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前夕,雅痞同學獲知消息,專程陪我回了一趟故鄉,真夠義氣。他從武漢直接上了我從北京去往長沙的高鐵,因臨時上車沒有座,我們於是站著一路海聊,無拘無束很開心。我們都期待多見見昔日的發小,好好敘一敘這幾十年裏我們都幹啥了,過得可好。說起昔日的小夥伴,雅痞眉飛色舞,如數家珍。同學微信群裏早已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好幾個飯局早早地設下,懷舊煽情的聚會致辭在飯局還沒有開始就已通過微信發到朋友圈了。據說,這次清明節好幾個在外麵發達了的發小同學(如今已是大老板)也回去了,這讓本已熱鬧的群裏更加推波助浪,雀躍歡呼了。發小是什麽?就是穿開襠褲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就是一塊明明寫著自己名字的橡皮毫不猶豫掰兩節分著使的夥伴。
我因為分身無術,隻能參加其中一個聚會。當天下午,十幾個發小同學一起驅車回到了從前的學校。
我們從前的學校是一個晚清時期的青磚灰瓦、雕花廊簷的恢宏封閉大院,建築物正麵有五個大門,全都是厚厚的灰白色大理石門框,中間一個最為氣派。從中間的大門進去,迎麵是一個八百平米左右的內操場,地麵也是清一色磚塊鋪成,幹淨平整。操場盡頭一個一層樓高的大戲台映入眼簾,學校每學期的開學典禮、每年的畢業典禮、以及各種慶祝表彰活動都是在這裏進行,每逢年節,地方上唱戲、演電影全是在這個戲台上。當然,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那時小小年紀的我入隊宣誓、競賽領獎、優秀生發言也是在那個高高的戲台上,有時夠不著講台的凳子,被老師抱上去。裏麵共有六棟二層高的教學兼宿舍樓,圍繞著內操場和戲台向四周排開,形成一個大井字型格局,井格中間都有寬闊的天井和回廊。所有通往二層的樓梯都是寬寬厚厚的木質材料,扶手光滑溫潤。二層教室也全都是木質樓板,走起路來輕巧踏實。
如今的校園完全變得麵目全非,不僅規模比從前小很多,從裏到外生硬的水泥外觀更是遜色千裏。現在鄉村學校越來越多,不像當年十裏八鄉就一個集初中小學為一體的中心學校,所有孩子都得來這裏念書。現在這個學校的老師和教輔管理人員我們一個也不認識了。同學們紛紛感慨:那麽漂亮的老建築竟然沒有留下一點痕跡,甚至連一張老照片都沒有留下,實在可惜。誰能想到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參觀完學校,我們一起去縣城的“舊時光”餐廳聚餐,嬉戲笑鬧,觥籌交錯,時光在那一刻倒流。“舊時光”裏的每一道菜、每一樣小吃都是舊時的名,舊時的味道;大部分同學們雖然幾十年不見了,我們說的都是鄉音,問候起來也是舊時的方式,親切,真好!席間,我們想起了從前的少懷老校長,儒雅清臒的形象至今記憶猶新。他現在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他的女兒也是我們同學,此刻就在席上。於是,大家紛紛短信問候,我即興寫了幾句發過去:
當年小小讀書郎,也做功課也彌玩;
少年光陰不複返,猶記少懷老校長。
很快老校長的回複就來了:
栽培慚力薄,回饋感情深;
本是龍文種,奔馳自絕塵。
可喜,老先生依然健康矍鑠,思維敏捷。
正聚著、歡鬧著,微信群裏不停地發來消息:其中一個發小同學,人稱穆老板駕到。穆老板現居桂林,從事多年房地產經營,據說身價數億。他說剛剛驅車到達下榻的賓館,馬上要和某要人吃飯應酬,請這邊的同學們吃完飯後直接去他入住的奢華賓館找他,他已包下場子和大家狂歡。同學們一陣興奮,一陣熱議,我們中很多同學都是幾十年沒有見過他了,隻聞其名,未見其人。從大家的議論中,我得知穆老板的一些奇聞異事:穆老板同時有兩個老婆,他的大老婆是發達之前娶的糟糠之妻,用穆老板的話說,此女心胸寬廣、賢淑溫婉、顧全大局,有點鎮家之寶的意思。發達之後,穆老板恐巨大家業無出色後人繼承,加之投懷送抱之佳麗如雲,一思忖,還得再聚一房,因此,二老婆是大學畢業生(不知法律上是怎麽操作的,還是舊時的契約形式?)。這還不夠,同學們講:穆老板的牛不止這些,他最牛的地方是,老婆之間分工明細:大老婆管穆老板的老家一攤事,有時還幫助二老婆帶孩子;二老婆負責風光美麗和多生孩子,難得的是她還尊重大老婆的存在。穆老板用管理公司的先進理念管理後院,兩個老婆分工合作,相安無事,還都對他體貼入微,一心一意,從無爭風吃醋、後院起火的醜聞。 聽得出來,穆老板對於自己事業的成功、生活的駕馭非常滿意,我猜測,他也是相當一部分同學心目中成功人士的象征。驚詫之餘,我感慨:人生真是一出大戲啊!
