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點想法

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思想都很重要。
正文

如何保持身體健康運行

(2019-08-11 21:55:04) 下一個

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維護健康運行呢?

其實人體經過幾億年的進化,它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生物體。不僅可以適應各種生活環境,而且也具有抵禦各種外來有害細菌入侵的能力。人類曆史上無論多麽嚴重的流行疾病麵前,總有一些體質特別好的人可以安然無恙。中醫認為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使得人體失去平衡,這時人體對外界的適應和抵禦能力就會下降,所以才會產生不健康的情況,直至發生疾病。更加嚴重的疾病情況甚至可能的導致生命運行的終止。

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運行,使得身體能夠抵禦各種疾病恢複健康。而維護健康運行的基本方法就是努力保持身體的平衡運行,使得人體具有比較強的適應環境和抵禦疾病的能力。中醫的這個陰陽平衡維護身體健康的理論已經經過千百年的醫療實踐所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而被廣大民眾接受。這也是中醫養生的基本理念。

但是,影響人體平衡運行的因素太多,所以人體其實總在平衡與不平衡中調整。而且平衡運行也是一種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的一種動態平衡方式。可以說沒有一個統一的,一定的平衡指標。每個人的體質狀況(包括先天的,和生活經曆造成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異都可能使得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體平衡狀況。所以身體在不平衡時的調節能力比身體是否處於平衡狀態更加重要。比如人體的耐疲勞的能力;適應風寒的能力;抵禦不良病菌的能力等等其實都是決定於身體的平衡調節能力。

人體的這套自動調節係統對人體外界的環境變化會自動產生調節反應,這個調節能力的強弱與各人的體質有很大關係。如體質強的人偶遇風寒可能隻是打兩個噴嚏就抗過去了,體質弱的人則可能會感冒發燒,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休息才能調節過來。當身體受到外界的侵擾,調節係統一時調整不過來了,甚至調節中器官用“力”過度,發生了損壞,這就“得病了”。所以中醫強調防治疾病主要是人體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要防止外界的濕、熱、風、寒對身體的侵襲。身體處於協調平衡狀態時,對外界的病菌的侵入有比較強的抵抗能力,就不容易生病。一場傳染性疾病襲來,在被感染的人中間為什麽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就是因為各人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如果平時注意保持身體處於平衡協調狀態,就會有較強的抵抗力,不容易生病。即使生了病也能夠較快愈痊,恢複健康。

人體的自我調節係統的調節能力也不是沒有止境的,在身體的平衡難以完成正常水平時,正確的藥物治療往往也是必需的。但是真正無任何副作用的藥物是極少見的,“是藥三分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幾千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提倡注意養生防病,提倡醫生治未病。有病先調理,優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針灸、砭石、按摩等治療方法。實在不行,再用少量的藥物起輔助作用。但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等等原因,很多醫生重藥劑治療而輕防治。因為賣藥可以得到較大的經濟利益。有時藥物也確實可以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所以也符合大多數病人的需求。往往藥物的作用隻是一種減輕病痛的“假象”,病痛的減輕可以使得身體的自動調節係統更好地工作,讓身體各部分能夠真正平衡運行達到恢複身體健康運行的目標。

的確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來增強身體的調節能力(或者叫增強體質),比如體育鍛煉,氣功,瑜伽,加強營養,休息療養,甚至服藥等等。但是到底哪種活動能夠較好地增強自己的體質,這個是需要謹慎對待的問題。同樣的活動,不同的人的具體情況,可能有不同的效果。一些對別人有效的活動,對自己不一定有效,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在懂得這些道理以後,人們應該注意防治疾病。在身體有少許不適,不能平衡運行時,注意休息,放鬆大腦,減少大腦的興奮信號對內髒調節係統的幹擾是最經濟、實用的保持身體健康運行的方法。包括對一些疾病,特別是內髒不能夠平衡運行的一些身體的毛病這也是既經濟,又有效的治療方法。即使是因為外部創傷,動了手術,進行了手術治療。西醫在外科方麵確實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器官移植等。但這些都是“亡羊補牢”的挽救生命的不得已之法,而且手術後的身體康複如何,仍需要身體自身的調節修複功能來支持。所以西醫手術再高明,手術是否成功,病人是否能夠恢複正常的生活,還需要良好的術後康複的支持。這時中醫的陰陽五行調和平衡理論就非常有利於幫助身體的平衡係統正常、有效地工作,對治療的康複的確是十分有利的。

