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一種揮之不去的眷戀,一片散落雲間的思緒。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項小凱:極權下的分裂
(2014-08-21 12:39:19)
下一個
極權下的分裂
作者:項小凱
文章來源:東網
2014年8月21日
極權政治的始作俑者列寧在發表演說。早在1918年,俄國就實現了一黨民主製。
在今天,如果還有誰去討論,一黨製究竟有沒有民主,就好比在討論,太陽是否圍繞地球旋轉一樣,對於一個具有基本常識的人來說,基本毫無談論的必要。
然而,這一類的話題,還是出現了。近日,香港一個傳媒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國政改的前途,是一黨民主化。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話題,還引起了很多人煞有介事的爭論。這看似荒誕不經,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事實:中國的政治生態,在話語層麵與實踐層麵,存在著嚴重的分裂。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個明顯現象,就是一個心智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完全無法與體製的這種話語模式兼容。
要解釋這種現象,需要從體製的溯源中尋找原因。在曆史演進過程中,列寧式政黨,發展出一套自身特有的話語體係。統治者根據自身需要,對一些關鍵的概念,重新給予定義。在極權的語境中,像自由、民主、法治這樣的詞語,它們的含義,經常被扭曲得麵目全非。
曆史上,列寧是這種分裂的始作俑者。在政治鬥爭中,列寧創造出一套建黨理論。列寧聲稱,隻有無產階級的先鋒分子,才具有革命的領導權,並以此為依據,發明了“民主集中製”。這與同時代的德國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所主張的民主體製,截然不同。本質上,這是一種反民主的專製主義。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俄國舉行立憲選舉,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僅獲得少數席位。次年1月,列寧調用軍隊,強行驅散議會,並向抗議的民眾開槍射擊,造成“一•五慘案”。布爾什維克從此踏上獨裁舞台。同時,列寧打壓溫和的馬克思主義派孟什維克,並成立秘密情報機構契卡(蘇聯克格勃的前身),以“反革命”的罪名,拘捕鎮壓異己分子。以民主之名,行血腥專製之實;自誕生之日起,極權政治,就帶有深刻的分裂屬性。
極權的話語方式,並不是要聽眾同意,而是要聽眾服從。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對於極權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人們完全接受它的意誌。受到這種邏輯分裂的影響,處在極權統治之下的人們,也經常形成分裂的人格。他們既可以一邊經受餓死人的饑荒,一邊痛斥外國的腐朽沒落;也能夠一麵承受政治的腥風血雨,一麵高歌讚揚領袖的英明偉大,以及在其統治之下的美好生活。
即便是今天,這種分裂型人格,也並不少見。曾經一位北京大學的學生,在來訪的美國總統麵前,激烈批判美國式的自由。但在數年之後,這位學生與一名美國人結婚,並遠赴美國生活。還有更多的人,在一些場合,痛罵日本抵製日貨,而在另一些場合,卻又四處搜尋日本的動漫AV,大飽眼福。更不用說,那些在公開場合反“西方”罵“西方”的官員,卻將財富與配偶子女,不遠萬裏,偷偷送到“西方”安置。
話語與實踐的分裂,是極權的內在屬性,而分裂型人格,既是極權統治下的特產,也是維持極權的基礎。否則,一個邏輯正常的人,必然會從種種現實之中,得出極不利於極權統治的結論。
而在極權治下,拒絕這種人格分裂的人,猶如那位在童話中,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自然會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畢竟,還有大批的人,不但要頌讚皇帝新衣的豪華,而且已經踴躍上前,一並脫光了衣服,為之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