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帖】抗戰勝利70周年宿遷抗戰史之四(完)

(2015-11-15 11:31:46) 下一個
抗戰勝利70周年宿遷抗戰史之四

第九章 迎接反攻,堅持抗戰到最後勝利

[1944.1~1945.8]

第一節 攻克日偽據點的鬥爭

一、日偽軍的垂死掙紮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日軍在中國華南、華中、華北戰場節節敗退,被迫收縮防線,處於窮於應付狀態。解放區戰場抗日軍民已展開了局部反攻。這時,日軍為了加強東隴海線的防禦,駐宿城島添日本憲兵分隊調往新安鎮,又從徐州調來憲兵分遣隊,隊長八木。加上駐城日軍竹下部隊,共計約一個營的兵力。主要依靠偽保安總隊等武裝四出騷擾,對交通線上各據點,已無力增援。宿遷解放區日益擴大,日偽統治的區、鄉完整的寥寥無幾。為了擺脫困境,這些殘存據點中的日偽軍,還在作垂死掙紮,向抗日根據地不斷進行騷擾破壞活動。

1944年1月,宿城日軍百餘人,由左莊出發,進犯宿遷根據地,途經來龍庵東側,遭宿遷縣警衛團伏擊,斃、傷日軍30餘人,繳日式步槍5支,餘敵潰逃。2月24日,來龍區邊防隊配合民兵一部,深入張圩、天龍庵、曹集等偽區,開展政治宣傳活動。返回途中,遭偽軍兩路截擊。來龍區邊防隊和民兵沉著應戰,斃傷偽軍多名,安全返回。3月24日,埠子日偽軍偷襲泗宿縣蘇圩區前進鄉公所,鄉長陳雲輝犧牲,鄉隊長王學江被俘,後不屈而死。5月21日,埠子日軍14名,偽軍百餘名,到大西莊羅挑溝一帶搶糧,遭當地民兵自衛隊阻擊,日偽軍丟棄糧草,施放煙幕彈壯膽撤逃。6月中旬,日偽軍300餘人偷襲蘇圩區署,區隊副排長許永田,因掩護區委轉移而壯烈犧牲。7月24日,宿城偽軍230人增援左莊偽據點被圍困的偽軍,至蔡莊被當地聯防隊擊退。次日晨,宿城偽軍500人,再次增援左莊,至蔡莊時,再次遭民兵聯防隊截擊。敵衝至左莊西圩門時,又遭邵西大隊和劉集大隊民兵阻擊,除少數偽軍逃人圩內,餘部潰散。8月1日,左莊日偽軍60餘人,四出強迫群眾填平左莊四周的交通溝,並割去青苗以防遊擊隊接近其據點。民兵遊擊健兒采取麻雀戰術,機動靈活地與敵周旋,當日斃、傷日偽軍9名,餘敵逃回據點。8月29日,宿城日軍金井中隊配合偽軍一個中隊及土頑王其可部200餘人,在宿(遷)泗(陽)運河線上的林宮渡修築據點,企圖控製運河線,切斷淮北、淮海的交通。這對宿遷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造成很大威脅。10月,宿城日偽軍240餘人,護送裝有鉛絲、糧米、子彈等軍需物資的船隊,增援運河線上的鄭樓偽據點。運河特區的雙河區隊配合建新鄉民兵伏擊該船隊,斃日、偽軍各1名。次年7月,導淮據點日軍掘開劉老澗河堤,造成澗河區大片農田受淹。

日偽軍在宿遷縣境的騷擾破壞活動,並不能擺脫他們的困境,而是越來越孤立,麵臨日暮途窮、氣息奄奄的境地。宿遷根據地軍民及時主動出擊,吹響了局部反攻的響亮號角。

二、拔據點鬥爭

1944年上半年,宿遷縣境的日偽軍作垂死掙紮,猖獗一時,宿遷地方軍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隊及時進行局部反攻,開展攻克據點鬥爭。1944年舊曆除夕之夜,淮海軍分區第二支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一舉拔除小胡圩偽據點,斃、俘日偽軍60餘名,繳獲機槍、步槍100餘支。大年初一,群眾紛紛趕來拆除工事。同年春節期問,宿遷警衛團在來龍庵以南設伏,斃、傷日偽軍30多人,繳重機槍1挺、步槍數十支。歸仁集據點日軍在泗宿地方武裝長期困擾下於4月中旬開始撤退。4月15日,新四軍9旅26團在25團配合下,在侍衛圩伏擊從歸仁據點撤往宿城的日軍車隊,斃日軍17人,俘2人,繳獲汽車2輛、輕機槍2挺、步槍18支。5月,泗宿縣總隊配合主力騎兵團粉碎了淩城、埠子、三棵樹的日偽軍對蘇圩、楊圩地區的“掃蕩”。隨後,新四軍9旅一部,拔除雙蔡圩偽據點。接著,又攻克陳勳圩、陳林子等據點,俘偽軍官兵200餘人。5月,睢宿縣轄宿遷境的楊集區地方武裝在副區長劉昭誠指揮下三戰三捷,先在施圩一帶,粉碎浪波和尚所率偽軍一百餘人的“掃蕩”,斃、傷偽軍10餘人;又在徐窪、何莊一帶,粉碎蔡集偽軍的“掃蕩”;在和平鄉粉碎高作偽軍的“掃蕩”。同年11月12日,睢宿大隊配合邳睢銅獨立團攻克蔡集平善堂偽據點,俘偽軍一個中隊,繳槍百餘支。不久,攻克陸上莊偽據點。總之,形勢在好轉,鬥爭仍在繼續,局部反攻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局部反攻的戰鬥中,敵我雙方對運河交通線的爭奪十分激烈。

