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征文:童年的記憶揮之不去
(2014-08-13 14:34:09)
下一個
文革開始那年我在紅湖幼兒園,背誦老三篇是必修課,鑽防空洞的印象最深。寬大的操場西南角就是防 空洞的入口,裏麵冬暖夏涼。下午到家長接孩子的時候,我就等哥哥從對麵的光明小學下課後來接我回家。雙職工的家庭,老大總是很小就承擔起責任。我們要穿過幾條馬路,進龍潭湖公園北門,我們的家就在東湖的邊上。
爸爸媽媽還在政治運動中,很晚才能回家。我那時總盼著媽媽早點兒下班,媽媽在家就覺得特踏實。爸爸出差時,屋頂漏雨,外麵下大雨,裏麵滴答水,媽媽就用一個大碗接水,長夜無眠。
要說文革耽誤了一代人的教育,那是指我哥和姐,學習再好也沒用。我沒有被耽誤。70年上小學,76年帶帽初一,上課不多,參加活動可不少。記得很清楚的是上 台講儒法鬥爭的故事,一開口就錯了,“今天我要講的是孔老二怒斥柳下蹠”。學校裏經常吃憶苦飯,原料和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相似,但是摻了玉米麵,還不放鹽。憶苦思甜大會組織的很好,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的歌聲中,所有人都熱淚盈眶。
天壇東門外有一體育館,那時常用來開大會。氣勢浩蕩,口號震天。多少人想不通,就在體育館的後麵龍潭湖的西側結束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其中有老舍,榮國團。現在仍想不通,為什麽像老舍那樣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徹領悟的人也會走上那條不歸的路。
批林批孔的運動給我上了最早的曆史和政治課。把曆史編成故事真是個好辦法,易懂易記。從那時起我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明知道是林彪說的,也很認同。現在還保留著一本發黃的小冊子,裏麵有我的一篇得獎作文,從中可看出當年的獨立思考能力。
和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時的優勢是有大量的戶外活動時間。學校經常組織去郊區學農,很小的年紀也要在田地裏幹活。小時候吃點苦不是壞事。
忘了是哪一年,家裏有了第一台收音機,成了我課餘時間最好的夥伴。樣板戲聽了無數次,台詞倒背如流,可是內容不是為了教育孩子的。我的啟蒙書籍是那時借來的小人書,如饑似渴地讀,著迷程度甚至以後的大學生活都不能比。
粉碎四人幫算是文革的結束,可是人們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轉變過來,接下來的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最終演變成89年的高潮。時代的烙印銘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上,揮之不去,也造成了我們和下一代人之間的代溝。
借 用一首毛詩稍做改動作為本文的結束:《送文革》 綠水青山枉自多,中華無奈亂世何。千村壁野人無處,萬戶蕭疏誰唱歌。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文革事,一樣悲歡逐逝波。(其二)春風楊柳 萬千條,十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撒旦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