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觀天

一沙isar收藏自己拍的照片,也給大家看著玩.
正文

紅河穀的回憶

(2014-10-12 21:39:27) 下一個

玩兒去先生寫的那篇<紅河穀的故事>您可能已經看過了,沒看過也不要緊,網上很容易搜出來。強烈建議您先看了他那篇,他替俺說了好多,俺正想偷點懶。幾年以前,俺就是坐在紅河穀裏(當然是家裏,不是河邊。河邊是釣魚加享受自然的好地方,誰還看書啊) 看他的‘紅河穀的故事’的,所以俺有資格在此證明:玩兒去先生所言基本屬實。和他一樣,在離開了以後,俺也想寫點那個地方的故事,讓您通過另一雙眼睛來觀賞那片冷土。您可能奇怪:咋都是離開了才寫呢?因為據說距離產生美,而人人又都愛美,換言之,如果還在當地就寫,估計您更不愛看。在那段生活結束之後再寫,也算是總結歸檔了。題目不好意思照搬他的,以免疑似盜版或山寨版,就改叫回憶了,本質完全一樣。如果您在欣賞了他的玉版紅河穀後,對那個地方還剩下一點興趣,不妨低垂貴目,也看看俺這個磚版的。
       Red River near King's Park

還是從‘紅河穀’那首歌說起吧,因為這首歌在國內的知名度要遠遠高於溫尼伯(Winnipeg)這個小城市,雖然歌中的故事背景正是此地。歌詞所說的事情,可能發生於當地人民在路易•瑞爾(Louis Riel)領導下為爭取權利進行武裝鬥爭的年代。路易•瑞爾的革命失敗了,他以叛國罪被處死,一百多年前的事了。百年之後,在他的人民(印第安人和法國人的混血後裔)的不懈努力下,路易•瑞爾已被平反,追認為英雄、曼省之父。前幾年曼省在二月設立了‘路易•瑞爾節’的法定假日,實際是為了二月裏也能有個長周末,這一天在別的省叫‘家庭節’。這個節日,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全體加拿大人都能享受到的,俺當時作為紅河穀的居民有幸經曆了幾回。現在客居西雅圖,節假日少了,這個二月的長周末也就成了曼省的一大優點而念念不忘,曼省在有的方麵還是先進的。
       冬天的溫尼伯

談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地理自然是首要的,紅河穀(包括溫尼伯)這一帶地處北美大陸的核心(這北美大陸又不是個規則的幾何形狀,以核心自居的地方也就多了),多麽重要的位置啊。當地政府的招商廣告自然要強調這一核心地位,從核心去哪兒都方便啊,真所謂自古商家必爭之地,當今您投資創業的首選。然而,去哪兒都方便就等同於去哪兒都不方便:都一樣遠。這正如萬金油,啥病都治,啥也治不好,或者現在常見的多功能產品,啥都能幹,但也都不是強項。北美的人愛紮堆在東西兩邊,這核心地帶一向地廣人稀,缺少了人氣,還能指望財氣嗎。作為曼省省會的溫尼伯也是該省最大的城市,全省120萬人的一多半都幸運地住在這個省會裏,這個比例似乎不太正常?隻要看看曼省第二大‘城市’布蘭登(Brandon) 的人口:5萬(您沒看錯,就是5萬),還能不明真相?
 
既然處於如此核心的地位,溫尼伯的交通優勢非常明顯,按老話就是N省通衢:橫貫加拿大的1號公路和CN、CP鐵路自然也就橫貫曼省,橫貫溫尼伯,更有眾多的空中航線通達北美各地。在航空已經成為主流出行方式的時代,一個國際機場肯定少不了,溫尼伯的國際航班基本以去隔壁美國為主,似乎也有去古巴啥的旅遊熱點地區的。像俺們華人要去中國,則隻能到更大的地方中轉。溫尼伯機場到發的飛機都是737以下級別,小巧靈活型的。不過核心到底是核心,一些使用大飛機跑大地方的重量級航線 (如北京---芝加哥,美聯航用777) 免不了要經過此地,每天都能看見那些大塊頭從天的一頭慢慢爬上來,拖著又長又粗的白線向天的另一頭緩緩落下去。有一次,一架777有點事臨時降落溫尼伯,竟然上了當地新聞:它成了溫尼伯機場有史以來接待的最大飛機。
       溫尼伯的冬天也有美麗的時候

