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水飛雲

身在水中遊,神在雲中飛
正文

亞裔美國人和多元化的衝突

(2014-10-20 15:21:59) 下一個
亞裔美國人和多元化的衝突

文:
Jack Linshi
譯:遊水
 
《時代》記者Jack Linshi 發表文章題為“The Real Problem When It Comes to Diversity and Asian-Americans”文章闡述了多年來亞裔在美國社會所受的偏見,探討了當今亞裔在高科技領域隻做苦力,很少有晉升的機會的不公平現狀。經原作者Jack同意,全文翻譯如下:
 
高科技領域缺乏亞裔領導人顯示了一個重要問題:亞洲人被多元化排除在外

“多年前......他們認為你是傅滿洲或陳查理。然後,他們認為你一定有一家洗衣店或餐館。現在,他們認為我們隻知道怎樣坐在電腦前。”
 
Asian-American Whiz Kids | Aug. 31, 1987
Ted Thai

這是1987年,55歲的Virginia Kee,一個紐約唐人街的高中老師,就當時《時代》封麵文章“那些亞裔美國神童”,談了她的種族意識。這篇文章引起了部分亞裔對該雜誌的小規模抵製,他們認為用戴著眼鏡,與教科書為伍的孩子做封麵照片是一種冒犯。對他們來說,這個照片強調了一個傷人的理念:亞裔??美國人的思維是一維的,他們是成功的機器人,字母A的崇拜者和學習的書呆子。
 
今天,82歲的Kee,還記得當年對‹‹時代››講的話,認為這三十年來沒有什麽變化。“從人性的角度去看,作為黃種人,這種刻板的印象還存在在人們的腦海中。我們沒有機會打破它。”Kee 說,“我們限製住了我們自己。”
 
“亞裔人隻知道怎樣坐在電腦前”的觀念在最近幾家頂級科技公司首次發布的多元化報告中很突出。那些報告和媒體集中討論女性,黑人,西班牙裔和印第安人在科技領域的不足,幾乎沒有人提到高比例的亞裔技術員工和不成比例的極少的亞裔領導者的問題。
 
例如,LinkedIn, 60%技術人員是亞裔, 但亞裔隻占領導層的28%; 雅虎,亞裔占57%的技術人員,隻占17%的領導人員,等等。
“這說明了誰最充分利用了教育和經濟的機會, 但同時,也要看到亞裔美國人不足的領域。” 耶魯大學從事亞裔研究的教授,Mary Lui說。

但普遍認為的是: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是聰明的,成功的,所以雇用或提升他們不能算鼓勵多元化;亞裔美國人不足的領域是不存在的。這種信念的存在,曆史學家和倡導者認為,不僅掩蓋了亞裔美國人群體中真正的行業劃分,也排除了他們以多元化進入領導層和非技術部門的可能性。
 
這種排除不是新現象。曆史學家認為,從1965年移民法以來,多元化就對亞裔視而不見了。二戰結束後,許多前殖民地的亞洲國家,如菲律賓,韓國和印度等都強調用技術教育來實現國家經濟的現代化和工業化。該移民法允許那些高學曆的亞州移民成為美國在冷戰期間科學,技術或工程專家方麵的人力資源。
 
在1965年以前的半個世紀中,美國一直在阻止亞洲移民,先是利用種族排除法不允許亞洲移民進入,後來用年度配額來限製亞洲移民。但在1965年的法案通過幾年後,亞裔人口大幅度增長。到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亞裔美國人的形象不再是淘金熱期間從加州衝上岸的入侵者,鋪設橫貫北美鐵路的窮單身漢,或搶占土地和竊取工作的移民。新一代亞州移民是科學家,醫生,程序員和工程師,他們在社會中蓬勃發展。
 
到了80年代中後期,亞裔美國人更是成為普遍成功的代表。各大新聞機構稱讚他們為“模範少數族裔” - 一個在1966年打造的術語,起源於<<紐約時報>>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刊登的故事,暗示亞裔美國人通過他們的鋼鐵般的工作熱情和頑強的毅力,戰勝偏見而取得普遍的成功。這種說法在當時就引起不滿,即這個普遍成功的定義遮掩了一些特殊的亞裔團體的問題:越戰流離失所的老撾和柬埔寨難民,以及那些年老的菲律賓人在市區重建中爭取保留他們廉價的I-Hotel酒店。
 
《時代》也趕了這個“模範少數族裔”的時髦。 1985年,也就是在刊登那個有爭議的封麵故事的前兩年,《時代》發表了題為“帶著技術去美國:來自遠東的移民浪潮豐富了美國的人才庫”的文章。文章講述了亞裔美國人大量湧入高薪職業和精英大學,但有意回避了那些邊緣群體,如貧困的中國洗衣房,無助的越南難民和低收入的南亞出租車司機。
 