什麽樣的身體狀況才是協調平衡狀態,中醫是按照陰陽五行的相輔、相克來說明人體內髒的平衡協調關係。黃帝內經中說“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就是說懂得養生的人會注意身體的陰陽協調平衡,這樣就會全身筋骨血脈調和,骨髓堅固,氣血都運行通暢。這樣就是身體內外調和,外界的邪氣不能侵襲為害身體,人有精神耳聰目明,身體可以保持健康。對一般人來說,學習養生知識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不是去為別人診治疾病。那些艱難晦澀的醫學術語和複雜的醫理可以不用去深究,隻是憑自己的感覺就可以比較好地判斷自己的身體是否處於健康狀態。

關於身體健康的標準很多,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提出了十條標準(見附錄)等。如果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這個世界上可能就沒有幾個健康的人了。其實一般說來自己身體是否平衡運行隻需要簡單地從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感覺來判斷,比如睡眠是否良好、吃飯是不是很香、精神是不是飽滿、身體沒有什麽不適的感覺就基本上可以了。一旦身體有什麽不舒適的感覺就馬上要采取調整措施。最重要、最直接、最簡單的措施也就是要調整工作節奏,注意休息放鬆精神。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人體自身的平衡調節能力來使得身體恢複到平衡狀態,這個是最重要、最直接、最簡單的健康維護方式。精神放鬆這麽簡單就可以維護身體健康?的確是這樣。下一節我們將會專門討論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力。

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人類主動地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中醫一直都非常重視養生,認為養生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體質(增強身體調節平衡的能力)。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養生方法很多,各種養生說法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無從選擇。中醫對養生方法的選擇是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不同而加以區分。

《黃帝內經--靈樞·通天》就有體質區分的論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人的體質包括形、神兩個方麵。形主要是指人體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髒、五官、皮膚、毛發、血脈等。神包括人的性格特點、思想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精神功能活動,它反映出身體的物質代謝過程的運動情況,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水穀營養在體內被吸收利用轉化等。

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養成形成的。就各人體質來說,可能並不是單純的這五類中的某一種,更為常見的是各種體質之間的夾雜和混合形態。比如瘀血兼痰濕和氣虛、陽虛兼濕熱、陰虛兼濕熱和瘀血等。體質是由先天的父母賦予,後天的環境塑造,以及個人修為而綜合作用形成的。而個人的體質一般是有一個基本的穩定形態,但是也是動態的、可變的、可調的。體質既可以向好的方麵轉化,也可以向容易生病的方麵轉化。如何轉化很大程度上是看個人生活中的行為過程。先天稟賦決定體質基調,但是年齡的增長,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都可能影響體質的變化。如何使得身體體質向比較平和的方向變化是養生的目標。

了解自己的體質,然後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養生活動,注意生活過程中的各種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是中醫養生的核心思想。通過這些適合個人體質的活動可以使得體質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避免疾病,或者避免疾病的惡化,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這個也是人人希望的健康生活狀況。每個人都有身體健康的時候,也會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那麽如何能夠保持身體健康的這些知識對於任何人都是十分寶貴的。對於有中國文化基礎的中國人來說,如果能夠懂得一些中醫知識,了解中醫的思維方法,可以在生活中更有的放矢地保養身體,預防疾病。中醫的許多維護身體健康的方法都較為安全,花費較少,又有較好的可行性。具體的中醫體質養生問題可以參考有關書籍的詳細論述。

 

參考書目:

1、《解密中國人的九種體質》王琦 田原(著)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9

2、《中醫體質養生》 傅傑英 鷺江出版社  2009

附錄: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所下的正式定義、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項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禦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走路輕快有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