沿加拿大東西交通的大動脈----1號公路,也是東向能出省的唯一公路,往東可通達多倫多、渥太華(首都)、蒙特利爾那片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不過它們都在2000公裏以外,最近的城市(入門級)是雷灣(Thunder Bay,10萬人),當然不遠,僅700公裏。看地圖上的1號公路進入安省就標為17號,覺得奇怪,到了現場一看,這17號路隻能2車對開,也就是中國縣道的級別。這才明白它是因為不好意思才改的名,曼省境內的1號公路,雖然沒有發達地區全封閉的氣派,好歹也是雙向4車道。17號路地處加拿大地盾(Canadian Shield),丘陵起伏,湖泊蜿蜒,森林茂密,那風光比單調的大草原可強多了,就是少點人煙。一家韓國人介紹他們從多倫多自駕過來的成功經驗:帶個汽油桶,當然要裝滿油。後來俺對門的鄰居要搬到渥太華去,也如法炮製,還把那僅供開往修車鋪的小備胎換成正常尺寸的,第三天平安抵達,這是夏天的事。再後來另一家冬天搬往多倫多,懼於17號路上的荒山野嶺外加暴風雪,幹脆取道美國,從5大湖的南邊繞過去,路程自然遠些,好在美國的汽油便宜,還順便遊覽芝加哥啥的。
        1號公路的大名到此為止,前方是荒涼的安省,這裏是曼省與安省的邊界.

從溫尼伯往西走就更方便了:一條大路直奔溫哥華,路上還能免費欣賞落基山的壯美景色,隻是也要跑2千多公裏。特別是貫穿大草原的這1千多公裏:地平,路直,車少,跑起來那叫一個痛快。就開車來說,當時身在福中不知福,後來到了地無3裏平的西雅圖,才知道平原的好。西雅圖人說這邊開車很容易,俺一聽就樂了:在高速上湊在前車屁股後麵當蝸牛也能叫容易!沿1號路西行不到7百公裏,就有1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隔壁沙省省會裏賈納(Regina),情況和溫尼伯差不多:大草原上的一對難兄難弟。
 
從溫尼伯往南看,最有吸引力了:沿75號路,僅僅100公裏,車程1小時,就到美國。那可是美國啊,用俺一同學當年的話說:那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地方。多少人把大把的銀子給蛇頭,甘冒坐牢和生命的危險也要去的地方,自然是高樓林立,紅塵萬丈,遍地美元。沒去過的地方總是讓人神往,何況還是美國,俺早就想去了,隻是礙於簽證。俺不想花錢還費勁地辦那個簽證,更不願看那些把全世界人民都當偷渡犯或恐怖分子的嘴臉,所以隻好等拿到了加拿大護照才去。先找個近點的地方練手,離溫尼伯最近的城市叫大岔子口(Grand Forks),才250公裏遠,紅河穀裏的加拿大人常去買便宜貨的地方,就它了。75號路與紅河平行,標準和1號路一樣高,看來溫尼伯人跑美國比跑多倫多、渥太華還勤呐。到了邊界,一看關口擠滿了車,這顯然是加拿大的高物價給逼出來的啊,苦等近1小時,方才過了關,車又不便熄火,可這1個小時白耗的汽油誰管?美國這邊的紅河穀,也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都是種莊稼的好地方。大岔口人口5萬,是北達州第3大城市,在這片北美核心地帶,也是數得著的知名城市之一,俺們在那轉悠了半天,想找個當地的名勝或好歹能算景點的場所,拍張能向國內的親朋匯報俺們美國一日遊盛況的照片,竟未成功。如果願意再往南跑點,在離溫尼伯7百公裏處,便是大都市明尼阿波利(Minneapolis),溫尼伯也常有人去那兒,遊玩兼購物。俺還沒去過,聽說那兒很繁華,就是小時候在合肥聽別人說上海如何如何的感覺。
        北美核心地帶名城之一: 大岔子口(Grand Forks), North Dakota.橋下的也是紅河.

紅河向北過了溫尼伯不遠,就流入在世界上排的上號的溫尼伯湖,湖的兩岸有些省公園,都是夏天孩子們玩水的好去處。溫尼伯湖往北,還有無數的小湖,再往北就是北極熊和因紐特人(即愛斯基摩人,但這是印第安人的叫法)的家鄉了,去那裏玩的人,一般都是先富起來的,俺隻在網上遊覽過那邊。
       冬天的紅河, King's Park, Winnipeg.

