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帝內經》的一點想法
——中醫學說可能是外星智慧所傳授
《黃帝內經》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本中醫經典,也是我國現存中醫書籍中的最早的典籍。全書共81篇以記述對話形式,從人體的髒腑、經絡、疾病機理、診斷方法、治療規則、針灸等方麵進行了論述。對人體生命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麵都做出了非常係統、詳盡的描述。這些構成了中醫的理論基礎。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中醫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為幾千年來保證中華民族的廣大民眾得以健康的繁衍的重要條件。
然而,近代曆史上,中醫被很多人認為是沒有理論基礎,沒有係統支持的“巫醫”。連很多中醫醫生,都隻能承認中醫是長期實踐的總結,而不敢承認中醫是有著最係統、最科學的理論基礎。其實,我們從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的一些內容就可以看出,中醫所依據的理論體係根本不是當今的科學水平所能理解的。這些如此科學和深奧的學說,可能是由高度文明的外星智慧所創立的。
當然,在二千多年前當“天師”對我們的先祖傳授這些知識,先祖們在理解和記錄這些知識的時候,也隻能象對幼兒園的小朋友講相對論類似,隻能用最淺顯的說法來進行。但這絲毫也不能說明“相對論”是不科學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天師”對他們傳授人體經絡的體液流動方程,那麽他們能夠記錄並流傳下來嗎?如果真的有這樣的理論流傳下來,可能連現代的科學家也以為是天方夜談了。
《黃帝內經》的“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一開篇就說到:“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黃帝內經》是“天師”對黃帝進行醫學知識的傳授的記錄。之所以選擇黃帝為傳授對象是因為黃帝生下來就很聰明,很小就善於言辭,幼年時候就思維敏捷,領會事物快捷,長大以後又有塌實、明達的作風,成年以後就做了天子。
而傳授醫學知識給黃帝的人是誰呢?是“天師”岐伯,此人是來自岐山的老伯,但是稱他為“天師”,因為他可能就是來自天外外星社會的訪問者。如果“天師”岐伯是一個民間醫生,即使是醫術非常高明的太醫,也不可能受到天子黃帝的如此敬畏。因為在《黃帝內經》多次提到黃帝非常虛心地,甚至求著“天師”岐伯來對他講授醫學知識,而且提出的理由是為了診治天下百姓的疾病。
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卷第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中就有這樣的記述:“黃帝曰:餘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餘道也,····。帝曰:餘非聖人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餘願聞夫子溢誌盡言,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複出。”敬畏之情,溢於言表。可見“天師”岐伯絕對不是來自民間的,給一般的老百姓看病的醫生。而他所傳授的醫學知識又是如此全麵、係統和深奧。
對這些具體的醫學知識我們在下麵再做具體分析。我們先來看看《黃帝內經》的“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對外星人的具體描述。“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道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取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黃帝問到:我聽說上古時代有一種叫真人的,他能夠掌握住天地陰陽的變化,天地陰陽的消長規律,吸收外界的精氣,獨異於眾人,精神內守,使他的身體與精神協調如一,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另外中古時代的叫至人,·····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間遊行,他的視覺、聽覺能夠達到八方之外,他的壽命也很長。並且又問:古代聖人、賢人,向他們學習調養身體,可以使得壽命延長,但總有終止的時候。所以以上所說的“真人”不就是外星人嗎?這些描述與西方的聖經中描述的古代與上帝(也可能是外星人)一起的聖人、賢人:亞那伯罕以及他的兒孫們都有好幾百歲的壽命也是一致的。
對於《黃帝內經》中所描述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命運行規律與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是如此的相符合;對包括人體結構和現代醫學還無法清楚了解的人體經絡運行規律是如此精確。這些都說明中醫是具有非常係統、全麵的理論基礎的。隻不過是因為在二千多年前要當時的人,即使是當時最聰明的黃帝要弄清楚這些理論也是不可能的,而隻能依靠簡單的陰陽和五行關係來比方的說明人體生命的複雜情況。
生命的複雜性和中醫理論的艱難深奧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僅僅掌握非常簡單的各種知識的古代人能夠接受它們,並且能運用這些知識來維護身體的健康和診治各種疾病,可以想象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於是,“天師”岐伯隻有使用金、木、水、火、土這些連古代人都比較清楚的事物來形象化地說明人體生命的運行規律。當然,這些描述就不可能非常精確,更加不可能定量地來描述那些至今還說不清楚的複雜生命活動。就此而斷言中醫是不科學的,是不是有些象文盲說“相對論”是胡說八道一樣。
這些問題隻要看一看《黃帝內經》中對針灸和脈象診斷的描述之精確就可以理解了。《黃帝內經》卷第五,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中,歧伯對脈象診斷的方法做了十分的描述。在沒有任何儀器、設備的古代要知道人體內部的各器官的運行情況,從而判斷疾病情況,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醫生最敏感的手指尖的觸覺來測量血脈的運動情況——脈象,再結合對病人的其它情況的觀察和詢問,綜合起來進行診斷。這就是歧伯傳授給黃帝的診法。
這些方法,現在看起來好象是比較粗糙,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各種脈象與身體的運行情況,以及病症的對應關係,在《黃帝內經》中有非常具體明確的描述。隻不過脈象的精微變化,完全要靠醫生的三根手指來感受,這對於一般的醫生是極不容易的。隻有那些經過長期實踐,細心體會的少數良醫,才可以做到。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名醫,其脈象診斷能力達到出神化入的程度,對一些病人的病況的診斷之正確和精度甚至超過現代醫療儀器。象這樣的例子,在許多名醫的故事中都有。
