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00)
2007 (142)
2008 (123)
2009 (93)
2010 (67)
2012 (58)
2019 (57)
2022 (100)
2023 (112)
下麵上篇和中篇的連接 (請點擊閱讀):
【華爾街信貸危機】我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上)
【華爾街信貸危機】我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中)
這個係列拖了很長時間,真有點對不起讀者,抱歉了。原因第一是筆者想觀察事情的發展,所以在等待和觀望;第二是信貸危機拖累美國經濟並引發股市大跌,寫下去的心境受到影響;第三是聖誕節前夕工作和應酬的事情特別多,聖誕節前一周筆者去矽穀參加了兩個 Christmas Party,發現今年的景氣確實很差,冷森森的一片淒慘,真不知道什麽時候景氣才會回來。
不過,再提起筆來在這裏專心碼字寫這些東東,我覺得雖然花的是我自己的時間,但我卻不再搗鼓股票了,或許對我來說還是賺了,哈哈。
華爾街的信貸危機,早已轉化成金融危機,再由金融危機加深了經濟衰退,形成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按理,在美國二戰後的經濟周期的循環中,衰退期沒有一次是超過一年的 (平均十一個月)。根據最近美國統計局發布的消息,我們是去年十二月正式進入衰退期 (Recession) 的,現在應該是正在走出衰退期才對。但是因為信貸危機引發經濟危機,雪上加霜使經濟衰退加重,現在常常掛在經濟學家口中的竟然是蕭條 (Depression) 和通貨緊縮 (Deflation) 的危險性了,一笑。
當然我覺得我們還是要把事情搞清楚,即使倒黴也要搞得明明白白,弄清楚究竟誰害了我們,難道不應該是這樣嗎?嗬嗬。
背景五:華爾街的創新
前麵已經介紹了 Deregulation,銀行業的鬆綁,兩房的來龍去脈及推波助瀾 (即非政府經營又非私營的兩個巨大經濟怪體),中國崛起/美國衰退,以及這十年的房地產熱等背景。但是,整個拚盤 (puzzle) 還缺少一塊,那就是華爾街的創新。
華爾街的這顆明星就是 CDS (Credit Default Swap)。什麽是 CDS?CDS 是怎樣使美國保險業钜子 AIG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s) 瀕臨破產,並將華爾街百年老店理曼兄弟 (Lehmann brothers) 等擊倒?更使得金融界人人自危,使美國經濟陷入二戰後最深重的衰退的呢?
筆者跟很多人一樣,在這場金融危機前沒有聽到過 CDS,前段時間筆者看了很多文章,但覺得它們都沒有將 CDS 描述清楚,有些中文的帖子甚至是錯誤的。現在以 layman 的方式,我再試試。
用 CDS 的發明者 Gregg Berman 的話來說,CDS 是一種保險。譬如,一個人擁有一萬美金由 CitiGroup 發行的債卷。但是他擔心 CitiGroup 是否能到期兌現債卷 (Maturity) 而不發生違約 (即 Default)。於是他 (作為買方) 到一家出賣 CDS 的銀行購買 CitiGroup 債卷的保險。每年他向銀行 (賣方) 繳付兩百 (~2% of $10,000) 或四百 (4%) 或更多的美金,銀行則擔保一旦 CitiGroup 違約,銀行向他支付這一萬美金。至於為何是 2%,4% 或者更多? 則由分析師通過一些公式決定的。
從字麵上看,這真是一項偉大的 "發明" 啊。於是乎原本帶有風險的債卷市場 (債卷是由 Standard & Poor's 通過對發行者的信譽分級進行 Rating 的),經此革新以後可以變得更安全。CDS 作為一種保險為金融界廣泛的采用。它帶來的益處就是推動了債卷市場,什麽都可做成債卷,除了房屋貸款,還有汽車貸款,信用卡上的債務以及學生貸款等等。它給我們老百姓帶來的好處是什麽呢?那就是借錢容易了很多,包括很多大公司都是借錢容易了許多,當然錢多了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在同時,因為借錢容易,也助長了美國老百姓的超前消費 (關於超前消費,筆者會另外撰文介紹,金筆注),也間接的促進了房地產熱和房地產泡沫形成。正因為華爾街源源不斷的提供資金 (出賣債卷換取現金),提供了房地產泡沫形成的必要條件。
除此以為,因為 CDS 沒有明確的規範 (即 Regulation),並且是在暗箱中操作,終於釀成嚴重後果。沒有規範也就意味著在這場金融海嘯過後,不會有人被投入監獄,因為沒有人違規! 在上麵所舉的例子中,投保人 (買方) 是擁有 CitiGroup 債卷的。但在實際操作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買方,不管他們是否擁有 CitiGroup 的債卷。這就使得 CDS 成為一種賭博的工具,帳麵上賭的是 CitiGroup 的債卷會是兌現還是違約,實質是賭 CitiGroup 的命運。
下麵筆者再舉兩例說明為什麽金融界對 CDS 如此的瘋狂。