1944年4月,淮海軍分區軍民開始向敵人展開局部反攻。全區先後拔除140多個敵偽據點,把敵人壓縮在宿遷、淮陰、泗陽、沭陽等幾個孤城和據點裏。曾被敵人割斷聯係的淮北與淮海抗日根據地,又恢複了聯係。敵人在運河線上的水陸交通完全被切斷。8月中旬,宿城日軍通過偽政府官員向抗日遊擊隊懇求,隻要讓其通航,便不下鄉“掃蕩”,並給遊擊隊10挺機槍。抗日遊擊隊識破了敵人的陰謀詭計,當即拒絕了他們卑鄙的引誘,警告他們:“運河,是人民的運河,絕不讓你們這些強盜通航,你們膽敢進犯解放區,堅決把你們消滅!”敵人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強行在運河線上安設據點,推行其“以點聯係”的計劃,企圖恢複宿遷至淮陰之間的水陸交通,再度分割我淮北、淮海抗日根據地。

8月29日,宿城日軍在運河線上的林宮渡設立據點。林宮渡位於宿遷縣城東南約50華裏,麵臨大運河,隻有十幾戶人家。敵人進駐林宮渡便強征民夫,修築炮樓。淮海軍分區第二支隊一麵調整部署作攻擊準備,一麵派出三兩個班的小部隊,會同地方武裝和民兵,每天晚上向林宮渡實施佯攻,致使敵人無喘息之機。

9月3日,攻打林宮渡戰鬥開始。淮海軍分區二支隊6個主攻連,分東、西、南三路,將敵人團團圍住。4日,二支隊六團一、四兩連進占林宮渡以南黃河堤製高點。5日晨,金井率日軍40餘人、偽軍60餘人向河堤陣地猛攻,經過激戰,日軍遺屍6具,被迫退回據點。二支隊六團乘勝占領據點以西一帶民房。7日下午,二支隊六團三連在炮火掩護下,攻占據點壕溝外民房。8日,我軍開始炮擊,敵據點工事大部摧毀。7時20分總攻開始。二支隊6個連隊分三路向敵發起攻擊。經過一番廝殺,敵人被壓回村落裏。西、南兩麵的突擊連在機槍火力掩護下,一舉攻入村裏,將固守各個角落之敵分割開來。從東麵突擊進攻的二支隊警衛連和軍分區特務連占領了村東一個院落,戰鬥在逐屋爭奪中進行。在敵人固守的幾個院落裏,不時升起信號彈,向宿城日軍求援。城裏日軍不敢出動,也在城裏升起信號彈,表示對金井中隊愛莫能助。這時,我方由日軍解放聯盟淮海分支的吉春、秋水二人向敵人喊話,勸其投降。而金井從這個院落竄到那個院落,聲嘶力竭地命令士兵“死守到底”。淩晨三點,一部分敵人從村北突圍,沿運河向西逃竄。村裏的敵人最後被壓到兩幢房子裏。為了盡快結束戰鬥,二支隊集中所有迫擊炮向這兩幢房子射擊。房子被炮彈打起火,金井及20多名日軍,全部葬身火窟之中。此役,計消滅日偽軍66名,俘日軍2名、偽軍90餘名。從此,淮海區的抗日局麵更加穩定。宿遷抗日根據地也得以進一步鞏固與發展。

第二節 根據地的各項建設

一、黨的組織建設與思想建設

1944年至1945年9月,是宿遷根據地的大發展時期。這時期根據地不斷擴大,黨組織也有較大發展。黨的組織建設與思想建設都取得一定成績。

黨的組織建設方麵,宿遷縣委、縣政府利用戰爭空隙不失時機地對根據地農村廣大基層幹部、民兵以及各群眾團體負責人,普遍進行了培訓,並對小學教員及工商稅務人員進行政治業務訓練。這些訓練班,大都以縣為單位集中舉辦,也有以區為單位,由區委主辦。一般采取長會短訓的方法,時間5~7天。1944年1月,宿遷縣第二期積極分子訓練班,一次訓練全縣鄉長、鄉農救會長和部分區行政幹部計70餘人。訓練班上,縣聯救會會長楊鞏總結農救會工作,要求與會人員在農民政治地位提高、經濟條件改善的條件下,發動、引導農民組織起來,創辦試驗性合作社,發展大規模生產運動,會議收到良好效果。同年7月25日,縣民主政府利用暑期舉辦小學教師研究會,有110餘人與會,學習一個月。研究會課程除政治學習和整風外,還研究了農村文化工作和群眾教育工作。這對於提高小學教師隊伍的素質,辦好根據地教育,起到積極作用。同年11月26日,縣政府召開財糧幹部會議,縣財糧科長吳紹寅總結一年來工作,並帶領大家進一步學習黨的財經工作方針政策,製定了財經製度。通過一批批訓練,黨組織從各條戰線上發現一大批積極分子,從中發展一批新黨員,為黨輸送了新鮮血液,壯大了黨的組織。從1944年9月運河特區撤銷,至年底,宿遷縣根據地計有大興、邵店、泰山、桃園、上嶺、來龍、雙河、順河、陸集、澗河、悅來、劉集、沭西等13個區委,139個鄉黨支部,總計約有黨員2147名。

