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香香衛宛

人生如茶,雖盡斂苦澀,然釋放淡淡清香。
正文

端午粽甜又聞艾草香

(2018-10-14 20:21:18) 下一個

佇立清潠河畔,依稀聽到遙遠傳來的擂鼓聲,這是端午的聲音。時光回到公元278年五月初五,流淌著的汨羅江上,一位非秦唯楚之忠臣,六十多歲浪漫愛國詩人縱身一躍,自度已無出路的屈子,倍感平生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選擇了永遠告別故鄉秭歸,閉眼再不見秦軍攻破楚國京都,閉耳再不聽饞臣流言蜚語,還有那流放的奔波和勞累,同時也成就了今日的端午節。從此便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這是對屈原的祭奠,也是對鄉愁的一種詮釋和追溯,更是對英魂的一種思念和情懷。

說起端午吃粽子掛艾草,在我印像中吃粽子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了,而掛艾草則能追溯得很久遠。記得少兒時代,家鄉那鬱鬱蔥蔥長在河溝路旁的艾草,也是眾多植物中一種極其普通植物,每家每戶都會采摘些掛在門口,它散發出的那種草香,撒落在村子的每一角落,長留在那飽經滄桑的門楣上,也飄飛在每位父老鄉親的心頭上。也許是貪困、或夲無做粽子之糯米的原因吧,那個時間是不曾有粽子吃的。除了掛艾草外,可以吃上一個雞蛋、煮熟的幾瓣蒜,還可喝上少許的雄黃酒,再綁上五花線,有些手巧的長輩女性會做些雞心香布袋,為小孩戴在脖子上,這就是童年時代過的比較充足的端午節了。

回想那個年代農村過端午節沒有像現在那麽多說道,也從不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更不知道“話粽子,憶兒時,念親情;吃粽子,解鄉愁,享團圓;包粽子,傳情誼,守傳統”這麽多寓意。兒時農村的端午節非常簡單,沒有現在吃的那麽齊全,也沒有現在講的那麽動聽,更沒有現在弄的那麽花裏胡哨。但總感覺兒時的端午節那種裝滿心裏的是一種淡淡的企昐、是一份濃濃的親情、是一縷難舍難分割不斷的鄉情、是一段凝聚著和睦友善的鄉愁,是一次藴含節日氛圍的精神的寄托。“庭院艾草荷包滿,端午粽味又飄香。”這些是城市裏始終無法比擬的。

每當臨近端午節,天氣都開始有些熱起來。印像中做為那個年代的農村小孩似呼沒有睡懶覺的習慣,不像現在的人們晚上很晚還沒睡,早上起的也很晚。也許是沒有電的原故吧,一般晚上都睡的比較早,天剛蒙蒙亮就會爬起來奔出家門,吸著早晨清新的空氣,跳躍在村莊的每一角落心情分外愜意;有時會跑到河邊,望河水清幽緩流、看魚躍蜻蜓點水,聽蛙鳴此起彼伏。有時會走近池塘,觀荷花半開的阿娜多姿,荷葉上晶瑩水珠調皮的滾落,荷梗間蜻蜓飛舞偶爾點水的美姿煞是可愛。而到了晚上,童年夥伴們會相約在某一個角落,聆聽年長者娓娓講述的那些歲月深處的故事:端午蛇精、人鬼情緣、猴精串門、仙女下凡、狐仙遇難……不知不覺便已沉浸在故事裏不能自拔,再被夏夜的輕柔晚風吹過,一旦走進夢鄉那是多麽的香甜。

記憶中的端午隨著外出求學,開始變得越來越淡了,而思鄉之情也隨著年歲的增長變得越來超濃了。自從離開故鄉那片熱土,回去的次數雖說寥寥無幾,也已物是人非,但是我依舊熱愛我的家鄉,愛那裏的土地愛那裏的水,愛那裏生活著的憨厚淳樸善良的家鄉人。“悠悠南北各天涯,欲望鄉關眼已花。憶得親庭誰共語,應憐遊子未還家。”如今鬢發如霜,仍徜徉在他鄉,又是一年端陽,記憶中的艾蒿仍散發著淡淡青香,在這個有著濃鬱曆史文化的飄香的節日,願一切美好久長。

2018.6.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