紅河穀裏最有名的土特產就1個字:冷。就冷而言,溫尼伯在世界同等規模的城市中排名第一,即使按相同緯度來比,也足以傲視全球。多倫多人也愛自誇零下40度,那隻是風冷指數,即風吹出來的感覺,溫尼伯的零下40度是不需要吹的。不過,貨真價實的-40度,俺也就經曆過1天,還好,那天一點風都沒有,冷就安安靜靜擺在空氣中,俺從停車位走進屋,不過幾十米的距離,棉褲就凍透了,它不是羽絨的,後來查知,那天最低達-41.7度。低於-20度的情況下,羽絨服的麵料在走路時會發出紙被揉搓的聲音,但並不會壞。-30度以下時,雪刷子敲在輪胎上的聲音跟敲在水泥上一樣,倒不用擔心,這橡膠輪胎-40度還照樣跑。
冷的好處也很多,比如不用擔心買的凍魚凍肉冰淇淋會在路上化掉,也不必多花冤枉錢買新鮮魚/肉,到家已經凍硬了。冷能夠檢查窗戶的密封情況,走風漏氣的地方不結冰,在冰上留下彗尾狀的空白。
       窗戶上的漏風點

冷的合適,窗戶會長出冰花來,多種多樣,都很美,最奇怪的是竟然有彎彎曲曲的冰花,冰雪結晶可都是直線條的啊!彎曲的冰花一條條從下往上蜿蜒伸展,每條的形狀都一樣,下窄上寬,還左糾右纏,就覺得窗戶成了長滿某種水草的魚缸,隻是這草是黑白的。打開窗戶通風的時候,滾滾白霧傾瀉進來,如同水壩泄洪,隻是無聲無息,再往外看,潔白的雲團蓬勃上湧。一扇小小的窗口,同時往完全相反的2個方向冒白汽,把空氣的對流運動顯示的如此明明白白,還不要1分錢,精心設計的教學演示實驗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窗戶上的冰花

冷可以檢驗植物的耐寒能力:冷地方的人偏偏愛養熱帶植物,想找點身居熱帶的感覺,俺也養了點,一次冬天搬家,那天-30度左右,知道它們怕冷,所以最後裝車,最先卸下,路程僅1公裏,總共不過幾分鍾的事,結果鐵樹的葉子枯死95%,橡皮樹的葉子損失100%。這樣對它們的耐寒能力就有個定量的了解,可以給起個科學名詞術語,就叫耐寒度吧。這種耐寒度的數據,在園藝書上是查不到的,估計人家不做這種731式的實驗。
冷還可以考驗汽車打火的耐寒能力(與電池無關),你沒聽說過吧?這可是專家透露給俺的,他說GM車冷天打火沒問題。俺家的老Lumina正好也是GM車,當初買它隻貪便宜,沒想到還有這麽個強項,隻是到了最後1個冬天,才出現天冷在P擋打不著,擱在N擋還能打著的現象。路上打不著火被拖走的車,大多比俺的車高檔,不過比Lumina更不值錢的車本來就比較罕見了。溫哥華多倫多的人沒機會體驗這點,往往認為在-40度打不著火,不管啥車也算正常了。這可不是給GM做廣告,俺沒拿GM一分錢,當然也沒法證明沒拿。

冷的另1個好處是冰雪不化,隻要願意,天天都能在冰天雪地裏玩。附近的小公園(King's Park)裏的人造小山坡,是孩子們滑雪(當然不是skiing)的好地方。各種雪橇齊上陣,最簡陋的就是1張塑料皮;好點的是硬塑料殼的,有圓形的,邊滑邊轉圈,也有船形的,大點的能1家子擠在上麵湊熱鬧;有泡沫塑料下貼1種摩擦力很小的塑料皮的,滑的最遠,也做成圓的和船形的;也有充氣的,做成各種奇形怪狀;還有木頭的,做成小椅子;更高檔的是小車狀,騎著滑,有籠頭,能拐彎。次數多了,就有了經驗:-5至-20度之間最合適,再高則雪會把衣服弄濕,再低又嫌冷。等河裏的冰足夠結實了,政府會在市中心那一帶的河上清出幾公裏長的冰麵來,供大家免費滑冰,Forks裏有租冰鞋的,生意好的很,每次(都是周末)去都要排隊,滑道旁邊還有玩冰球、冰壺的場地。有時能看見冰釣的,等了半天也沒任何動靜,收工了就把過完了節的聖誕樹插在釣洞裏,下次來好找,也方便別人利用,最重要的是避免有人掉進去,廢物利用的極高境界啊。
 
一般到了4月初,積攢了一冬的冰雪會在1周之內全化完。前天還是水(冰)位很低的靜悄悄的冰河,今天就滿滿一江春水向北流。碰巧了能看見大片的浮冰互相擠壓著往前走,發出的聲音相當震撼。有一回看見滿河的冰塊(已經沒大片的了)正在通過中,回家拿相機去,過了約2小時再到河邊,隻剩下三三兩兩的散兵遊勇款款而來。遺憾的是從沒見到冰河解凍最初那一刻的樣子。
        冰河的尾聲

