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點想法

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思想都很重要。
正文

佛教對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

(2019-09-07 10:05:07) 下一個

我們再來看看東方的宗教佛教。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製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刹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

   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

   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

 

全文點擊這裏閱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