黨的思想建設方麵,主要是黨內開展整風運動。這個運動從1942年秋開始,中間因日軍“掃蕩”頻繁而停辦一段時間,至1945年8月結束。

1942年秋,縣委在劉瓦房莊開辦幹部整風訓練班,由縣委宣傳部部長陶白任校長,副部長鄧潔具體負責訓練班工作。楊鞏、於華鋒、陳萍等為訓練班教員。學員由縣委抽調各區鄉幹部輪流參加。每期約50人,學習時間一個月。這次整風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克服黨內存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提高全黨幹部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從而加強黨的戰鬥力。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當時宿遷根據地整風訓練班,沒有書本,現編教材。這次整風學習,對提高幹部馬列主義水平,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起到一定作用。然而,這次整風訓練班隻辦了三期,參加學習的區、鄉幹部僅百餘人。至1942年底因日軍大“掃蕩”而中途停辦。

1944年秋,宿遷縣委遵照黨中央繼續整風的指示,在張桃園開辦縣委黨校,抽調區、鄉黨員幹部參加整風學習。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鄧潔負責講課。學習內容和方法與1942年整風學習基本相同,實則是那次整風學習的繼續。是時,泗宿縣委、睢宿縣委也組織幹部開展整頓“三風”的學習。這次整風持續到1945年8月,宿遷和泗宿、睢宿的黨員幹部,基本上都參加了學習。廣大黨員幹部,通過整風,在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貫徹群眾路線,從而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根據地生產建設與文化建設

1944年,宿遷抗日根據地在發展、鞏固過程中,完成政權改造之後,即把“增加生產,組織互助組與合作社,興修水利,發展農村工副業,普及教育”作為建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措施。通過全黨動手,全民動員,群策群力,宿遷根據地的生產建設與文化建設,迅速得到恢複和發展。

在生產建設方麵,縣委、縣政府在大生產運動中,一麵積極組織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提倡種棉,發展養豬,幫助農民訂興家計劃,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一麵發動機關、部隊、學校開墾荒地,種植蔬菜糧棉,以求自給自足,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了響應毛主席關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當時紡紗織布在根據地已形成一個極為廣泛的群眾性運動,家家戶戶都有紡紗車,有的人家有兩三輛,不少村都有織布機,織土大布。縣政府把各地紡織合作社組織起來,在卜油坊村辦起織布廠。此外,還因地製宜地發展根據地的工商副業。據1944年底統計,宿遷縣根據地計有紡紗車8000多輛、織布機240多架,公辦1個油坊、1個織布廠、1個造紙生產合作社。還在大興集、邵店集開辦土產行和布匹、雜貨商店。這不僅增加民主政府的財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繁榮了根據地經濟,粉碎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基本解決了根據地軍需民用的問題,也緩解了民主政府的財經困難。

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為發展生產,組織根據地人民興修水利。1944年2月至8月,宿遷人民群眾疏浚崇河3240丈,出動民工18000餘人,完成5156萬土方,受益農田百餘頃。還修浚卓河、馬河、廣濟溝、姚連溝、清心溝、兔藏溝等工程,完成20917土方。修築沭河大堤3800丈,完成4743土方,從而提高了排灌功能,增加了農業生產。

在文教事業方麵,1944年至1945年8月,宿遷抗日根據地的教育工作又有新的發展。由於根據地不斷擴大,教師隊伍不斷增加,縣委、縣政府對教育工作抓得更細、更實。具體表現在:(1)抓師資培訓。自1940年建政以後,縣民主政府對師資培訓一直比較重視,多次召開教師座談會,討論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方針、任務,鼓勵教師適應戰時需要,努力為革命培養人才。1944年5月,縣文教科進行小學教師文化考試,根據教師的文化,製定培訓計劃。同年9月抽調青年教師張仲英、胡誌高等25人,到淮海中學師資訓練班學習。每年寒暑假均以研究會或學習班的形式集訓教師。1945年1月28日,縣政府在大興集東南陸莊召開教師大會,與會教師254人。會上聽取縣委作的《當前抗戰形勢》的報告,並就教育與生產勞動、中心工作相結合問題展開大討論。大會選出儲文錦、曾山等11名優秀教師作為出席縣群英會代表。平時,縣委、區委通過總結評比、表彰先進,在教師隊伍中發展黨員。因而,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與業務文化知識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促進了根據地教育工作的開展。(2)走夏陶然之路,開展勤工儉學。夏陶然是個榮軍,家住洪澤湖畔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他從部隊回來,把村裏整天拾草剜菜的20多個孩子組成兩個組,邊學習邊勞動,堅持常年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他的辦學方法、教學經驗不僅在全縣、全區推廣,而且受到黨中央的重視。1944年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報道他的事跡,號召全國各解放區學校向夏陶然學習。當時,宿遷縣委積極響應號召,要求教師以夏陶然為榜樣,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泰山小學創辦時沒有校舍,學校師生上午上課,下午勞動建校,經過兩個月苦戰,在地方幹群支持下建起7間新校舍,受到縣政府表彰。泗宿縣轄宿境的亂莊小學200多名學生,計有60多輛紡車,利用課餘紡紗,一學期紡紗1800多斤,換土布450匹出售,收入除解決全校學生書籍紙本費之外,還給參加紡紗的學生每人做一身褲褂,深受地方幹群好評。宿遷根據地各小學,通過勤工儉學活動一般都解決了學生書籍紙本費,有的學校對生活困難的學生還酌情給予補助。(3)勇於創新,開辦教育實驗區。1945年7月,縣政府作出決定:以大興、關廟為中心,地跨大興、丁嘴兩個區共8個行政村(即大興的街東、街南、街北3個村;丁嘴的陸莊、王莊、牌坊、高圩、團莊5個村)建立一個實驗區。縣文教科抽調精幹教師50人,文教科長葉漢英坐陣實驗區加強領導。通過全麵發動,教師配合村幹部深人動員、逐戶登記,八個村都辦起了兒童班、婦女班、成人班。每個班均做到三固定,即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固定人員。學員學政治、學文化、學唱革命歌曲。同時,在教育實驗區內,大造識字環境,將各種生產生活用具都寫上名稱,摸起什麽用具,就認識什麽字。在街頭和要道口都設有識字牌,來往行人必須學幾個字才給通過。為了總結交流經驗,推動工作開展,文教科每天出一期《村學快報》。半年多來,教育實驗區內各村青年男女,一般都能識1500到2000字,基本能看書報。有的通過學習能寫會算,當上了村會計,有的能為群眾寫信。群眾稱讚:教育實驗區辦得好。