這說明脈象診斷方法本身是正確和科學的,隻不過由於難以掌握,一般人難以達到完全正確運用的程度。雖然脈象診斷方法的具體實施有這些缺點,它仍然是幾千年來為中醫成功使用的主要診斷方法。在缺乏現代儀器診斷技術的長期曆史中,它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今天的科學發展水平下,還有很多疾病也無法用現代醫療儀器來診斷和治療。
所以,我們的任務,不是要用現代西醫的診斷方法來取消脈象診斷方法;而應該利用現代醫療儀器來發展脈象診斷方法。要吸收傳統中醫的脈象診斷方法中通過人體的局部運行情況,並聯係看、問、聞等方法,對人體綜合情況的了解從而對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診斷的科學方法。正如《黃帝內經》中對診斷方法的描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另外一項在在《黃帝內經》中被精確描述的醫療技術是針灸。針灸是歧伯傳授給黃帝的最好的疾病治療方法,其功能如此神奇,如果運用得好往往能達到針到病除的效果。這也是在古代條件下,可能被接受和使用的最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歧伯對針灸的使用和注意的事項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黃帝內經》中對針灸問題有很多的記載,如卷第十四針解篇第五十四中對針灸使用的要領做了十分精辟的論述。“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歧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地下熱也,氣實乃熱也。······。帝曰:餘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歧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麵目應星,人出八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次之謂各有所主也。”
關於針灸的各種使用方法和對人體運行狀況的影響在《黃帝內經》中都敘述得非常準確、詳盡。如果沒有對人體運行規律的深刻認識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說明歧伯的醫學知識不是什麽經驗的總結,而是建立在全麵、係統、科學的知識體係下的對人的健康和疾病深刻了解。但是歧伯向黃帝傳授的僅僅是一些古代人可能接受和掌握的實用醫療技術。針灸治療方法雖然能達到針到病除的效果,但其正確的運用也是需要對病情的正確診斷,需要對運針的手法的正確掌握為基礎。而且,如果運用不當還可能會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所以自古以來能夠很好地運用針灸治療技術的醫生也不是太多,針灸治療技術的實際應用是有一定困難的。雖然,世界上很多人,包括西醫的著名醫生,對針灸治療技術的神奇效果也十分佩服。但是,因為掌握針灸治療技術的十分困難,並且在現代醫學水平下對於針灸治療技術的理論解釋還做不到。所以,針灸治療技術目前還不能推廣開來。但是我們應該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來具體實施針灸治療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初步地閱讀了《黃帝內經》之後,我們就會讚歎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如此科學全麵的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命運行規律;人體各器官的結構和關係(特別是人體經絡穴位的分布和與身體運行的關係)。有如此詳細,精確的描述的醫學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同時,不得不讓人在驚奇之後,也覺得應該深刻地思考:這些知識來自何處?如果簡單地說這些是古代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的總結,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如果在二千多年就可以總結出如此高明的知識,那麽時間又過去了二千多年,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和人類幾萬年的發展相比較要大得多,可是人類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對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又比《黃帝內經》中所記述的高了多少呢?為什麽二千多年來人類對自己的疾病治療並沒有什麽根本性的知識和理論出現呢?現代醫學的發展也並沒有能夠指出《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知識有什麽錯誤的地方,甚至連人體經絡穴位的分布和與身體運行的關係等知識也不能指出《黃帝內經》中的描述有什麽不正確,或者不準確的地方。因此,不得不讓人覺得這些醫學知識是不是來自一個高度文明和進步的社會,其智慧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人類當今的水平。
另外,在《黃帝內經》中記述的醫學知識中,關於藥的知識是比較少的。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製藥是做不到的。而依靠各種草藥等天然物質來配製藥劑進行疾病的治療也是非常困難的。中醫目前使用的各種藥方大多是後來的中醫醫生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因為天然藥物的成分複雜,在中醫藥方的配置中有很多難以控製的東西。再加上,有些對中醫理論的學習了解不甚深刻的人,把對某些入、某些疾病有效的藥方當成普遍適用的藥來加以應用,造成一些不好的情況,使得人們對中醫產生懷疑。
其實,在《黃帝內經》中記述的醫學知識中,並不提倡有了疾病就去服藥。而是以調理身體的運行,預防疾病為主。即使得了疾病,醫生也應該及早治療,不要讓疾病很嚴重了再去搶救。在《黃帝內經》“靈樞”玉版第六十中就說到:“歧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濃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生也。”得了疾病,也是先用砭石,針、灸等方法進行治療,以藥物為輔助。這些記述也從另外一個方麵說明,那些在《黃帝內經》中記述的醫學知識來自地球之外,而不是在地球上的居民中產生的。
我們再也不要對中醫,特別是《黃帝內經》中記錄的經典的中醫基礎,懷疑其科學性和正確性。而應該繼承和發揚中醫的這些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這些醫學知識和技術進行認識和發展,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運用好這些知識和技術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如果再對這些“上天”賜予我們的寶貴知識和技術還在懷疑,甚至準備要把它們拋棄掉,那麽不僅僅是太傻的問題,而且可能成為人類的遺憾。現在,正確認識中醫,正確對待中醫,支持發展中醫首先是擺在中國人目前的任務,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