亞裔美國人可以用數字來證明的成功,開始意味著他們應該被排除在類似“平權行動”的多元化運動之外。更嚴重的,亞裔美國人被視為多元化的阻礙。在一個案例中,高三學生Yat-Pang Au 和他在香港出生的父母向美國司法部正式投訴加州大學招生製度歧視亞裔美國人。Au的情況被多家媒體報道,包括《時代》的1987年的“神童”封麵故事:
“一個全A學生,Yat-Pang,18歲,獲得越野跑獎牌,被選為學校最高法院司法,去年6月以第一名的成績在聖何塞的岡德森高中畢業,伯克利(Berkeley)拒絕了他。Watson M. Laetsch,伯克利分校的本科副校長,堅持Yat-Pang隻是被一個“競爭激烈”的工程科目拒絕的。”
Au現在45歲,他還記得當初他父母堅持要他“爭取自己的權利”,最後由校長的道歉做結束的鬥爭。後來,他在德安紮學院,舊金山灣區一所社區學院學了兩年後,在1989年,大學三年級轉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如今,他是Veritas投資公司的CEO和聯合創始人。Au排除障礙,取得成功 - 經典“模範少數族裔”的故事 - 他說,盡管社會認為成功是亞裔種族的副產品,他選擇了自己創業來取得成功。
“說實話,當時我很不好意思我沒被錄取,很尷尬地期待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來說色盲的社會,”Au說。
今天,亞裔美國人仍然對多元化構成威脅,隻是現在連他們自己也接受了這個觀念。在2012年,一個流行的《紐約時報》專欄發表“亞洲人:太聰明反而對自己不好?”描述了亞裔大學生自我感覺是“一群不露麵的賢人和怪才”。2011年,《美聯社》報道,為了規避頂尖大學的潛配額,許多亞裔美國人在大學申請表上不再填寫“亞裔”這一欄。亞裔美國人對多元化構成如此大的威脅,以至於他們無意識地為自己的聰明而道歉。
從高科技公司多元化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和技術工作人員相比,亞裔美國人在領導層的比例嚴重不足,但這個現象被忽略了。沉默隻是這個具有曆史淵源的問題的一部分。這不單純是一個第一世界的投訴或上層中產階級的問題,它具有著發人深省的後果。
“身為模範少數民族,你被期望會做的很好,你不應該有任何問題。” Helen Zia,亞裔美國人活動家,記者和曆史學家說。
這種對亞裔美國人的單一定義在科技領域表現尤其突出。
“如果公司高管認為自己的亞裔科技員工屬於模範少數族裔”,Helen Zia繼續說,“隨之而來的概念是,他們是很好的高科技的苦力,他們會竭盡全力工作,熬夜24小時研磨代碼 – 但[高管]可從來不用考慮提升他們到管理或領導層。”
然而,近幾年推動亞裔美國人尋求多元化的勢頭漸漸減弱。曆史學家認為,亞美運動的高峰是在1982年兩名謀殺華裔美國人Vincent Chin的白人男子逃脫起訴時,產生了“聯盟對抗反亞裔暴力”等新生團體,要求在法律上和社會上平等對待亞裔美國人。今天,亞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鬥爭可能不太激烈,但它仍然存在。
“我想說,今天的亞洲人雖然已經開始進入高科技公司的梯隊,但並沒有進入公司的高層管理。這主要還是公司不加重視的原因。” 韓裔美國人策略顧問Jane Hyun說,他的書<<打破竹子天花板:亞洲人的職業策略》,討論了亞裔美國人在美國公司裏的提升限度。
Jane Hyun說,要改變這個現象,不僅隻是社會和企業的責任,也在於亞裔美國人自己。他們必須設法排解那些阻礙他們在領導,電影和政治等領域成長的文化,曆史和社會因素。 JD Hokoyama,國家亞太地區教育領導非營利組織(LEAP)的前總裁,補充說,“[問題]不隻是在上層。我們自己的社區也太沉默了。”
 
原英文鏈接:http://time.com/3475962/asian-american-diversit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討論問題還請理性思維和文明用語,否則就不是討論而是吵架。
我所說的你有什麽不同意請賜教,我不覺得你說的與我講的有什麽關聯!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沈成涵' 的評論 : 你跟作者以及大部分移民一樣均為250思維,學會看移民曆史和種族積累。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西方人在中國或亞洲沒占領導層的大多數?
dentdoc 回複 悄悄話 多元文化其實就是wasp們不想生孩子,又想老了有人照顧而搞出來的。原本就是找工人。警察,軍隊,議會,法院,大部分財富都是控製在wasps手裏的。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亞裔多是農耕文明的後代,幹事情會更專注、更吃苦耐勞,但是也更缺乏冒險精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