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嚇一跳 | 香港之亂:冷暖不知命運

(2015-02-28 19:13:15) 下一個
轉載  按語:

這是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暫時沒有查到作者,很可惜;文章寫得很冷靜客觀,論據很充分,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很有力--香港的繁榮是反自然的,是政治與時代扭曲的結果;這個結論與我之前文章裏提到的中央政府沒有必要再對香港做出必須維持其長期繁榮穩定的承諾是一致的,香港回歸祖國17年了,為保持其繁榮穩定,該做的努力都做了,接下來也該按市場的規律辦事了;而且,在這個承諾下成長起來的大量港人也到了該自我反省和自我奮鬥的時候了;而且,我自己在之前文章裏亦提到,所謂的香港獨立是根本不成立的扯淡和做夢,作為一個伸進南海裏的半島,香港從來就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其背後沒有什麽特殊的地緣優勢,更沒有另一個強大的他國為其近便撐腰,即使沒有駐滿部隊,解放軍一個師一天之內就可以控製全港,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港慫們別再逗了。(司馬平邦按語)

 

香港之亂:冷暖不知命運

 

(1)香港的簡短曆史

 

香港在十九世紀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僻小漁村。香港本身是一個非常小的島,麵積隻有78.4平方公裏,人口稀少。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在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於是英國在中國的國土邊緣有了一塊立足之地,英國將香港建設為對華貿易的轉口港。從這個時候開始,香港作為轉口港的角色一百多年以來從未改變。

 

香港島實在太小了。1856年,英國與法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再一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九龍半島的麵積也不大,隻有46.9平方公裏,與南麵的香港島隔海相望,最短的距離大約三公裏。與九龍半島對望的香港島北岸是香港最繁榮的地方。香港島的北岸與九龍半島之間的廣大水域就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港。

 

香港島加九龍半島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的,幅員太小了。於是英國又於1898年逼迫清政府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兩百多個島嶼,通稱為新界,為期99年。

 

新界與大陸連接的陸地麵積是747.2平方公裏,加上233個離島,總麵積達到975.2平方公裏,占香港區域麵積的88.6%,將近九成。

 

(2)新界對香港的關鍵性

 

要了解香港問題必須先對香港的地理環境有基本認識,香港最大的貨櫃碼頭是在新界的葵青區,位於維多利亞港的西北角。如果沒有新界,香港與九龍是不可能存活的。這就是地緣政治。

 

(3)中英的香港談判

 

香港與九龍屬於永久割讓,但是新界是租借的,為期99年,1997年07月01日到期。

由於新界的租期即將滿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1982年9月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談要求繼續租借新界。中國隻要收回新界就要了香港和九龍的命,英國根本沒有談判的本錢。想想看,回歸前香港島加九龍半島的人口已經超過三百萬,擠在125平方公裏的狹窄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超過兩萬四千人。英國佬跟中國人談判能有什麽籌碼?

 

中國人的策略是不談新界的租借如何延期,隻談香港與九龍如何歸還。

 

1984年09月,鄧小平對訪華的英國前首相希思說,主權交換治權不可行,如果英國不改變態度,中國將單方麵公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鄧小平的話非常清楚是最後通牒。一個月後,英國首相回信同意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繼續談判。在隨後的兩論談判中,英國確認不再堅持香港由英國治理,也不謀求任何形式的共管,並且同意在1997年07月歸還香港與九龍的主權與治權。

 

從1983年12月到1984年09月,總共進行了22輪的會談。談判期間英國的態度反覆,不斷地違背第5輪與第6輪談判所同意的事項,譬如要求中國承諾不駐軍香港、要求英國駐港官員的地位高於其他國家的駐港總領事、要求中國允諾英國在過渡期間對香港政府可能作出的改變、要求中國在1997年後原封不動地接受英國留下的香港政府……等等。

 

