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一連幾天看“非誠勿擾”,一邊羞愧自己八卦得如此可以,一邊繼續捧著IPad 做衛生,炒菜。老公眼見著我迅速沉淪下去卻不阻攔。想著連說話的功夫都沒了何至於有空吵架?於是廳裏郭文貴,孟非的聲音交雜回響,我們都感慨太少看當地的電視,少聽澳洲的新聞了,不可思議移民二十載,竟不如初到墨爾本時的融入。可是七台九台的節目太枯燥單調了,一部“Home and away ”放了二十年,辛普森也情節漸盡,精彩如"Game of the throne" “權力遊戲”又隻是一周放一集,45分鍾倒是分分鍾都吸人眼球,可不,緊盯著屏幕還生怕聽不清而聽不懂了。老外出的精品真是價值回收到百分百,“權力遊戲”雖是每周更新,但一周內多次播放絕無人錯過。
說回“非誠勿擾”,據說是國內最熱大型綜合類節目。我想其可看度在於'相親'和'真人秀'。以我一準婆婆推測,當今中國姑娘的價值取向,交友態度,以及整個社會對兩性關係的認識是節目的興趣點。此外我們還能從這些男生女生的言談中捕捉到時下最流行的表達方式,在她們身上瞥見最新潮的發型服飾。特別要指出的是前往相親的還有很多外籍人士,金發碧眼的白人,烏黑油亮非裔,還有ABC。我連看幾十集,看來看去覺得還是自己孩子這一款,在國外長大的年輕人最可愛。
ABC直譯指的是在美國,或澳洲出生的華裔,這個概念可以擴至十歲前從任何外國長大的華人。他們的母語非漢語,也就是說他們長相中國,內心外國。人稱香蕉人,外黃內白即長著一張中國臉思維方式卻是西化的。一般的,據我觀察我兒子,ABC對身份的認同並不壞。但是,近日一名自稱七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小夥子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卻是吐槽自己的尷尬處境。他一方麵有心理陰影自認在美國是二等公民,另一方麵被人嘲笑有著中國麵孔不講中國話。作者ArmourUSA稱他發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移民美國的中國父母,他們在打著讓她們的子女追逐美國夢想的旗號匆忙來到美國前應該去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事實。帖子被轉到我朋友圈後迅速引起關注,群友,家長們紛紛拍磚吐槽而非像文中所料得到共鳴。
先是以我家領導為代表的男人們非常不認同標題, “為了孩子,不要移民這裏!二代華裔真心話引發全體中國人深思!”語言偏激, 標題黨。有的朋友表示不解,如果中國好還用移民嗎!有的比較婉轉,說孩子在國內也會有很多問題,國內家長還指望把孩子送出來呢,圍城。俺家的直接批這種文章就是忽悠,別有用心。給國內還沒移民的人看的,不是給已經移民的人看的。作者對於想移民至美國(或任何國家)實現夢想的父母,其建議應該先仔細考慮移民會對孩子造成的具體利弊再選擇是否移民這一角度是誠懇的。但文章中過度渲染ABC的劣勢是政治不正確。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想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這一說法幾乎是句反話。拿我們侄子來舉例說明。他是個性格內向資質平常的孩子。在北京一私立學校上到初中。雖本人十分勤奮父母也竭盡全力幫助,還是對考學無把握最終選擇留學。為了節省留學費用一家人決定移民澳洲。過去的一段日子裏,大人在這兒也許開心也許不如意,但孩子沒花什麽錢就上了重點公立高中,從墨爾本大學畢業後現在一家國際公司作精算師年薪十幾萬澳元。侄子十幾年間結婚生子,買房換工作,一氣嗬成步入正軌。從無到有的美式夢想確實是實現了。這又哪裏是斷送孩子的未來呢?奮鬥成功在哪都有可能,但中國人太多,雞賊的人太多,環境肯定是國外好。我的一個女友就說過她女兒多次感謝他們讓她成長在澳大利亞。
文章強調了三點“長在美國的ABC們普遍遭受隱形的心理迫害:1)永久的文化隔閡 2)終身擺脫不了的二等公民待遇特別是華裔男生 3)消除不掉的種種事業障礙” 。這些乍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後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文化隔閡有,指的是第一代的我們。孩子們則由當地中小學培養起來,他們本身就是主流文化好不好。
至於說種族歧視,職業天花板,這是普遍問題。在中國也有歧視問題,因為地域,因為出身,因為沒錢遭到歧視,常見。同樣由於性格,由於背景升職有困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和別人不一樣會有尷尬但不一定就是負麵影響。在海外長大的華裔在價值取向,歸屬感,認同感上會有共性,而在搭建人脈的能力,將來職業生涯的發展順逆也因人而異,在中國影響力日益增長的今天中國臉不是事業的障礙,而是優勢。ABC即有著父輩中國文化的傳承又有著當地國家的人文滋養,在工作中理應表現更出色,更有競爭力,更有前途。
借我另一女友的話說第“一代移民最不易。我們都生活得不錯,還操心下一代?他們有腿有腦子,又沒有語言障礙,可以尋找自己的樂土”
可能我自己性格很OPEN,周圍老外也單純, 都能交往的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