一個是所謂的 "杠杆作用" (或 "以小博大")。 比如一個擁有一億美金資產的對衝基金 (Hedge Fund) 可以成為 CDS 的賣方,向另一家購買了十億 (1 Billon) 理曼兄弟債卷的銀行 (買方) 作保,銀行每年向對衝基金繳付兩千萬美金的保金 (2% out of one billion)。如果理曼兄弟的債卷違約,對衝基金向銀行支付十億現金賠償。如果理曼沒有違約,基金在五年內賺了一億美金的保金,他們的資產五年增加一倍。對衝基金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假如理曼或其他商業銀行債卷的五年違約率是百分之五,如果他們替二十家銀行的債卷作保,五年收取二十億美金的保費 (兩千萬 X 五年 X 二十家),其中支付一家破產銀行 (二十分之一的幾率) 的債卷十億 (one billion),那麽他們還賺了十億! 這一切隻是在紙麵上好看,但是當房地產泡沫破裂大量債卷壞死時,對衝基金根本付不起這十億美金。正是與這 CDS 有關的賭博行為,拖倒了 Bearstone,Lehmann Brothers 還有 Merry Linch,也使我們納稅人為了挽救 AIG 要支付 200 Billon 以上的贖金。
更進一步,一個對衝基金 (此處為買方) 向 AIG 投保 Lehmaann Brothers 十億美金的債卷 (對衝基金可以不擁有債卷,見前述),它每年向 AIG 支付兩千萬現金 (2% of one billon)。但是隨著經濟的壞轉,理曼兄弟債卷違約的可能性大增,這時候理曼債卷的 CDS 擔保金也由 2% 提高到 4% (四千萬現金)。這時候對衝基金可以搖身一變出售理曼債卷的 CDS (作為賣方),每年收取四千萬現金 (兩千萬美金的差價)。不管理曼兄弟債卷的結果,對衝基金都會是贏家。
賺錢! 賺錢!
所以,CDS 就是一場豪賭,利用的是人貪婪的本性。當然這場豪賭有輸家也有贏家,聯邦的救贖金就是用來支付所欠賭債的贖金,錢當然落到了某些利益團體或個人的口袋中。不過,各位看到這裏也別就激動,因為聯邦的救贖金是需要償還的,雖然錢被某些人賺去了,納稅人也不一定吃虧 (大安?)。因為貪婪,CDS 大受歡迎,根據統計全球各類債卷的總值大約是五萬億,可是在 CDS 的市場上,卻共有五十萬億美金的價值。換句話說,每一億美金的債卷,就有十億美金的豪賭。
瘋狂! 可怕!
當然,在經濟牛氣的時候,華爾街玩這些東東也不幹我們任何事情,隻要債卷不大量壞死,總是有輸也有贏的,賭博嘛! 錢照樣可以流通,不礙事。可是,當房市的泡沫破裂以後,當房價下降後,特別是在一些地區湧出大量的 "破產房" 以後,由貸款拚裝起來的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即所謂的債卷) 大量出現問題。於是作為 CDS 賣家的莊主,比如 AIG 等,需要從腰包中掏出大量的現金來支付 CDS 投保的買方。可是他們沒有那麽多現金啊,於是 Bearstone 和 Merry Linch 被收購了,Lehmann Brothers 破產了 (占華爾街五大投行的三家!),而 AIG 則被政府收管了。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 CDS 賣方們也不同程度陷入困局。但是因為 CDS 不但沒有規範,同時還是暗箱中操作,這就使得金融界變得人人自危了,因為誰都不知道對方的公司是否已經陷入了困境。這就使得金融機構間的資金來往變得非常危險,使得這些機構間的資金流通 (主要是借貸和融資) 幾乎停頓下來。
這也就是為什麽財政部長 Henry Paulson 在十月中的某一天,突然氣急敗壞的跳出來,揚言如果國會不在一周內通過 700 Billion 的救贖方案,美國經濟就要癱瘓了的根本原因。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筆者這裏就不再煩述。
各位千萬別問我這場經濟危機會怎樣結束,也別問我美國經濟是否會進入蕭條,或者走向通貨緊縮,或者什麽時候會走出衰退等問題。筆者向來沒有先見之明,也隻會寫些回顧和總結。
說到先見之明,當華爾街信貸危機 (Credit Crunch) 浪潮洶湧的時候,各方人士紛紛獻計獻策,有人提到最為捷直的救贖方案其實就是為屋主疏困。在經濟上幫助他們使得他們將 Mortgage 扛下來,以此穩定債卷市場,進而穩定金融機構等。可是人們這時候才發現,所有的貸款早已被銀行分割打包做成不同的債卷上市發行了,它們被很多不同者所擁有。如此這樣一來,通過銀行和屋主協商,找到一個幫助屋主的方案也就無法不存在了,因為銀行不再擁有貸款。這不由的讓人想到這場遊戲玩得真是叫 "連根拔起" 啊。
最後歸納一下的話,金融海嘯幾乎也是一場 "完美的風暴"。在 Deregulation 的大背景下,造成銀行業的鬆綁,兩房的畸形模式加上冒險投資,再碰到金融界的創新以及人性的貪婪,又有中國崛起/美國衰退因素,政府和國會為了政績共同炮製了房市的虛假繁榮和泡沫形成,再加上一位愚蠢的總統和他的治理團隊深信 Deregulation,所有這些因素相加發酵,終而釀成這場金融海嘯。