英國的主張實際上就是要把未來的香港變成英國能夠影響的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直接抵觸中國的主權。中國對英國這些要求當然堅決反對,一項也不能接受。但是從這些無理的要求我們很清楚看出西方帝國主義對香港的態度和對中國的意圖。

 

(4)香港的回歸與英國的幹擾

 

香港是回歸中國了,但是回歸的過程並不順利。英國人是非常實際的,對利益的盤算非常精明。在爭取主權與爭取治權都遭到失敗後,英國就改變戰略,爭取在走之前狠撈最後一票。這種例子很多,最明顯的一個就是興建赤臘角國際機場。

 

赤臘角國際機場(Chek Lap KokInternationalAirport,航空業界簡稱CLK)又稱香港國際機場,耗資兩百億美元,是全世界造價最貴的機場。英國人離開香港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一方麵要製造光榮撤退的景象,一方麵要製造香港離開英國就陷入悲慘的景象。於是英國精心為香港的經濟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在回歸前用房地產吹起經濟泡沫。

 

英國人非常清楚香港的土地不值那麽多錢、香港的人力也不值那麽高的薪水。但是香港是個錢的世界,英國利用銀行貸款帶動香港房地產上漲,這就刺激香港人的貪念開始追高,加速了房地產的飛漲,香港人覺得自己非常富有,頭腦發熱、市麵一片繁榮,很快就形成泡沫經濟。等到中國接手,房價直落,股市狂跌,大量香港人破產。

 

英國統治香港155年從來不談民主,鞭刑抽打港人的時候也從不談人權。自從與中國達成政權移交後就開始大談民主和普選,鞭子一放下來就開始大談人權。英國在港英政府安排效忠英國的香蕉華人為官,這就方便政權移交後間接控製香港。

 

(5)寄生於中國大陸

 

中國有一句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那麽香港靠什麽呢?

 

香港靠海,吃的自然是水。香港在割讓給英國以前是一個小漁村,居民以捕魚為生。捕魚能致富嗎?當然不能。不過那時候的香港人雖苦,過得是自食其力的正常生活。英國占領香港後把香港建設成英國對中國的轉口港,香港這就發達了。這時候香港人吃的是什麽?是中國辛勤創造的財富,不再是香港附近水中的魚。換句話說,香港人是寄生在中國的一群人,本身並沒有什麽生產力,生活雖好並不踏實。

 

事實是,香港人優裕的生活是建築在香港成為西方世界在中國的橋頭堡上。這是西方人的驕傲,香蕉華人的光榮,中國人的恥辱。

 

(6)香港經濟的騰飛

 

很多人肯定不同意香港寄生中國的說法。香港與九龍分別於1842年與1856年割讓給英國,但是在1950年以前並不比中國沿海的大城市更繁榮,譬如天津與上海。香港真正的繁榮開始於1950年代,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禁運與封鎖,香港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唯一的窗口。但是由於中國主張自力更生,香港的繁榮在這段時間是有限的。

 

香港經濟真正的騰飛起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被西方封鎖將近30年的大陸,一旦政策從自力更生變成改革開放,需要從西方引進的物質是不得了的。

 

讓我們用數字來說話。香港的恒生指數1978年以前接近500點,1998年達到18000點,20年內翻了40倍。沒有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巨大的需求和西方國家在轉口貿易的操縱,香港經濟是不可能騰飛的。

 

(7)香港的明天

 

香港的明天會更好嗎?

 

不會,香港沒有這個條件。地緣決定一切,香港未來必定被邊緣化。

 

(8)香港經濟的競爭對手

 

香港經濟的騰飛(20年內翻了40倍)是正常現象嗎?