宿遷各根據地的文化活動也非常活躍。各完小學校都有小型劇團、歌詠隊、秧歌隊,平時配合縣委中心工作開展宣傳活動。部隊、機關的劇團或文工隊,也經常下鄉巡回演出,及時把邊區政府的方針政策、解放區戰場的勝利消息傳達給群眾,真正做到家喻戶曉。根據地每當晚上,萬家燈火,書聲琅琅,歌聲嘹亮,民兵號角,震天價響,到處呈現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三、減租減息鬥爭深入開展

1944年至1945年8月,宿遷抗日根據地的減租減息鬥爭已進入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減租減息鬥爭比以往更加深入、廣泛,群眾受益更大,思想覺悟較前提高,敢於和地主展開麵對麵的鬥爭,不僅減了當年的租息,而且減了往年的租息,廣大佃農獲得了更多的經濟利益。邵店區葉海子佃農,通過對地主葉興五的清算鬥爭,使其退賠給佃農土地155畝。陳圩地主葉大楞,退出糧食3250斤。泰山區地主王文元,沒有糧食退租,就以地作價相抵押,一次就寫了15畝地契給佃戶。泗宿縣轄宿境的龍河鄉地主陳爾鐸比較開明,主動找佃戶、債戶協商減租減息辦法。他家佃出土地500多畝,一次退租2萬多斤、退息數百銀元。群眾滿意,對其就沒有采取清算鬥爭的方式。對散布流言蜚語攻擊農救會、對抗民主政府法令的地主,除進行二五減租外,還要進行說理清算鬥爭。大興區崇河鄉地主陳慶林,占有土地400餘畝,家中雇工、傭人很多,拒不減租增資,農救會就組織會員和他說理。通過清算鬥爭,地主陳慶林退租2萬餘斤,給雇工增加工資100多元。雇工劉運傑一次就算回13畝地。通過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開展,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熱愛、擁護共產黨,更加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活動。1944年春節,宿遷縣政府號召擁軍優屬,各區、鄉、學校都組織擁軍優屬小組,廣泛開展募捐活動,曆時3天,共募得豬肉1012斤,金針菜874斤,抗幣3163元,總計約值10萬元物品,及時送到抗屬、烈屬家中,從而密切了軍民、軍政關係。1944年冬,宿遷根據地再次掀起參軍熱潮,廣大青壯年紛紛報名參軍參戰。這次參加主力及地方武裝的,約有500餘人。同時,泗宿、睢宿轄宿境區鄉,也有數百人參軍,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

減租減息運動的深人開展,也推動了根據地群眾抗日團體的發展。1944年至1945年8月,宿遷縣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姊妹團、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基本形成縣、區、鄉、村四級組織網絡,參加人數占根據地總人口一半以上。農救會、青救會在配合黨委中心工作,發動群眾,宣傳與組織群眾,開展各項政治運動,以及在參加生產、保衛根據地鬥爭中,都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婦救會、姊妹團在擁軍優屬、互助合作運動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兒童團站崗放哨查路條,鬥地主,抓特務,也為抗戰作出一定貢獻。

第三節 敵偽軍工作與情報工作

一、敵偽軍工作

“瓦解敵軍”是克敵製勝法寶。1941年宿遷各根據地黨委始設敵工部,對外公開名稱是“新四軍駐××聯絡處”,同時接受新四軍主力部隊敵工部領導。區設敵工站,或稱聯絡站,配備股長一人,或由區長兼任。敵工部任務是分化瓦解敵偽軍,爭取更多的敵偽人員中立、聯盟,直到反正起義,從而孤立打擊極少數敵人,同時也兼搞情報工作。1944年,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敵占城市交通要道和大股敵偽軍工作的指示》,把開展城市敵偽軍工作提高到與解放區工作同等重要地位,提出“敵軍工作是反攻先鋒”。隨後,敵工部改稱城市工作部,有的仍沿稱聯絡部,起初隻設內勤外勤,後來為加強工作力量,增設組織科,敵偽軍工作科、宣傳科、調研科、秘書科等。

最早在宿城做敵偽軍工作的是周化南。周化南,宿城人,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學生,能詩文,通外語,有較高文化水平,家境優越,威望素著。他滿腔愛國熱忱,不願當亡國奴,又痛恨國民黨腐敗,因此,於1941年通過王梓民介紹到淮北根據地要求參加抗日工作,經淮北區黨委敵工部長王子光等動員,被派回宿城做敵軍工作。他以卓越學識和社會地位,通過關係結識日本憲兵隊情報班班長所薰,並利用敵工部提供的有關我軍活動情況的過期情報,騙取所薰信任,當上憲兵隊情報室主任,從而獲取大量重要情報,通過柏寒、周長清及時報告給敵工部。根據上級指示,通過活動,於1944年夏當上洋河偽三區區長。他利用這個機會積極擴充武裝,配合新四軍9旅殲滅在洋河附近搞頑偽合流的泗陽保安團倉克誌的力量,懲處一批為害地方的漢奸。1945年6月配合我泗陽縣總隊策動洋河偽區隊300餘人向我投誠。周化南歸來後出任睢宿聯絡處副主任。

