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5)
2021 (3)
這幾天在微信讀書上追隨蔡瀾去了不少地方(餐館)。每每被他的文字打動食欲大增,窩在家裏三頓飯外加上午茶下午下午零食,吃了又吃。邊吃邊想,對美食的定義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總結一下自己的就餐體會。最愛吃的除了中式家常菜就是日本料理。日餐高級,管做飯叫料理。料理在我看來就是料,原材料,理呢,指的是處理,理解。二者相加就是對食材的加工。關於雞的料理就是基於對雞的處理,理解,解釋,不同詮釋,出來的可能就是不同的兩種菜。公保雞丁,宮爆雞丁或者叫醬爆雞丁。對於原材料的認知和處理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廚師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部分的結合。從蔡瀾尋味世界這本書感覺蔡先生既有食品知識和旅行經驗,自己會做飯又有解讀能力,可以將菜品的口感和賣相通過文字完美呈現出來。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個美食家。
吃不如寫,寫不如解,日本菜清淡,它的清淡卻常常被解說得非常豐富多彩。大家吃料理好像氣氛重於食材,調調兒重於口感。朋友圈上日餐照片花紅柳綠的最討喜,那旁白更是天花亂墜,小資得一塌糊塗。其實在東京,大阪等地的館子裏中國料理如麻婆豆腐賣得比天婦羅貴多了。
當然,好不好吃是個非常個人化的體驗。而我們看這本書,看美食介紹的意義在於什麽呢?解饞!讀蔡瀾的尋味世界就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力給自己畫餅。這餅大而美,這張餅實際上由我和作者一起完成。他提供文字說明我提供生活經曆,就算沒吃過也該見過的,否則就難以共鳴。出生在山區的人看到“海鮮”二字竟無所謂,麻木不仁,更不會流口水。而在平原長大的孩子來說山珍再稀罕可能也不如他家鄉的蔬菜。
且說每個人的生活經曆豐富與否是同他接觸的人,到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多寡聯係在一起的。而書籍是對他人,大部分人的生活的總結和提煉。讀書越多越多知識,越多知識就越了解自己的無知就更加緊讀書。讀了很多書之後呢,感受力就會加強,或者說能欣賞會理解從而使自己得到一種滿足。翻讀書人都有他的自信。這裏說,行萬裏路和讀萬卷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東西。
得一大堆道理後咱也來點具體實踐。今年自家李子大豐收。一籃李子做了三瓶果醬。老公問“不發朋友圈了”不曬了。記錄在博客裏吧。有圖有真相的說。iPad用了十年相機鏡頭模糊不堪,照片很朦朧,對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