 

絕對不是。香港的繁榮是畸型的,是政治操縱下的氣泡,這個被英國吹起的泡泡終歸是要破滅的。

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了,它的經濟競爭對手到底是誰?很多人都認為是上海,這個回答不全對。是的,上海已經部分取代了香港在中國金融界的地位,隻等中國大陸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很快就完全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但是上海也隻能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真正把香港全麵邊緣化的城市是廣州。

 

(9)香港的邊緣化命運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香港現在最可能的情況仍然還是一個小漁村。為什麽?因為香港沒有成為一個商業大港的地理條件。一個商業大港的形成有很多條件,從定義上它自然必須是一個優良的海港,所謂優良的海港就是港闊水深,這是一個非常膚淺、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僅是港闊水深是不夠的,夏威夷也是港闊水深,能成為商業大港嗎?當然不能。

 

一個優良的海港要成為商業大港,它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擁有廣大的腹地。腹地就是一片廣袤的土地,上麵有大量的優質人口與龐大的生產。其實重點就在「龐大的生產」這五5個字上,「廣袤的土地」與「大量的優質人口」不過是「龐大生產」的保證罷了。

 

想想看,商業大港唯一的功能就是物流。如果一個海港沒有龐大的生產作為腹地,就無物可流,那麽要這個港口做什麽?

 

福州與廈門不可能成為商業大港。為什麽?因為這兩個港口都沒有廣大的腹地。福建多山,人口不夠多,生產力也不夠大,閩江流域太小又貧瘠,閩江口的福州沒有什麽物可流。廈門是個孤島,條件就更差了。這是為什麽福建人多往海外發展,因為家鄉的自然條件不好但是出海方便。福州與廈門即使港口再好也不可能成為商業大港。

 

相反的,上海的天然條件並不是一個優良的海港,因為水太淺,1950年以前赴上海的大輪船都是停在江心,由小駁輪把客貨運到岸上。但是上海有廣大的腹地(整個長江流域的肥沃平原)、大量的優質人口(交大與複旦等一流學府)與龐大的生產(農產品、農產加工品、與各種輕、重工業產品),構成物流的充分條件。重要的是,現代的工程技術發達,人工港口不是問題。於是中共在東海的大、小洋山島用人工開出一個深水港,然後修建一條32公裏的跨海大橋,東海大橋,把洋山深水港與上海連接起來。

 

即使沒有洋山港,經過疏通開挖後的上海港(水深8-9 米)在2004年的吞吐量達到三億八千兩百萬噸,首度超過多年來雄居世界第一的荷蘭鹿特丹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但是興建洋山港是有必要的,因為上海港已呈飽和而上海的物流量以每年20%速率在增加。洋山深水港的工程建設分五期,工程建設從2002年06 月開始。第一期在2005 年0 2 月完工開港,第五期工程將在 2020 年完成。

 

洋山深水港毫無疑問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洋山港的啟用改寫了世界航運的版圖,直接影響整個東亞,譬如韓國釜山港的物流估計將減少30%。

 

福州與廈門的例子告訴我們:沒有腹地不可能成為商業大港;上海的例子告訴我們:隻要有腹地,人工開挖也建設出一個商業大港。

 

(10)廣州的優越性

 

河流決定一個港口的腹地。上海的腹地是長江流域,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位於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就注定是中國的第一大商港,這個地位不可能動搖。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雖比不上長江,但也非常富饒。珠江的出海口在廣州,這就決定珠江流域的商業大港是廣州。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西洋人和西洋文明最先進入中國的地方也是廣州。曆史上,廣州在國際貿易上一直占據中國的龍頭地位直到19世紀才被上海取代。

 

如果要分析廣州,就不能隻看廣州,必須看整個珠江三角洲。廣州位於東江、西江、北江的匯合處,處於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今天的廣州是中國的特大型城市,麵積7434平方公裏(略大於上海),戶籍人口大約八百萬,但是外來打工的人很多,所以廣州的常住人口超過一千萬。無論是政治、經濟、人口、麵積,廣州都有資格成為下一個直轄市。

 

