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說法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認為五歲就差不多了。孔融讓梨和陸績懷橘是眾所周知的兒童故事,後來孔融確實成材,建安七子之首,文武兼備;陸績雖早逝,卻也名留青史,全靠六歲時拿了三個橘子,虛歲六,實際是五歲。現代科學發現五歲前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我們生活中常常感慨孩子的許多優點或缺點在很小的時候就已顯露端倪,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其實,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是我們中學時就背過的。就拿孟母三遷來說吧,換一個不蒸汽的孩子,你就是搬三十次家也沒用;而孟子的成材也不一定是因為搬到了好學區。
荀子的觀點與孟子截然相反,大慨他所居住的地區不太好,周圍的人給他的印象造成他《人之初,性本惡》的人生觀。
孩子小時候的環境的確很重要,所以好學區的房子貴的不得了。其實孩子五歲以前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在一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裏,家才是最重要的環境。
我的妻子對孩子從來都是要星星不給月亮,我一直擔心會嬌慣了她,後來觀察發現並沒有造成太大damage。有些孩子你就是溺愛也不一定走歪。
不要以為我是宿命論,我堅持認為對孩子要像春天般溫暖,夏天般熱情,但是對孩子的問題要像冬天般嚴酷無情。記得女兒曾問能不能Tatoo,我嚴厲否定。嶽母刺字不算在內哈。
我也相信孩子的轉變是一個過程。父母能做的就是禱告,山可挪移,路可鋪平。再來看趙括的例子,當爸的不應該全盤否定孩子的才能,到處和人講孩子的缺點;為什麽不能像以撒那樣為孩子祝福禱告呢?也許帶兒子打幾次仗,讓他逐漸認識到紙上談兵的危害。
記得小兔買第一個屋子的時候,女兒看完房子很喜歡,但馬上問爸爸,要花幾塊錢啊?從這件事我看出她將來不會是大手大腳亂花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