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1)
標題:那些不必償還的愛,留在心裏就好
前幾天,悠悠的女兒問她:“媽媽,你給小姨和姥姥準備了什麽禮物?”
她眼神裏有點猶疑,可能是因為她們之前在這個話題上有些不愉快。
悠悠笑了笑,沒有立刻回答。其實,禮物並不貴重,隻是一點心意。
但有些情份,是沒法用金錢衡量的。那是一段漫長又溫暖的故事。
悠悠有一個妹妹,名叫婷婷。她們從小一起長大,彼此扶持。
年輕時婷婷在北京打拚,生活拮據;悠悠那時條件稍好一些,就讓妹妹住在自己家裏複習考研究生。婷婷生病住院,悠悠也毫不猶豫地幫她付了醫藥費。
這些事,婷婷一直記在心裏。
多年後,她終於熬過了艱難的歲月,有了穩定的工作,也成了一個能為家人遮風擋雨的女人。她從沒說過要報答悠悠,但當悠悠的女兒在美國讀醫學院時,婷婷卻悄悄和母親、哥哥一起,湊了兩萬美元幫忙交學費,並再三叮囑:“這是禮物,不用還。”
那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深情。
幾年前,婷婷一家來美國旅遊。悠悠建議女兒買點禮物送給小姨一家,哪怕一點點,也算表達謝意。
可女兒卻不高興地說:“難道他們給我的錢,是要我還的嗎?這不是高利貸嗎?我是美國公民,要按照美國文化處理這件事。美國人送親戚禮物,二十五塊就夠了。”
她雖然最後買了價值一百六十美元的禮物,但臉上的不悅與抵觸,讓悠悠的心一陣發涼。
她沒有和女兒爭辯,隻是輕輕地說:
“孩子,你不欠你小姨任何東西。她願意給你,是因為愛,不是交換。你若不想買禮物,就不用買。我會替你告訴她:這是美國文化,我們尊重你,也理解你。
既然你是美國公民,那我們做父母的,以後也會按照美國文化來對待你,不再強求,不再施壓。你自由,我們也放下。這樣,才不會有衝突。”
悠悠說這些話時,心裏是酸的,但也有一份釋然。
親情,有時候不是來來回回的計較,也不是明明白白的賬本。
它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是一份留在心裏的溫柔,是在你還沒有力量時,有人願意托你一把的深情。
有些愛,不必償還,隻需銘記。
因為它,本就不是為了要你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