廣州是中國華南的最佳出海口,所以就像上海擁有華東,廣州擁有廣大的華南作為它的腹地。我們要知道,從武漢到廣州要比到上海更近和更快。隻要華南的高速鐵路網建立,廣州的發展不可限量。尤其珠江三角洲是非常富饒之地而且人文薈萃,不但農產豐富而且工業發達還有一所非常優良的高等學府,中山大學。

 

廣州的工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子信息製造業和石油化工製造業。在十五期間(2001 年到 2005年)廣州加速發展了汽車、石化、化工、機械、鋼鐵、造船、電子、醫藥等八大產業基地。聰明又勤勞的廣州人戰天鬥地把珠江三角洲發展成一個巨大的工業生產基地。於是一個商業大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具備了,其他都是次要的。方圓5百公裏之內不可能有任何港口可以取代廣州。

 

(11)被廣州邊緣化的過程

 

香港遠離工業生產的基地,完全無法與廣州港競爭。香港的工業生產能力是0,沒有物流的自主性。香港要騎在廣州港的頭上強迫運輸廣州的工業產品,其機率也是0。香港唯一的作法是動用政治力量遊說北京的中央政府下令不準廣州發展廣州港,這個作法自從回歸後香港就不斷地在進行,但是成功的機率幾乎是0。

 

廣州的物流發展是全麵的,在這裏我們隻提三個重點,兩個硬體,一個軟體。

 

A. 新白雲機場。B. 南沙深水港。

 

新白雲機場不足以威脅香港,真正會把香港邊緣化的是已經部分完成而且還在繼續擴建的南沙港。南沙港的一期工程已經在2004年09月建成開港,二期工程也已經在 2007 年 09 月建成投產,深水碼頭至少可以同時停泊 10艘十萬噸的輪船。目前在貨櫃碼頭上已經形成香港、廣州、深圳三足鼎立之勢。

 

隨著南沙港的不斷擴建,這個屬於廣州的南沙港必然超越香港與深圳,成為珠江三角洲的龍頭港口。

 

深圳的鹽田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未來可以保住第二。

 

香港沒有任何可能跟南沙港與鹽田港競爭,不但一定會殿後,而且有可能完全被邊緣化到無物可流的地步。

 

我們說「廣州港」的其實並不是隻有一個港。廣州港包括四個港區:內港港區、黃埔港區、新沙港區和南沙港區。廣州港規模宏大,每個港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它們運送的貨物、貨船的種類、噸位與航線都不同,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物流體係。廣州港的發展非常快速,2001年貨物吞吐量在全世界排名第12位,由於南沙港開港加入營運,廣州港在 2006 年的貨物吞吐量已經超過三億噸,躍升到世界第5。

 

(12)珠江三角洲大背景

 

廣州的地位不能單看廣州市,必須看這整個珠江三角洲。

 

所謂「珠江三角洲」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小珠三角」,一個是「大珠三角」。「小珠三角」是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七個城市組成,就是通常說的廣東珠三角。「大珠三角」就是「小珠三角」加上香港特區與澳門特區。

 

香港特區與澳門特區都在珠江三角洲的最南端隔海相望,是顯然的邊緣地區。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區,一個靠轉口與金融,另一個靠賭博,都是靠服務業來支撐經濟,本身並沒有生產能力,也無法創造財富。

 

香港與澳門都是寄生經濟,它們與「小珠三角」完全沒有競爭能力。澳門的賭博生意是獨家經營,中國內地不許賭博,所以沒有競爭的問題。香港的情形就非常嚴重了,因為香港的轉口經濟比重太高,這部份是一定被廣州淘汰的。即使珠江以東的貨物,深圳也比香港具有運費與成本的優勢。

香港人的高收入造成香港港口的高運作成本,香港人必須減薪才能保住他們的工作。

 

(13)香港人無法逃避的競爭

 

南沙區的陸地麵積為 54 平方公裏,是香港島的 70%、澳門的三倍。南沙區原本是個農業區,主要是果園,慢慢地變成工業基地。南沙區的規劃已經清楚標明了汽車基地、光電子基地、造船基地、石化基地、鋼鐵基地和物流基地。物流基地位於南沙區最南端的龍穴島,所有的深水碼頭就集中在這裏。

 

看到沒有?廣州南沙區的工業生產與港口是連在一起的。誰需要香港?

