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改革(原文發表在新浪博客上)
(2015-01-03 23:08:25)
下一個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一個怎麽講也不過分的貢獻是書同文。當然當年他的出發點並沒有那麽高尚。他隻是要加強他的統治。他的這個貢獻,也隻有在中文這個文字上 才能發揮作用,這是因為中文的文字,可以和它的發音不發生聯係。故中國有那麽多的方言,可以使用同一文字,聽不懂,寫下來就懂了。如果中文是拚音文字,那 麽,這些方言就是不同的文字語言了。就像現在的歐洲各國一樣,眾多的文字,使得歐洲處於分裂。由於文字的統一。使得中國分久必合才成為可能。中國的文明得 以因為統一而強大進而得以是碩果僅存的古文明。
當年毛澤東曾短暫聽信一幫中學不通,西學皮毛的海鬼鼓吵拚音文字,要中國走西方拚音文字的共同道路。差點鑄成大錯。還好沒繼續下去。如果真的成拚音文字,這不但要把自己的文化根源連根拔起,還可能使得中國四分五裂。
但是,中文也還要進行文字改革。四九年後開始的幾個簡化字方案比較好,將古人約定成俗的一些草書寫法正規化,又去除合並了一些冷僻字。最後一次的簡化字方案過於激進,丟掉了繼承性,就像微軟視窗8,丟掉了繼承性,失敗是一定的。
但是中文文字,不能無限製地簡化下去,那麽文字改革的出路在哪裏呢? 幾點參考:
一是文字結構上調整,將文字筆畫上太相象,太接近的字,筆畫上調整分開,是他們便於計算機認識。
二是同構異議的字,重組拆分或者另造新字。這也是為適應計算機時代的要求。
三是將一些筆畫怪癖的字整合規範。
四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超多筆畫的字上,已經比較少的筆畫的字可以暫時不動。
這是文字的兩維幾何改革。還有一個維度,即是頻率上的改革,也就是語音的改革。要把字的語音分布開來,使得同音字盡量減少(不包括象音同音字)。使字字之間,詞組之間,常用的 連詞和成語之間等的語音頻率分布盡可能地分開而容易分辨。這是一個係統工程。要用計算機對古往今來的文獻,詩歌文藝作品進行廣泛地統計分析。既要保存古人的文藝作品優美和其韻律能得以保存,又要盡可能地繼承現有的語音結構,又要分化同音字和詞組,各個兼顧。工程巨大。不過中國文字的發音本來也沒一成不變。相信是能夠做到的。
舉例:如果語音改革後,您能憑聲音分辨這些詞組而不根據上下文,那就達到了一部分目的:印象,影響,音箱,映像,音響,音像。
同時,語音的改革,又盡量不影響以前已有的著名詩歌的韻律。(不重要的詩歌如能兼顧到就更好)
造新字不易,簡單可行的是三版漢字通用,同字異版可以定義代表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