1943年,淮海區黨委書記金明派遣陸裕民擔任駐宿遷聯絡站站長,後打入敵宿城情報隊,任務是“長期隱蔽,等待時機”,並負責對宿遷敵偽軍警憲進行社會調查,通過交通員徐秀湘(公開職務是郵差)定期直接向淮海區黨委匯報工作。他與睢宿聯絡部派駐宿城的敵工人員王自清、肖伯歧等心照不宣,相互配合開展敵軍工作,協助護送偽宿遷專員公署大隊長吳承恩和張恕一投奔根據地。1944年5月,駐宿遷日本憲兵分隊調往新安鎮,陸裕民攜陸裕慶一度隨日軍憲兵隊到新安鎮做隴海線敵軍工作。

(一)宿遷敵工部

1941年9月,駐淮海區的新四軍3師10旅政治部,派原28團敵工股長林德到宿遷擔任敵偽軍工作部部長,宋傑為副部長。林、宋抵宿後,在縣委支持下迅速組建了縣、區兩級敵偽軍工作機構。縣設敵工部(對外稱新四軍駐宿遷縣辦事處)。下設情報科、組織科(負責管理敵偽軍內部與我有聯係的人員)。科長沈其平等。在各邊緣區分別建立敵工站(對外稱聯絡站),站長由各區長兼任,也有縣敵工部派去的專職人員。具體工作人員有韋學圓、侍友正、馮尊美、張寶哲等20多人。這些同誌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深入虎穴,與敵偽各種人物打交道,鬥智鬥勇,機智靈活,從而在這條險惡隱蔽的戰線上,憑一腔赤誠,采取特殊的鬥爭手段,完成黨交給的特殊使命,為抗戰作出突出貢獻。

他們通過親朋故舊、師生同學關係,到敵占區去開展統戰工作,爭取團結一切願意抗日的人。1942年,林德經蔡貢庭介紹結識了宿城開明人士韓占一。此人讀過大學,在縣城頗有聲望。通過登門拜訪、啟發教育,激發了韓的愛國熱情,他表示願意與共產黨合作,在宿城上層人士中開展活動。不久,韓占一幫助林德把偽縣政府一位姓王的秘書爭取過來,成為我方的情報員。每當偽縣政府召開軍政警會議,研究推行偽化、“掃蕩”根據地時,王秘書就偷偷地把會議紀要多搞一份,派專人於當夜12點左右送給我方。我方根據情報,及時作出反“掃蕩”的決策。由於情報及時準確,致使日軍精心安排的幾次“掃蕩”都以慘敗而告終。當時,宿城“安清幫”組織勢力頗大,其成員極為複雜,但也不乏有愛國思想的人。為了爭取團結他們,消除不利因素,上級決定派林德打入“安清幫”組織。林德通過韓占一的關係,自稱是安清幫輩份中的“念二”,在偽軍偽職人員中,收了很多徒弟。對這些徒弟,林德多方打聽,了解情況,對其中可能轉變者,便開展政治攻勢,促其轉化。經過大量細致的統戰工作,大部分人都傾向革命。他們不僅為解放區送了大量的情報,還做了一些有利於抗日的工作。駐城偽軍中隊長李少山被爭取過來之後,經常護送解放區軍政人員通過日偽軍把守很嚴的運河大橋。有時,我方敵工人員要通過敵人控製的宿(遷)新(安鎮)公路,也由李少山派偽軍護送,從未出事。李少山、韓占一還經常帶敵工人員偵察城內日偽軍機關駐地,介紹那裏的地形及兵力部署情況,為解放宿遷城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942年秋,為了多方掌握敵人的戰略情報,淮海專署公安處派閻斌打入宿城。閻斌通過宿遷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蔡貢庭的關係,結識了張少桐,在宿城內落下了腳。後又通過張少桐結識了日本情報隊隊長戚仲俠,從而在宿城站穩了腳跟。同年冬,閻斌多方聯絡故舊,爭取他們參加抗日工作。其中有天主教牧師、偽縣長的勤務兵、偽保安中隊長、偽警察局特高股長、偽情報科長等。這些人不僅保證了他的安全,而且及時提供敵偽情報。特別是發展警察局特高股肖延璜為我方情報人員後,肖不畏艱險,積極搜集提供機密情報,後來被敵警探發覺,開槍打傷了他的眼睛,他仍堅貞不屈,最終騙過敵偽的審查。

1943年春,閻斌通過蔡貢庭介紹,結識了鄭飛卿。鄭是徐州日本三井洋行的大買辦。其兄是洋行老板,又與徐州日本憲兵隊隊長交好。閻斌接上鄭的關係之後,就在宿城東大街開設三井洋行,自任經理,化名李道成。從此在宿城打開了敵偽軍工作的局麵。

首先是搞好情報工作。當時宿遷縣委派來和閻斌接頭的是兩個女同誌:一個是王俠,公開身份是縣中學生,她母親是城內蔡氏公寓的看守員;另一個是晁峰,宿遷縣委書記晁福祥的叔輩姑娘。她的公開身份是手工業工人。交通員是城北礦山村王少山。閻斌就是依靠這些同誌把收集到的情報,及時送到宿遷根據地的。

