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說平生最怕曬娃。後來覺得這個題目不好,“平生”兩字帶有總結的意味。誰知道我以後會不會改變觀念不在乎曬娃了呢。不曬娃不是娃不好,是娃不夠好。當然這隻是我當前的一點小心思,一種可以克服的自卑感。寫出來,自己診斷,自己開藥方,自己也就被治愈了。
最怕曬娃?因為我娃總不如意。我對孩子是寄予很高希望的,恨鐵不成鋼。他們都挺聰明,成績單漂亮,我卻失望他們不肯讀醫學法,他們長得瘦瘦高高,我老嫌他們飯量小。他們精於網絡,我要擔心他們日常生活的能力。他們有各種背景的朋友,思維西化,我又想價值觀的差別會不會影響父子感情。於是自己的兒子很少得到媽媽公開了當的表揚,哪怕是明著扁暗的誇。
怕曬娃?是除了對自己的不夠滿意,也煩別的家長拿孩子說事。我們自己不夠自信,或真的不行,便下足功夫使勁培養兒女,盼娃是個好替代品能實現大人的夙願。飛機上澳航乘務員問橙汁還是咖啡,大叔用中文答後,沒忘表揚了他不在現場的孩子一句“我不會說英語可我兒子會”有必要如此強調嗎?60後這輩人或因時代的影響,或由於地域不同造成,個人所受教育肯定比不上兒女輩,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的,沒人笑話大叔不講英語,也沒人覺得他兒子會說英語好特別。時代在前進,人類在發展,孩子比爹娘強不奇怪,父母以孩子為傲可能是天經地義。但我們多少人重視本人的成就呢?“我”有沒有值得驕傲的東西?如果沒有,豈不辜負了上帝創造“我”的美意。我也常聽人說“我是為了孩子才出國的”言外之意出國對他並非是好的選擇而是個不得已的犧牲,他在國內必大有作為,是外國讓他這顆金子發不了光。各人境遇相異,我不作評價,但我自己出國是自覺自願的,不為任何人包括孩子。
說到犧牲這裏引出另一層就是我們往往把孩子和自己混為一談,曬娃也是曬自己。既然我們為孩子犧牲掉了,那孩子的軍功章就是我和孩子共同所有。沒有“我”的付出哪來孩子的成功?娃就是我,娃成功我成功。殊不知孩子和父母是獨立的個體,兩個人,兒女是不能代表家長的,就好像家長不能代替子女一樣。我們培養孩子的同時,也請別忘了加強自我修養,為了更好享受人生也好,實現自我價值也罷。在斑斕繽紛的日常生活舞台上我們隻扮演成功的家長這一個角色太委屈了。與其在跑道邊加油鼓勁不如親自上場跑他一圈。讓孩子也為我們而驕傲,自己行才靠譜。
還有,我怕曬娃也基於不喜歡高調比較。“謙虛謹慎”在我們成長的年代是中華普世價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好的。”這種為家長之道遺傳於父輩。我在老爸老媽眼裏就是一個總是不夠努力,永遠有缺陷的女兒。年過半百還要在他們的鞭策下改這改那,父親常說:“我批評你是因為我愛你,關心你,要你好。(對你好)”這種嚴苛於己的基因現在雖被我有意識地掩飾,但仍會突然間冒出來。我自己習慣於以己之短比他人所長,所以就不能理解別人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寫這篇文章時人真的很矛盾,邏輯混亂,好奇曬娃,不屑曬娃,討厭曬娃,又想有曬的勇氣。
話說回來,曬娃也似乎是世界大趨勢。這不柯林斯詞典發布的2016年十大熱詞排行第六就是“Sharenting" 曬娃。由英語的分享一詞加上父母一詞以ing 後綴來實現表達這種父母親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照片的行為。看來五湖四海的家長都一樣,愛曬之心爆棚呀。
感謝上帝讓我的家在澳洲生根,這是個離世界稍遠一點的角落。雖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攀比,但村裏的牛人還是少些,別人家的孩子還是少些,受刺激的機會也還是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