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會到來的晚景
一部由趙薇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引起了很多人對即將或已經逝去青春的共鳴;不久前,我和一位傳媒集團的老總聊天時,他輕歎:匆匆前行的人們啊,拿什麽撫慰自己的內心?我微微一怔,暗問自己:我又會拿什麽撫慰自己的內心呢?
今天清晨,我被一條靜候已久的微信喚醒,打開手機匆匆讀畢,睡意全無。微信是我長達15年的忘年交陳老師發來的,落款是他的子女,信中告知我陳老師已無法親自回複我兩周前的問候信息了,由他們代為感謝。陳老師是今年春節過後查出胃癌,經過多方會診,不宜手術,采取保守療法,除放、化療外,其他時間都在家養病。我是5月份得知消息,6月底專程去看望他,但明顯感覺到他已形容消瘦,神態疲憊。見到我,陳老師異常高興,他告訴我,為了能打起精神和我聊一個小時,他先天就閉門謝客,來人來電一律不接應。聽著這樣的話語,望著眼前的老師,我幾乎淚要湧出,很想擁抱他。從這條信息推測,他的情況一定很不好,此刻,我萬分掛念陳老師的安危,更擔心張老師的身體和心情。但我也知道,這時候任何多餘的問候都會給親屬增添心裏和情感上的負擔,於是簡短八個字‘遙祝平安!不用回複’匆匆發過去。發完微信,內心擁堵,我披衣佇立窗前,遙想和陳老師十幾年交往的點點滴滴。
1999年夏天,我和陳老師在一次研討兼旅遊的學術會上認識。他是北大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是這個學術委員會的理事長。4天會議結束,陳老師淵博的學識並沒有讓我難忘,心裏認為,大牌教授本應如此。相反,遊覽環節中,陳老師和夫人夫敬婦愛的種種舉動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映像。他的夫人張老師,溫文爾雅、不善言辭,腿腳還有點不很利落。兩位花甲老人一路相互照應、牽手遊玩,陳老師把途中所帶物件一人背著,時不時問老伴要不要喝水,要不要坐下來歇息片刻。陳老師深知老伴靦腆、拘謹,很難融入到眾樂樂的氣氛中,他一路細心觀察善溝通、易接近之人,不露痕跡地把老伴帶入到大眾氣氛裏。而我則很幸運地成了陳老師認為的那類較隨和、善交流之人,從此之後,我便與他們結下了長達15年之久的忘年之交。
陳老師是博學之人,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他對社會的關心、對文學的愛好、對人性的探討都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我們每年都會有幾次深刻交流,我從他那裏聆聽人生感悟、師長教誨,而他認為可以從我的所思所想裏看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喜怒哀樂…….每次去陳老師家,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張老師話語依然不多,但慈眉善目的笑容足以讓我抖落一身風霜,她總會在我落座片刻便遞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綠茶,我們像母女般暖暖地聊上幾句關於孩子、關於工作、關於柴米油鹽…….然後,她習慣性地在我和陳老師落座的沙發小茶幾上擺上幾碟堅果,一盤水果,便悄然退出。我和陳老師經常說話忘了時間,直到廚房裏飯菜飄香,方知已近中午…….去陳老師家一般是周末,他的子女們非常孝順,每逢周末必定回來陪他們一起度過,因此飯桌上除了陳老師老兩口通常還有他們的兒女,我和他們也非常熟悉。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輕鬆地交流,無需客套,順手就能為對方添匙飯、盛勺湯,飯後一起嫻熟地收拾碗筷、清理灶台、刷鍋洗碗倒垃圾……..在他們眼裏,我已然是這個家庭的一員。
探病那天,我努力平靜自己的情緒,盡量和平時一樣親熱地聊家長裏短,但無論怎麽回避,依然會觸及生死的話題。張老師複雜期待的眼神裏是一份對生命的無奈,她一定比我難過百倍!陳老師悄悄告訴我:病情結果剛出,從不掉眼淚的張老師背著他痛哭失聲。平時待客的茶幾上,一如既往地擺著幹鮮果品、茶葉之類,但也非常顯眼地擺著各種癌症治療用藥以及保肝補腎等輔助藥物。短短一個小時敘話裏,陳老師痛苦地吞咽著各種對抗癌症、延長生命的化學物質,我靜靜地在一旁為他蓄水、遞紙巾。在張老師去裏屋接聽電話之際,陳老師動情地對我說:“小YIN啊,我自己對生沒有貪戀,但真的舍不得老伴,我能多陪一天,她就少孤單一天。這些藥難以下咽,吃下去更是難以承受,但隻要能延長生命的數量,就不管生命質量了……..” 我聽著很心疼很難過,嘴裏囁嚅著想說些什麽,卻不知從哪裏說起。因為陳老師身體太虛弱,我不敢久留,說好的一個小時,盡管依依不舍但還是準時離開。走時,陳老師執意要下樓送我,我和張老師不忍違背他的心意,於是,我們攙扶著他緩緩下樓。到了我的車邊,陳老師一如既往地囑咐我‘開車小心,遠隔重洋多保重’之類的關切之語,而我突然喉頭發緊,有一種生離死別的哀傷,我不敢正視他們。進到車裏,我才敢再一次深深地凝視這一對恩愛慈祥的老人,他們彼此攙扶著、依偎著,顫巍巍地立在微風中……..
我在模糊的淚水中辨認著前方的路,滿腦子思緒萬千:愛情誓言裏常說‘生死與共,白頭偕老,海枯石爛,忠貞不渝’,這些話語,有哪一句比得上用涅槃燃燒自己的生命去踐行愛的誓言來得更動人呢? 小說裏、熒屏上的花前月下、你儂我儂又有哪一幕比這更浪漫呢?
生命中的另一半,是用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得相遇,再用千年的修煉才換得共枕,理應善待和珍惜,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我們見過太多的喜新厭舊、辜負背叛、甚至反目成仇。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幡然悔悟時,君欲攜手而斯人已去,當是多麽遺恨不跌呢?
遙念陳老師平安,祝禱張老師安康!
感慨兩句。先說聲不好意思。
我的見解是,人們太過悲觀,所以都不相信有出路。
故此人世間強調的都是共患難,而很難相信人能同歡樂,
因為世人都悲觀地認為,幾十年後就到頭了,所以生亦何歡?
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推遲“那一刻”的到來,然後陪親人流淚歎息、強顏歡笑。
自古耶穌、佛陀等等明師都不斷地來到世間教導人永生的道理和路徑。
如果真能認識這永生的道理,死亡不過是換一輛用舊報廢了的汽車,
莊子那樣鼓盆而歌就是正常的了。
人要是都能修煉解脫了,這世界就是另一個景象了。
真情流露,感謝分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