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唱歌,聽一句模仿一句,就能學得分毫不差,同樣是聲音,英語與歌曲相比,無論聲音的高低,旋律的變化,要簡單得多,可是中國人無論多努力、學習多長時間,也不能像英語人那樣說英語。
比如中國一位著名主持人,用英語做的大會開場白: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2011
China film director guild award
給人的感覺,好像中國的小學生在背語文課文,完全不像英語的語調,再聽聽,英語人做主持的開場白:
好 晚上 我叫
。 。 . l . 。 . 。 . l
Good / d+eve/ning / I’/m Mar/tin / Smil/es /
歡迎來到這個 是、不是競賽
。 . . . l 。 。 。 . l
Wel/come / to / d+the / Yes / No / Con/test /
兩段開場白,有明顯的區別,曾經在中國多次擔任英語演講比賽評委的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領事勞任斯說:“ 我閉上眼睛,也能聽得出來是中國人說英語,中國人說英語沒有節奏”。什麽是英語的節奏,節奏就是英語的重音節和非重音節有規律的出現,英語也叫Rhythm,中國人說英語為什麽沒節奏,因為漢語就是沒節奏。英語最小的語音單位是音節,每個音節的時長是不同的,漢語最小的語音單位是字,每個字的時長是相同的,所以,中國人說英語用的是漢語的節奏。
英語的書麵語言與口語表達是不一樣的,書麵語言中的一些單詞不需要說得很清楚,也能領會意思,那麽這些詞在口語中就可以弱讀或者略讀,那些傳遞重要信息的詞就要重點去讀,輕重音節有規律的出現,這就形成英語的節奏。評價一個人說英語,首先要看她的表達是否清楚,能不能讓人聽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把傳遞重要信息的重音詞讀對,重音的特點,不是要讀得聲音響亮,而是要讀得長並且清楚,比如:港口這個詞:harbor 聽聽英語專家是怎樣糾正錯誤的讀法。
我們的英語教學,學的是英語的書麵語言,英語口語課,學的是單詞的發音,而不是單詞在句子中的發音,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死背單詞,脫離場景的句子,對口語毫無用處的語法知識上,而英語最重要的重音和節奏幾乎不學,聾子英語,啞巴英語就是這樣造成的。在英語發音中,最重要的重音和節奏,竟然不在英語教學中占一席之地,中國人所謂的口音,成了錯誤發音的遮羞布。
中國的英語大拿,幾乎是個個讀不對重音,她們強就強在熟練,熟練就讓他們/她們可以說得非常的快,本來重音是要拉長聲的,這一快,重音就更加短得聽不清。中國人還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以為說的快就是流利,快掩蓋了發音細節上的錯誤。
那麽,你可能會問,既然英語有重音,我怎麽還是聽不懂呢?那是因為你不熟悉英語的節奏,英語常見的節奏有四、五種,重音固定在一定位置,在一個語音段裏,每兩個重音節之間的時長是相同的。當你建立起英語的節奏,就很容易在固定的位置找到重音詞,這樣就明白了聲音的意思。
澳大利亞麥覺理大學國家英語研究中心在十幾年前,出了一本英語口語教材,名字叫《 In tempo 》,tempo 是旋律的意思,節奏Rhythm也是這個意思。這個教材根據英語口語最重要的節奏和重音,介紹了一種新的學習英語口語的方法。十幾年前,我在澳洲的圖書館得到的這本書和配套的兩盒磁帶,經過十幾年的艱辛和努力,我從一個六十歲前,從來沒有學過英語的人,到現在英語的聽力超過那些學過幾十年英語的人,當我聽明白一句英語以後,就能模仿得與原話一模一樣,這不就是我們學英語的終極目標嗎?