冰雪融化產生的洪水隻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洪水,紅河穀獨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她一年發兩次大水的機會:第二次在6月的雨季中。水再大,溫尼伯市內沒事,因為早已建設了防洪工程:一條泄洪渠道加上下遊兩道閘門。開這條泄洪渠挖走的土在當時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巴拿馬運河。2009年春,俺在這偉大的防洪工程的保護下,欣賞著電視裏上遊美國那邊大岔口、遠走(Fargo)等地一片汪洋的勝景,幸災樂禍。
        夏季洪水時期的市中心的紅河

夏季的洪水是釣魚的黃金季節,上遊的閘門離俺住處僅5-6公裏,平靜的上遊河水從抬高了的閘板上衝下來,變成滾滾激流,吼聲震耳。在激流的兩側有一片平靜的水麵,其外圍的水緩緩繞圈,內部則基本不動,那不動的水底下,盡是大個的鯉魚,當然其他位置也有許多魚。近岸的水則逆向往閘門奔去,還不停地拍打岸邊,狀如海潮。第一次看見在波濤洶湧中釣魚,還真有些震驚。水越大,閘下的魚越多,魚的個頭也越大。魚眾我寡,岸上的漁夫們隻好排成人牆,並肩作戰,身後的家屬們則提供後勤保障。戰鬥的場麵一壯觀,還吸引了些熱心觀眾來助威,士氣就更高了。咱華人釣到魚都小心保養著,希望魚能活著到家,偽善如俺的則希望魚到家再死,正好避免殺生的罪過,怎奈當地毫無魚道的軍法(寧可錯殺1千,也不許拿走1條活的)不容俺們華人發揚這優待俘虜的光榮傳統。可憐一二十斤的大鯉魚,一片盔甲都比一塊錢鋼崩大,剖腹他殺,當場就義,還前撲後繼的。
       洪水季節的溫尼伯城南紅河水閘

捉魚的事玩兒去已經寫了,俺再補充點,那種魚叫white sucker,平常也能釣到,釣到的個頭小,體色暗,黑瘦的樣子,沒有美感,但這模樣應該是常態,書上的照片都如此。這去產卵的white sucker個個都一般大,仿佛魚塘出身,而且都長的膘肥體壯,還特別白(這才符合它的名字嗎),讓人一看就喜歡,但就因為模樣和平常差別太大,猛一見都懷疑還是不是white sucker。這魚談不上好吃,所以也就是過把撈魚的隱,特別是孩子。俺隻知道Westbourne那個村子附近的撈點,離溫尼伯約150公裏,都是跟別人去一趟才知道具體地點。俺家每次去隻撈10條,由孩子主撈,回去也盡量送人。網上說有的人一撈就是200公斤,俺也親眼看見有開著皮卡來拉魚的,有邊撈邊加工的:把肉片下來,剩下的扔回河裏。雖然這魚沒限製,隨便撈,可也沒啥銷路,難道喂牲口?
       別人撈的魚

到了6月初,天暖和了,蚊子也就出來了。蚊子的猖獗玩兒去描述的很生動,體驗過的人肯定都終生難忘。對付蚊子,可以穿那種防水的衣服,有膠,蚊子叮不透,就是比較悶。蚊子雖然沒洪水動靜大,但持續時間長,而且年年有,僅憑這2點就足以使它的名氣超過洪水。蚊子固然不受歡迎,卻不得不敬佩它的頑強生命力:-40度也凍不死。雨水多的年頭則蚊子也多,政府正對蚊子嚴打中,當地一位專家說了句“They were here before us, they will be here after us”,一聽就經典。
 
溫尼伯冬天有多冷,夏天就有多熱,三十多度正常,濕度高的時候,感覺就如同四十多度。夏天自然是出去玩的好時光,周圍雖沒有名山大川那樣顯赫的景點,周末休閑的好去處還是有的。在Portage la Prairie正北的曼尼托巴湖邊,有個公共沙灘Delta Beach,那地方的湖水特別淺,走出二百米去,還淹不到脖子,最適合孩子玩了,還不收費。
        Delta Beach