我沒有隨大夥去赴穆老板的豪華夜宴,而是婉辭謝絕了他的盛情邀請。我告訴他:時差的緣故,加上連日奔波讓我筋疲力盡,此時已經晚上十點多了,第二天一清早還要去趕回北京的高鐵,請他多包涵。穆老板於是在微信群裏一遝遝地發紅包,表示盛情相送,並祝一路平安。我不知道為啥,突然想起魯迅《故鄉》裏的一句話: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
但是,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願望,無論自己有沒有能力,有多大出息,總期待著有一天能為家鄉的養育之恩做一點有意義的回報。我把這個想法和先生說了,他說,等退休了,可以陪我回到家鄉去教英文。這是一個心意很好也可操作的主意,我心懷感激。但離實施起來還很遙遠。
隨著社會發展變遷,我的家鄉也在日新月異發生著變化。村子裏70-80%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田地不再耕種,雜草蔓延掩埋了田埂小路,有的人家為了省事,幹脆在自家田裏種上樹木,一勞永逸。留守的孩子、老人因為沒有農活所累,外麵的打工收入又能很好地維持他們相對寬裕的生活,在溫飽之餘,大家不免有了精神追求、娛樂需要。對於大人們,麻將、紙牌是每天必上的工,大一點的孩子們拿著輕鬆得來的零花錢去泡遊戲廳,小孩子們對著電視一盯半天,看得出神。讀書奮鬥、打拚前程、品德修養以及外麵的大千世界都與他們關係不大,或者說很遙遠。事實上,就連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在燈紅酒綠的都市裏掙紮流汗、受累受氣才掙得這一份生活的,他們也不知道,也沒有人想過要知道。這些現象讓我很憂慮,無奈自己能力有限,盡管有心,卻無力去為家鄉的孩子們做點什麽。
這次回故鄉,看到父母留下的房子常年空置,時間久了顯得荒蕪蒼涼。特別是看到後院樹木深深,房前雜草叢生,我有一種幽幽淒清的起伏心情。於是我想:是否可以將這棟兩層共有十個房間的小樓改造成一個小小的鄉村圖書館呢?定期訂購一些中小學課外輔導讀物、有益身心的期刊雜誌、收藏一些中外名著、名人傳記等等,讓願意讀書的大人、孩子都可以免費坐在這裏盡情讀書。這樣是不是比起打麻將、玩遊戲、追電視劇要好上許多呢?我想過:自己每年出資一部分,再通過自己的人脈,聯絡北京的部分中小學負責人,搭起共建小橋,讓北京孩子們堆積成山的課外輔導讀物勻一點去鄉下,帶動鄉村教育的良性發展。我還想過:把村裏走出去的能人、文化人凝聚起來,出錢出力,趁他們回鄉探親或者不定期地請他們回來,給孩子、也給家長們現身說法開講座,聊外麵的世界,聊自身的經曆,暢談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此次清明之行匆匆,許多想法還隻是一廂情願的頭腦風暴,必須與村裏負責人好好商量具體運作管理,方可實施。畢竟我自己遠隔萬裏,除了能夠免費提供房子和有限的運維費用,其他親力親為的事情還得依靠村裏上下的理解與支持,還得爭取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共建文明家鄉。這顆種子就這麽先埋在這裏,期待在各方努力下,不久的將來長出一片綠蔭來。
我好幾次從上海到蘇州就是坐無座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