 

(14)香港的本錢

 

香港隻有在一種情形下不會被邊緣化,那就是香港發起政治遊說並且動員國際輿論向北京的中央政府施壓,要求中央政府不斷地為香港輸血,北京政府在這個壓力下屈服。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就在這麽做。香港對北京的遊說工作從未停止,國際輿論也全力配合,台灣在旁邊用冷嘲熱諷的口吻敲邊鼓,一切都在趕北京這隻鴨子上架。

 

於是北京政府不斷地劫貧濟富為香港輸血、對香港特區引發的金融問題忍耐,而香港也變得有恃無恐,更加的貪得無厭。

 

(15)中國給自己套上枷鎖

 

香港對英國而言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因為它吸中國的血。英國不需要花費任何成本,控製一天就可以抽一天的稅。這是無本生意。香港對中國而言則是穩賠不賺的虧本生意,因為它隻會也隻能吸中國的血。香港沒有賺外國錢的能力,純粹是個賠錢貨,中國擁有一天就賠一天。

這個賠錢貨中國要它做什麽?

 

香港這個賠錢貨中國非拿回來不可,因為香港不但是一個曆史問題牽涉到中國曆史的榮辱而且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它提供西方世界一個收集情報的場所、滲透中國的橋頭堡和製造反中事端的前哨基地。

 

中國還有台灣問題。這個麵子主要做給台灣看,當然也做給世界看。

 

香港的繁榮是違反自然的,是政治與時代扭曲的結果。

 

香港回歸的意義在雪恥,不在那個小島本身。香港的表麵價值是虛的。不論香港是否回歸中國,香港都要回歸天命。

 

中國最大的錯誤就是宣示要維持香港的繁榮,這是違反天命的,必定沒有好下場。

 

朱鎔基總理說:我如果不能維持香港的繁榮就是曆史罪人。

 

是中國給自己套上了枷鎖。

 

(16)麵子造成錯誤的政策

 

中國總理宣示要不惜一切維持香港的繁榮,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香港有這麽重要和偉大嗎?沒有,絕對沒有。

 

為了麵子中國這麽重的誓都發了,全世界都在看,所有的反華勢力都在等著看笑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在大做文章、大挑毛病和大說風涼話,七百萬香港人能不跳到中國頭上予取予求嗎?中國能不為香港陪上半條命嗎?

 

中國有能力維持香港的繁榮,但是中國要為香港生一場大病,延長了中國崛起的時間。今天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但是香港與大陸之間仍然非常地不調和,因為香港人的收入不合理的偏高、香港人抗拒融入中國。

 

香港已經成為中國長期沉重的負擔。套一句商業術語,香港是中國的負債(Liability),不是中國的資產(Asset),而香港人非但不知道慚愧還在莫名其妙的自大。

 

不會照鏡子的香港人必將因為目前的因循苟且與不思進取而付出代價。

 

編後:

此文在網上傳播後,有網友留言,比較客觀,有一定的代表性,特錄於此——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YST,是其“漫談香港”係列裏的一篇,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香港已經是一個高度自由化的港口城市,在金融、貿易方麵是世界上最自由的,這一點,上海,廣州都不行,僅僅開啟人民幣自由兌換,還不足以替代香港,國家政策擺在那裏,上海廣州要發展到香港的國際化程度,幾乎不太可能,因此未來30年,香港雖然重要性逐步下降,但是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中國的金融改革也需要香港這個端口。

……………………

朱鎔基總理說:我如果不能維持香港的繁榮就是曆史罪人。

朱鎔基錯了麽?

你怎麽看香港?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麽土地回歸了,而人心沒有回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