溫尼伯往西170多公裏有一小片沙漠,約5平方公裏吧,據說是加拿大僅有的兩小片沙漠之一。之前俺們家的人,包括知道的親戚,從沒去過沙漠,所以非常想見識一下。國內雖不缺沙漠,可都太遠,沒機會去。發現這麽近的地方就有沙漠,當然不肯錯過。那天正好是9月初的勞動節,盛夏早已過去,計劃隻在邊緣附近轉轉就出來,所以覺得1瓶2升的可樂就夠了。待進了沙漠,才知道它的厲害,偏偏那天碧空如洗,豔陽高照,沙漠風光還沒欣賞夠,可樂瓶已經見底,趕緊撤退。退到草、樹、沙混居的邊緣地帶,竟然有個壓水井在迎候俺們這種冒失鬼,政府想的太周到了。趕緊賣力壓水,出來的水是鐵鏽色,看來好久沒用了,繼續使勁壓,水色有所好轉,但始終是渾的。這渾水擱在平時洗衣服都嫌髒,可在那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就顧不得它未經消毒,不知含有多少微生物的事實了,先灌飽了再說:人在沙漠裏,是水就能喝。
       Spirit Sands

溫尼伯雖然是正經的城市,許多野生動物也喜歡這塊地方,俺說的不是鬆鼠兔子之類的小東西。Waverley路西有些樹林,那兒常住著一群鹿,有二三十隻。零下三十多度的冷天,天還沒全亮,那些鹿就在覆蓋著厚厚一層雪的田野裏找吃的,感歎他們糊口的艱難,也佩服其耐寒能力。



雪地裏偶爾還能見到白色的狐狸。熊有時也來城裏逛逛,這熊進城一趟不容易,最近的森林也在50公裏以外呢,人家可是步走來的,當然回去時肯定是享受政府的免費專車待遇了。夏天鵜鶘會來吃魚,在水閘、瀑布下常見它們,鵜鶘們會挨在一起合夥捕魚:同步下口,對他們這種提高效率的辦法總有些懷疑,人家自己肯定清楚。釣魚跟著鵜鶘走,肯定錯不了。河狸(beaver,加拿大的國家形象之一,5分硬幣的背麵就是它)常在紅河裏出沒,有時甚至會爬上岸來看你。

數量極多而且常來常往的,是大雁(Canada Goose),春秋兩季,隨便一個水塘周圍都有成群的大雁。雪還沒化完,草當然更沒有長,其先頭部隊就到了,也不知靠啥為生,去年的枯草?當看見上百隻大雁在天上排成一個龐大的陣列,以成建製的規模分波次推過來,當然就是主力了,這時候草也綠了,春意已經深入人心。到了9、10月間,天空格外熱鬧,他們以少則1-2隻,多也就十來個的小編組,在低空亂竄,沒統一的方向,累了就下來歇會兒,可能是出發前的熱身,反正這時候的空中和地上到處都是大雁,還嘎嘎地叫個不停,跟開奧運會似的。趕路的時候則排成整齊的隊伍,從高空一批批地過去,高峰階段可以同時看見近十支雁隊在不同的方位同時向南進發,如同開赴戰場的戰機群。天漸漸涼了,總有些雁遲遲不肯走,直到十月末的第一股正規寒流夾帶著風雪殺到。隨後,紅河穀以及整個大草原,再次成為白色的世界。

說了這麽多,可能大家都不太感興趣,但是好吃的東西,估計您總會喜歡的。靠著紅河,自然不愁吃魚,況且這河裏的魚大小全算也有50多種。好吃與否,當然是比較主觀的事,所以有些魚人家說如何如何好吃,俺吃了卻理解不了。在吃過的那些紅河魚裏,真正能算好吃的就一種:金眼(Goldeye,眼白上有一抹金色)。這金眼魚,不用煎,不必烤,最簡單的水煮,還不需要任何調料,僅它本身固有的味道就足以吸引俺:其肉粉嫩,其味鮮甜(這甜可不是糖的甜,隻恨甜字僅一個,無法表達不同的類型)。金眼的外形也中看:全身銀白。那鱗片一碰就掉,收拾起來特別方便。這魚還沒刺,吃起來有安全感。簡直就是食用魚的完美境界了,很遺憾還差一點,也僅差一點:個頭比較小,大多數重僅2-3兩,過半斤的就算巨物了。
       這條金眼可能是俺釣到的最大的了.

紅河穀的這麽多好處,可惜隻有當地人能理解。當初在多倫多說要搬到溫尼伯去,還被人笑話。好在俺已經體驗過了。最後總結1下,紅河穀有3寶:一冷、二蚊、三洪澇。
(2011年3月,西雅圖)
一沙isar注:本篇是舊文,原發於本人的新浪同名博客,但那邊沒人看,作了補充修改後擱這裏,大家沒事看著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一沙isa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五湖以北'的評論: 多倫多等繁華大城市的人都看不上的貧窮落後地區,但我在那裏生活過,還是有感情的.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在加拿大,溫尼泊其實挺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那裏的comedy festiva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