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就是“君”。最近看了部日本電影【挪威的森林】,這是一部很不錯的愛情故事片,推薦一下("Norwegian Wood",2012年在美國上映)。影片中的男主人渡邊君,他的好友木月君,還有他們共同的情人直子。看著中文翻譯字幕,聽著他們的對話,喚起我殘破的日語記憶。
那個尊稱的“君”是用在日語的語音“桑”。但這不就是我們中文裏的“生”字嗎?我們稱讀書人是書生,長者為先生 ,少年叫後生。還有張生、學生、武生、小生、老生、士官生(日文?)。因此“生”在中文的稱謂裏是一個非常中性的字。適用於尊者、長者和少者。假如士官生一詞來自日語,則它的發音也應該是“桑”。而“君”字在傳統的中文裏,隻用於非常尊貴的人,如君主和王侯以及他的家人等,當然這些個現在都絕跡了。君字也見於女子對丈夫的尊稱,反映出男尊女卑的中國曆史文明。
在日文裏,日本人對自己的家人的稱呼裏,諸如父母(喔托桑、喔卡桑)、祖父母等,都帶有這個“桑”音。可見他們自己間也不過如此隨便而已,就如我們中國人的爸爸媽媽等。那麽諸如渡邊、木月之類的稱呼,為什麽不如老張小吳這樣的稱呼,卻獨獨翻譯成遵貴的“渡邊君”和“木月君”呢?這樣翻譯即不符合字義,也跟發音無關(日文中君字念kun)。我們也沒有把日本人的父親母親翻譯成父君、母君(這個有點搞笑了)。難道說,早先的國人翻譯學者認為日本人特講究文明?或許曾接受日本人是來自“神的國度”的人麽?
現在想來,早年想出用“君”字來翻譯“桑”字的人,如果是個中國人,可真是太媚日了。建議以後就按桑字翻譯,如渡邊桑,木月桑。否則,日本人自己也消受不起呀。
稱自己的父母,並不是"喔托桑、喔卡桑",而是"托桑、卡桑"。
"桑"與"生"並不等同。"桑"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漢語中"生"隻可指男性。
解放前"小XX"稱呼似乎並不普遍。
將"桑"翻譯成"君"乃望文生義。譯作"XX大人"或許更恰當些。不同的語言,代表的元素不同,好比牛有四胃,很難與人類的器官一一對應。朝鮮語跟日語相近的或許多一些吧。
老樂認為 金筆君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能否讓我們稍稍回想一下 魯迅 -- 哦,對了,姓魯,名迅,周樹鄉人 -- 那時代的語言習慣。
例一:劉和珍君。
當下,可,或應 稱:劉和珍小姐。。。
“喂,找劉和珍聽電話。“
”找誰,沒聽清楚,線路不好。“
”找(你家)。。。小姐!“
例二:“我失。。。君失。。。”
當代尊官:金總,樂總。。。周樹鄉人魯門迅哥們,可不稱魯生,楊生或柳生。。。
所以,方案一:老樂竊以為,還是讓我們回到那火紅的年代為好—即“大李小李和老李”
“小李(注:千萬甭叫‘小李子’-- 那時帥哥李連英!),電話,。。。美女/小姐找!”—wxc 一半兒哥們連聲喊:來了,樓上請。。。
方案二:小日本的君,改!其他的,例如:邱吉爾,杜魯門,逢皮杜等,不在議題內。
渡邊君 -- 大渡邊 – 1。90米;
渡邊君 – 老渡邊 – 42歲;
渡邊君 – 小渡邊 – 4。2歲;
。。。
如何?
金筆君,哦不!!!是:金總,新年快樂!
老樂家姐姐 找洗碗工來了。。。
請教:黃河以北,有稱“生”的嗎?例如:金生,樂生。。。魯生,楊生,柳生。。。
謝謝了!
長空君,不比客氣,哈哈。
在上海話裏,“生”活生生的就是念“桑”。謝提醒,忘記寫在主貼裏了。
就是因為讓人聯想起君子,所以才不願意讓日本人各個都成君子的嘛,在下才這樣憤憤不平的寫下這一篇的,嗬嗬。
金筆君:對不住,不應是“建議樓主學學日語”,應是建議那翻譯桑學學日語。
借地跟想想再說朋友爭論一小下:確實君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於男性,但是也有非常少的情況下用於稱呼女性。上下級關係中如果男性上級的年齡和權威性非常高,同時女性下屬跟隨這個上司時間已經比較長的情況下,這個上級有時會用君來稱呼這個女下屬。
2)日語的“桑”感覺是一個客氣而有點疏遠的稱呼,親密的人會用“醬”或者直接叫名而不是“姓+桑”。女孩子叫男孩子還有“KUN”,這個好像寫成漢字倒是“君”。
“日語的“桑”、發音為san 通常用在姓之後”,這就是中文的生字嘛。。。
正是!那電影裏多數時候人們在說“桑”時,字幕裏都顯示的是“君”!反正電影在國內是隨便看的,明年就要到美國來了。
當然這不電影還是很不錯的。
那電影裏是不是每當人們說“桑”時,字幕都顯示“君”呀?那是翻譯混混兒了。
建議樓主學學日語,開始階段是不難學的。
嘿嘿,是不是叫一聲“渡邊君”,你的骨頭都輕啦,哈哈。。。
老弟,我這裏說的是翻譯成中文時出的問題對不對?既然是翻譯成中文所以就要符合中文的用字習慣嘛。
渡邊君在日文對話是是發“渡邊桑”的音嘛,一個黃毛大小夥,大學都沒畢業,憑啥要在翻譯成中文時稱他渡邊君呢?
現在懂了嗎人家為什麽讚你勇敢.
同意"想想再說"的解釋.
討厭不懂裝懂的人,真蠢!!!
想想再說說得也有理,“桑”可以不翻,也可以翻成“小生”、“後生”、“先生”或不翻,視上下文情節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