其次是搞布匹,解決根據地的困難。閻斌在運河邊的四草壩開設糧行,按解放區的價格收買糧食,摻沙使水後,運往徐州三井洋行,再由鄭飛卿把糧食賣掉,買上布匹轉運給他。他拿出一小部分在城裏出售作為掩護,把大批布匹秘密運往解放區,一次就是200多匹,從而粉碎了日偽對解放區的經濟封鎖。

(二)睢宿聯絡部

1941年秋,新四軍九旅在泗宿縣潘山設立敵工站,站長張國權,副站長陶濤,成員有葉新、周長清等七八個人。他們先後與淩城偽區長劉公孚、埠子偽區長蔡久香建立聯係,達成不騷擾根據地、保護我過往人員的約定,並發展雙方貿易關係。1942年冬,日軍對淮北根據地進行33天大“掃蕩”,根據地不少幹部隱蔽到淩城,受到劉公孚的保護。但蔡久香後來被韓德勤拉攏而倒向國民黨。

1943年秋,潘山敵工站遷到睢宿苗圩苗理之家,改稱睢宿聯絡部,張國權任睢宿工委副書記兼聯絡部部長。這裏雖四麵環敵,但由於敵偽軍工作做得出色,故能穩如泰山。成員分工:陶濤負責睢三區偽區長劉公孚、董子揚工作。1945年7月,策動董子揚率部起義。張國權、葉新、劉昭誠、周長清負責宿城、耿車、楊集方麵工作,使宿一區偽區長管榮光、耿車鎮鎮長董惠橋、王道五、中隊長施惠敏及國民黨宿一區區長楊樹仁等均與我方建立聯係,掩護我方人員在敵區工作。劉明鐸、周道明負責皂河敵偽軍工作,使偽區團長李茂之、曹四與我方保持聯係,不對解放區騷擾,不派糧派款。按規定,凡與敵偽鄉鎮長以上人員建立聯係,即報告上級,由工委或聯絡部派員打入敵軍內部開展工作。

1943年冬,睢宿聯絡部派王自清到宿城工作。王以宿中教師為掩護,組織聯絡一批青年學生搜集情報、散發傳單、瓦解敵偽軍;並策動偽宿遷專員公署保安大隊長吳承恩、日本特務機關處張恕一等棄暗投明到淮北根據地工作。他利用會日語專長,結識日本憲兵分遣隊隊長八木,出任八木的漢語教師,直接從憲兵隊搜集情報,掩護我地下工作人員,又發展肖伯歧為我方敵工人員,肖伯歧根據上級指示打入日軍情報隊,經常把搜集到的日軍掃蕩時間、規模、方向、口令等報告聯絡部,使根據地早有準備,避免損失。他為聯絡部搞到部分日本憲兵隊通行證,為我敵工人員進出宿城開展工作提供方便。1945年8月,肖獲悉日軍將撤往新安鎮消息,遂通過聯絡員徐震將情報送到根據地聯絡處,使泗宿縣總隊得以及時進占宿城,截俘部分日軍,繳獲大批物資。

1944年5月,睢宿工委書記趙卓如出任徐州工委會主任,將睢宿聯絡部大部分成員帶往徐東,麵向徐州開展工作。不久,又成立睢宿聯絡處,葉新任主任。聯絡處常駐揚集,次年遷至蔡集,並成立武工隊,陳茂森任隊長,配合楊集區隊開展邊緣區武裝鬥爭。葉新利用在黌學日軍“紅部”做雜工的王學禮、薑某,把“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淮北支部”印發的日文傳單和通行證散發到日軍兵營,號召日軍起義參加反戰同盟。傳單上繪製通往淮北根據地的路線圖及接頭方法等。先後有6名日軍攜傳單、通行證逃到淮北根據地,參加反戰同盟。1945年7月,聯絡處策動偽耿沙聯防辦事處主任王維賢率部起義,從而切斷睢宿海鄭公路交通線,使睢宿與泗宿解放區聯成一片。

此外,泗宿聯絡部曾策動洋河偽軍中隊長喬振山、邵子安起義反正。運河特區聯絡部與導淮日軍據點偽軍中隊長施建章建立聯係,掩護我軍在運河線的交通。

二、情報工作

1944年冬,為準備反攻,淮海地委、軍分區決定加強對敵偽軍、情報工作的領導,配合其他戰線向日偽軍發起政治攻勢,並將宿遷情報站與洋河情報站合並,成立“宿遷縣情報中心站”(對外稱宿遷聯絡站)。任命李雲飛為中心站站長,周家保為副站長,還配有通報員、炊事員等共8人。工作重點是宿遷縣城。當時,情報中心站常駐六塘河北岸茆莊(現屬新莊)。

情報中心站的主要任務是:搜集、偵察、掌握宿城日偽軍的動態,諸如兵力部署、部隊番號、武器裝備、工事構築、部隊調防以及敵戰區社會情況等。中心站獲得情報後,迅速送交淮海軍分區司令部、當地駐軍及縣黨政領導機關。情報來源是城內外情報員送來的情報,由中心站領導進行分析研究、檢驗核對、辨明真偽,然後寫出《敵情通報》上報。

下麵是一份《敵情通報》的內容梗概:

