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是我對老家的牽掛
許久不曾回過老家了,開始有些想念起來。不知道為什麽,隨著年歲的增加,好像興趣越來越少,人也懶惰起來,甚至到屋外麵活動活動的心情都沒有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曆沉澱,懷舊的心理倒是越發的濃了起來,有時夢裏也會浮現出兒時的場景,每當夜深人靜難眠的時候,總會想起老家村莊裏的縷縷炊煙,那個曾經帶給我無盡歡樂的村庒。
我的老家村莊不是很大,村西中間有一條土路,村莊東、北兩個方向有一條自東往西的河流,水裏有水草,細細長長的,像一個人的相思,曲折蜿蜒,河流上有兩座橋,村莊的東北角河流在那裏九十度的轉了個灣,俗稱大捌灣,這裏有一座用磚砌起的拱形橋,也叫大捌灣橋。由村北的河流一直向西不遠處,有一痤平板石頭橋,大家都叫它西大河橋。
沿著西去河流的的提更上是一條不太寬的路,一直通到禹王店街上,順著小路一邊走一邊可以聆聽河水流動的聲音,這個時候小路就有了靈魂,那魂兒還帶著顏色,有點兒綠有點兒豔更有點甜。河的兩邊坡上都長滿了綠草,靠水處是蘆葦什麽的,很是溫婉動人、清秀美麗。後來每次想起來總會想起韓愈詩裏的一句:“汩汩幾時休,從春複到秋”。
有水就有快樂,夏天的時候孩子們跑來跑去,會光著腳丫子盡情地玩水,冬天河麵上會結起薄薄的冰,像盛開的花,特別的好看。那時候的河水很幹淨,各家各戶的婦女們,都會到河邊洗衣服和床單被套之類的,幾個人湊到一起少不了再聊會八卦。而男人們會在夏天河邊的樹蔭下,抽著旱煙聊聊莊稼地的長勢,交流著經驗和做法,困了再美美的睡一覺。
清晨雄雞振翅高歌,男人們便下地幹起活來;而女人們在迎來地平線上火紅的太陽升起時,便走進了廚房忙碌起來,整個村莊便陸陸續續的升起縷縷的炊煙。這炊煙先是濃濃的,從屋頂圓煙囪中竄升而起,然後漸漸地淡了,也漸漸地遠了,飄向了天空融入到了雲彩中。時間不長就會散發香的味道,引誘著孩子大人們發出此起彼伏的笑聲在空中飄蕩回響......
每當傍晚時分,夕陽帶著疲憊灑下金色的餘暉,每家每戶又會再次升起緲緲炊煙,美麗飄逸、如詩如畫。這炊煙曾陪著我度過了天真的童年,也見證了我成長的過程。這炊煙經常纏繞在我的心頭,勾起我對老家的思念,對童年時代記憶的無限眷戀。還有灶膛內火光映襯著祖母那張消瘦的臉,她麻利地添柴、煮飯,用真情做出一道道家人喜歡的美食。
那個時候的我們,總是快樂無憂的生活著,有學校學習,不用幫著家裏幹活。說實在話那時的農活確實苦,沒有先進的工具,人們總是用力氣與莊稼博弈,像犁地、種地、收糧等農活都是男人們在幹,而女人們也要下地幹一些輕活,可以提前一點回家做飯。那個時候我們還不懂得生活的艱辛,隻知道那炊煙裏麵有家的溫暖,有濃濃地愛的味道。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總是與那縷縷炊煙是緊密相連的。因為那時一日三餐的炊煙,是前輩親人忙碌的身影,是孩子們的期盼,也是家庭兄弟姐妹歡聲笑語的陪伴。歸根結底老家是每一個人的根脈所在,是每一個人的情感寄托,是每一個人的快樂源泉,也是每一個人的靈魂歸宿。我們走遍天涯海角,也無法割舍這一生中對故鄉的那份深深的情意。
無論什麽人,無論他身在何地,隻要凝視著老家的方向,都仿佛是心中有了不一樣的情懷,甚至有些人會熱淚盈眶,那份被牽掛著的鄉愁,總會在心中的某個角落,感受著不一樣的溫暖。這也是無數個離家外出遊子的無奈,更是遊子思鄉的情結所在。我從離開老家去青藏高原開始,就注定再也無法拋卻鄉愁,而老家的炊煙,就是我心中最美的那道風景線。
總是忘不掉老家的那一縷縷炊煙,它似乎在輕輕地搖曳著,帶著歲月的沉香,飄過老家的屋簷,來到我的身邊。訴說著家鄉建設的萬千變化,訴說著童年夥伴們那一張張歡樂喜笑的臉,訴說著故鄉親人們發自內心的美好企盼。故鄉的炊煙,不會因為歲月的遠去而飄散,他將永遠飄蕩在我那蒼老的心田裏麵,永遠是我這個遊子夢裏的牽掛,永遠是家鄉親人的召喚。
20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