誰是這場金融海嘯的贏者和輸者呢?我想起 CitiGroup 主席 Robert Rubin (克林頓的財政部長),當 CitiGroup 需要政府提供 100 Billion 的救援時,他今年 (2008) 還兜進腰包一億美金的紅利 (100 Million)。我還想起 AIG 的前 CEO Martin Sullivan,去年 (2007) 他的全部收入是 ONE BILLION,可是今年他的公司需要 200 Billion 的政府救援。還有前 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的執行長 Daniel Mudd 和 Richard Syron,他們是政府任命的官員,去年的收入也是幾千萬到上億美金,可是兩個公司也要花去我們納稅人幾百個 Billion 的現金去救贖。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金融寡頭們,無法一一點名了。有人幾乎每天在這裏打罵中國的貪官們,中國貪官雖然應該罵,但他們不懂的是美國的貪官比中國的貪官更厲害千萬倍。中國的貪官有的是一麵在做好事建設國家的工程中,一麵將一些好處兜進腰包裏,而美國的貪官即使做了壞事照樣拿錢。美國的貪官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拿錢都是 "合理" 和 "合法" 的,你隻能給他們陪笑臉。
政治,經濟都是一樣的。
當然,最大的贏家非當選總統 Barak Obama 莫屬。金融海嘯一起,奧巴馬的民調就急速上升,民眾懷著對小布什的強烈不滿,一舉將奧巴馬送上總統寶座。那麽奧巴馬當選是禍是福呢?從目前來看是好事,是福。
這場金融海嘯的風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國都麵臨經濟衰退的威脅,因此我們都是輸者。但在這同時,也引發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孰優孰劣,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孰是孰非的爭論。在二十國領導人齊聚華盛頓,商討怎樣帶領世界走出困境的前夕,小布什發表演講全力捍衛資本主義以及自由經濟。
筆者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以及自由經濟計劃經濟等的認識,主要是在美國逐步認清的。
我喜歡空閑時間做些家庭小工程,因此經常出入於 Home Depot 和 Lowes 等商家。在店裏,最讓我流連忘返的就是工具部門,望著琳琅滿目的工具,不管什麽樣的工程都會有工具可用,我讚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在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上這是社會主義無法比擬的。我感悟出資本主義的真諦,就是不擇手段的賺錢,隻要有需要 (市場),有利潤可賺,就會有人投資有人去做,不管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在同時,這場金融海嘯也讓我們徹底看清楚了資本主義是沒有道德底線的,這是它的可怕之處。從金融海嘯引發了經濟危機,聖誕節前夕去湊熱鬧購物,就發現許多商家申請破產了,從報紙上看到更多的公司紛紛裁員,這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的脆弱性 (實際上,很多公司的 profit 隻有一張紙那麽薄,平時就在生死線上掙紮,而 RMB 一升值或者經濟一變壞,他們就完了) 和冷酷性。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有競爭力,我們更喜歡資本主義。當我們年老了,我們不再具競爭力了,或許我們會更懷念以前中國大鍋飯式的社會主義了。
從沒有道德底線以及冷酷性這兩點出發,我們需要用社會主義限製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限製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是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比如救濟金,社保基金,失業金,全民醫療保險等。第二是建立明確的製度,限製資本的胡作非為。在這兩個方麵,其實中國和美國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於自由經濟的概念,我想則並非資本主義所特有。資本主義製度也可以沒有自由經濟,比如 Derugulation 前的美國。但沒有自由經濟就意味著沒有競爭,沒有競爭的資本主義同樣也沒有生命力。但是,沒有約束的自由經濟,則可能會將資本主義送入墳墓。
以上都是一些感歎的題外話。
(全文完)
所以美國人 (他們顯然是嚐到了甜頭) 說,中國應該施行民主,這樣民怨就不會有了,嗬嗬。
究竟是美國人民好欺負,還是中國人民好欺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