“宿城常駐日軍一個營的兵力。他們不叫營,官長也不稱營長。其番號多用軍官名字命名。如防城日軍軍官名叫藤原,這支部隊就叫‘藤原部隊’。藤原為部隊長。後換小森為部隊長,又改稱‘小森部隊’。宿城日軍增減、調防受徐州日軍指揮。宿城日軍大本營稱‘紅部’,設在黌學(今宿遷中學),建有碉堡、構築防禦工事等設施。平時紅部日軍常在黃河故道旁邊操練。守城日軍及偽縣大隊等約數百人。日本憲兵隊常在城裏抓人。憲兵隊下設情報所和情報隊,專為搜集我方情報。情報所長傅本,宿城東大街人,其父是東大鎮偽鎮長。情報隊共有20餘人,其中有4人為我地下情報員。”

宿城東大街原是繁華的商業中心,淪陷後變得蕭條冷落。1939年日軍借口城內治安,不準群眾進城。偽商會在北圩門外至洋橋頭,設貿易市場;又在東南門外至東關口,以魁星樓為中心設立商場,形成南北兩大市場。兩大市場常有三三兩兩日偽軍荷槍實彈往來巡邏。偽宣撫班男女隊員打著太陽旗,唱漢奸歌曲,向趕集群眾宣傳“大東亞共存共榮”、“中日親善”等騙人謊言。出入兩個市場不要“良民證”,因此,情報人員經洋橋或過渡都比較方便,偵察、接頭也從未發生過事故。

情報中心站的情報員按規定時間將情報送到中心站,情報員之間彼此不發生橫的關係,中心站把他們送情報時間岔開,避免在中心站碰麵。當時城內約有10多名情報員。他們有的在日偽軍中任職,有的是小商人或診所醫生、學校教員,也有城郊農民。他們沒有待遇,組織上隻是對生活困難的情報員不定期發給幾塊錢作為往來茶水費。

洋河鎮是宿遷至青陽公路上較大的據點。名義駐日軍一個中隊,實際隻有兩個分隊。另派一個小隊駐離洋河6公裏的導淮據點。洋河偽軍大隊部有個姓夏的文書是共產黨的地下情報員。夏同誌因工作關係不便離隊,所獲情報由他嫂子送到倉集某商店,然後由中心站派人去取。中心站交給夏同誌的任務,亦由他嫂子當麵交付。宿遷中心站轄新安鎮情報分站。為確保轉遞迅速及時,上級決定分站所獲情報,直接報送淮海軍分區參謀處,然後再向中心站匯報。

此外,泗宿縣情報北方站站長劉保康,也利用各種關係,在宿遷敵偽軍內部發展情報人員,建立內線情報。如通過武海峰關係,了解宿遷、洋河、埠子等處敵偽據點情況;利用肖登五是埠子街人的有利條件,了解埠子敵偽據點情況。宿遷縣偽保安隊長劉奎中(羅圩鄉人)是宿遷縣城內線情報員,通訊員有王建明、劉雲啟。他還利用羅圩偽鄉長鮑宇清作羅、陳、蔡幾大家族的內線,有特殊情況及時向泗宿情報站匯報。

第四節 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一、連續不斷的拔據點攻勢

1944年下半年,全國抗戰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從戰略防禦即將轉入戰略大反攻階段。這時,宿城日軍藤原部隊隻有一個營的兵力,且處於人民四麵包圍之中。宿遷抗日軍民在攻克林宮渡據點之後,連續出擊,不斷擴大戰果。至1944年底,偽淮海省“治安區”麵積,由80%縮小到20%,睢宿抗日根據地的地方軍遊擊隊已活動到城郊後庵、釜山。點線之敵,惶惶不可終日。

1945年春夏季,局部反攻的形勢,風起雲湧,連戰皆捷。1月21日,宿遷警衛團夜襲導淮據點,俘偽軍及工程人員各1名。2月26日,泗宿縣蘇圩區隊,在宿遷至洋河的公路上,截俘偽洋河鎮警察局長鍾克明及所屬官兵40餘人。3月15日夜,宿遷警衛團拔除城郊雨露庵據點,斃日軍9名、偽軍6名;俘日軍上士左藤三郎及偽軍50餘名。3月中旬,蘇圩區隊再次在宿洋公路線上截獲日軍汽車1輛。4月,宿遷陸集區羅橋、惠民兩鄉民兵,連續襲擾文昌閣據點,活捉偽軍2名,並爭取15名偽軍投誠。4月29日,洋河9名偽軍到閘塘區郭莊綁架群眾,被遊擊隊斃1名、傷1名、俘7名。5月1日,宿遷警衛團攻克龍墊偽據點,擊斃偽中隊長以下4名,俘16名。5月6日,宿遷警衛團圍攻左莊據點,斃偽軍1名,當夜焚毀該據點樹枝圩一段。7日晨,宿城偽軍300餘人前來增援,被地方軍擊退。8日,偽軍又糾集8個中隊增援,中途遭地方軍伏擊,退入王圩偽據點。被圍困3晝夜的左莊偽軍見救援無望,棄點潛逃。當夜該據點被軍民平毀。6月初,睢宿聯絡處武工隊在雎宿公路蔡牌坊截俘偽軍送糧隊30餘車,繳步槍10餘支。6月18日,在泗宿地方武裝圍困下,埠子偽區團長蔡久香攜部逃往王夏圩,新上任的偽區團長周雲村見大勢已去,於同月22日率殘部向我投誠。泗宿縣隊進占埠子。6月21日,井兒頭、墩吳、連六莊等地小刀會,為抗拒敵偽苛政舉行暴動,砍死偽軍隊長以下20餘人,活捉偽軍49人,繳機槍1挺,步槍40多支。27日,偽區團長王鬥山,勾結新安鎮日軍騎兵和偽軍150人前來報複,打死刀會80餘人,婦孺被殺害40餘人,焚燒房屋100餘間。6月25日,主力毛河部隊包圍睢宿縣耿車鎮,偽耿(車)沙(集)聯防辦事處主任王維賢率20人投誠,偽中隊長童太昌率部逃往高作。耿車、沙集為我軍占領。7月16日,宿遷警衛團攻克小胡圩據點,斃、傷日軍5人、偽軍7人,餘敵逃竄,據點當夜被平毀。7月20日,洋河、導淮兩據點日偽軍,棄點逃往宿城。8月2日,宿遷警衛團在主力配合下,一舉攻克文昌閣據點。新駐雨露庵據點之敵,也撤逃宿城。兩據點遂被軍民平毀。