我的經曆說明了,成年人學英語,照樣可以學的像母語一樣,我願意把我運用《In tempo》書中的英語發音規律,學習英語的方法,分享給願意學英語的朋友。抱著這樣的初衷,《帶節奏的英語課堂》應運而生了。我用的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 Streamline English 2 > ,這本教材,可以說是最好的英語口語教材,最貼近日常生活,是牛津大學的英語口語專家的示範,加之我用類似給歌詞譜曲的方式,對發音的細節進行標示,非常有利於模仿。
英語是技藝,學習技藝,不需要懂太多的理論,操練即可,熟能生巧。學習英語,聽是第一步,模仿是第二步,要能模仿得正確, 需要精聽,沒有精聽,泛聽沒有意義。精聽,最重要的是聽重音和節奏,其次是聽英語字母的連接,單詞的連接,詞組的連接,再次是聲音與意思是怎樣聯係的,也就是英語思維。 如果聽得不明不白,就不可能模仿得清清楚楚。,模仿要由慢開始,說得不對,說得再快也不是本事,說得慢,讓人能聽清楚,才是本事。麵對快餐文化流行的時代,沉下心,一步一步,慢慢地,耐心,持之以恒地學習英語,才能真正學會英語。一篇文章聽和模仿一萬遍,強過聽一萬篇文章,“重複是學習英語的不二法門”。
下麵用《In tempo 》中的一句話結束本次視頻:
當你學習英語發音的時候
。 . 。 . , . 。 . l
When / n+you / learn / pro//nun/ci/a/tion /
進行慢點 並且在一個時間隻走一步
。 。 . l . 。 。 。 . 。 l
go / slow/ly / and / take / w+one / ste/p at / time /.
如果你練習 耐心又經常
. . 。 . l 。 . . . 。 . . . l
I/f you / pra/ctice / pa/tient/ly / and / d+re/gu/lar/ly /
你是肯定 達到成功
。 。 . l . . 。 l
you’re / cer/tain / to / suc/ceed /
如果你做基因測定,有一項內容是告訴你的,就是你是否對tone敏感。如果你對這個不敏感,那麽你在成年後學習外語就是很困難,尤其是口音。這也是基因測定對這個“素質”的一個解釋。
這就能解釋為什麽音樂家或者歌手似乎很容易學習外語,或者外語的發言聽上去很標準,比如周深可以用好幾種外語,盡管都是簡單的,估計達不到交流的目的,但語音上給人很流利的感覺。
那種所謂tone deaf的人,音盲,學外語是相對困難的。
這裏說的學外語,指的是聽說,不是關於讀寫。
還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基因測定知道是否擅長的,比如公眾講演的能力,這對當老師的人,或者什麽首腦性的人物,是很重要的。
不是說你不具備相應的基因就不能做到,而是你不那麽容易,而且永遠達不到理想的地步,比如英語的口音。再比如丘吉爾,是天生不善於講演的,但一般人們認為他是很好的演說家,他使用的提高講演能力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但他也不得不在每一次講演前使用這種方法準備,費時費力,不是那種上去就能闊若懸河鼓動人心的水平,他永遠做不到。
我曾經吹牛開心,說可以講四國英語,英國的,美國的,印度的,澳大利亞的,其實就是口音不同,對具體用詞並沒有太大不同,不反應真實的不同國家的英語習慣。
小時候從來不理解為什麽有人唱歌會走調,如今懂了。
因此關於口音的問題,其實不需要太在乎,因為很多人天生做不到具有滿意的語音。
畢竟語言隻是工具,不是學習和交流的目的。
謝謝藍天姐好分享。感恩節快樂!
讚好文,藍天姐總結得非常棒,剛來美國的時候,教比較文學英文口語很好的朋友就跟我說,一定要注意發音,語調,不然以後會難改。。。
我的英語課、主要不是學英語、是學習聽的能力,隻要有聽的能力,在英語環境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不斷地學英語,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發音,學英語會變得非常簡單、輕鬆,也就是說,學習重音和節奏,就是打好基礎是最重要的,否則,在學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學不下去,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英語會推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