不知所雲了。這是中國文化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誇誇其談,空乏無物,不知所雲。較之於中國這種抽象談論,西方現代科學就太具體,什麽東西都要詳細定義,而且要有定義域,這正是中國文化裏最為欠缺的基礎。這個問題在中醫裏麵也是普遍存在著,所以造成不同的醫家有自己的理解,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定義和定義域,相互之間的談論基礎不同,如何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呢?本來陰陽這兩個概念是針對宇宙萬物抽象出來的,定義域自然就是無窮大的了,你談人體就要具體到具體的髒腑形態,功能體係才對,可是絕大多數都虛化到陰陽上了,為什麽?這就跟中國文化根源相一致了,即說不清楚時就大而化之,說些誰也挑不出毛病的話來。殊不知外延越大內涵越小,就越沒法理解。如何推廣?單靠罵和詛咒也是沒有出路的,所以必須從基礎開始整理。
這篇博客就是要針對《易經》天地之象來理解陰陽。《易經》本身也沒有對陰陽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參考《易經集注》,明朝來知德),所以後人也就是通過讀書,個人進行理解而已。下麵談談自己對《易經》陰陽概念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根據《易經》所說天地之象。
陰就是所有能夠感知的具體事物,是為了承載陽而存在的,它有兩個基本方麵:一是有形的實體(存在形式),二是提供陽運行的空間場所(功能作用)。有具體形態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陽也是能夠探測到的存在,(不存在的就談不上陰陽了),但是陽的存在必須依賴於陰,存在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具體形態。陽的存在是為了發揮陰存在的具體功能,也就是說一種具體的陰形存在,必有幾種特有的陽運行其上(中)。注意不要把陽所存在其上的具體形態理解為陰的具體形態,這個陽所寄存的具體形態很多情況下是要發生變化的,即隨著陽的轉變而轉變。而陰本身的具體形態是要保留穩定性的,發生變化意味著生病。
陽亡陰存在的功能亦亡,陰亡則陽存在的基礎也亡了。在人體中,各髒腑組織總體來說為陰。可是髒腑又分為陰陽,這是根據功能上劃分的。五髒主要功能就是維護人體這個具體的功能體正常運轉的,六腑主要功能就是為了人體正常運轉提供能量的。這樣理解比較《內經》通於天氣和通於地氣之說,對現代人來說要容易的多。
氣血體液也是根據要根據具體功能進行劃分陰陽的,譬如陰血,它負責轉運人體正常運行最大規模的營養,氧氣和垃圾,可是發揮這個作用時,它本身並不發生狀態改變,所以它就被稱為陰血,具體應該是血紅細胞。血液裏還有白細胞等免疫細胞,它們發揮作用時,狀態就要發生改變,所以功能上劃分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