通過60多天的攻克據點的鬥爭,宿遷地方武裝在主力配合下,共襲擊敵偽據點4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420餘人,先後拔除龍墊、左莊、王圩、小胡圩、文昌閣、雨露庵、耿車、洋河、埠子、導淮等敵偽據點,取得了春、夏季局部反攻的可喜成果。

二、大反攻前的準備工作

當縣境水陸交通線上敵偽的大小據點基本被我攻克後,宿城之敵處在四麵包圍之中。為了迎接全國大反攻的到來,宿遷根據地軍民不失時機地進行各種準備工作。

1944年7月,淮海行政公署決定:運河特區正式並入宿遷縣,撤銷運河特區建製。原特區辦事處主任陳靜塵出任宿遷縣副縣長。特區大隊編為宿遷縣總隊第三營。同時縣總隊改稱宿遷縣警衛團。團長張蔭堂,副團長吳大林(後為陳國鈞),政委為縣委書記李幹成(後為羅代周、夏炳桂)兼任。同年10月,泗宿縣總隊改稱泗宿獨立團,團長夏玉華、政委吳植橡。同時進行整頓區、鄉武裝和民兵。1945年1月,睢宿縣政府成立,縣長張國權,縣委書記吳雲培。同時成立睢宿縣總隊,總隊長由張國權兼,總隊副何東加,政治部主任夏同浩。同年4月,宿遷縣警衛團三、八兩連250人上升主力,縣裏抽調區、鄉武裝充實,編製未變。各地區、鄉武裝都進行了充實,民兵也得到大發展,從而大大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為我軍全麵反攻創造條件。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0日,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宿遷縣境各解放區軍民歡欣鼓舞,熱烈慶祝。“七大”閉幕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更加有利於中國人民的抗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8月9日,毛澤東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8月10日,延安總部命令各抗日根據地所有武裝部隊,向一切敵戰區和交通要道展開積極進攻,迫使日偽軍投降。8月11日,朱總司令發出命令,命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人民軍隊,迅速前進,收繳敵偽武器,接受日本投降。

是時,蔣介石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也發出了命令:一是要解放區人民軍隊“就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敵偽“擅自行動”;二是要他的嫡係部隊“加緊作戰”、“勿稍鬆懈”;三是要日偽軍“切實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抵抗人民軍隊受降。宿遷縣參議會朱禮軒、張相文等20多名參議員聯名致電國民黨重慶政府,強烈呼籲“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反對進攻解放區。”泗宿縣參議會也發表了類似聲明。同時,宿遷各解放區軍民紛紛集會,進行反攻動員,號召“一切為了前線”,並以縣為單位成立反攻團,以區為單位成立反攻大隊,每大隊約200至300人,為全麵反攻做好準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三、宿遷全境解放

1945年8月18日,宿城日軍分乘12輛卡車,逃往新安鎮。臨行時,憲兵隊長八木把關押在憲兵隊的張懷禮等20多名群眾和幹部,帶到河東洋橋頭,用刺刀逐一剌死,放火焚燒大橋。當天,泗宿縣副縣長兼總隊副傅茂如帶縣總隊進占宿城,俘日軍2名。次日,運東宿遷縣警衛團也進駐城內極樂庵,雙方配合在全城進行一次大搜查。後經淮海地委指示:宿遷城由淮北泗宿縣接管,宿遷縣警衛團遂撤往運東。同時,何東加率睢宿縣總隊攻克皂河。至此,宿遷全境解放。8月下旬,淮北行署民運部長張燦明率工作隊進入宿城,開始進行各項恢複工作。

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宿遷人民終於和全國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奪取了抗日戰爭全麵勝利。在八年艱苦抗戰中,宿遷人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日軍入侵之初,國民黨五十七軍在宿遷作百日抗戰後撤往山東,國民黨地方政府借抗日之名流動全縣,搜刮錢糧,反共擾民。宿遷人民沒有被日軍殘酷凶惡的“三光”政策所嚇倒,紛紛組建人民武裝,英勇抗擊入侵之敵。中共山東分局成立後,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八路軍蘇皖縱隊先後入境開辟根據地。從此,宿遷人民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旗幟下,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爭,不斷粉碎日偽的清鄉“掃蕩”,堅持鬥爭,保衛、鞏固與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為華中淮海與淮北乃至全國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八年抗戰,宿遷縣有4000多無辜鄉親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有近600名優秀兒女戰死在疆場,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可歌可泣,他們的英勇業績永垂青史。

抗戰的勝利,結束了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的曆史,但是,時局的發展表明,勝利與內戰俱來。宿遷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將投入新的偉大鬥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