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字季淩)寫的五絕《登鸛雀樓》。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唐詩,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人能背誦。
後人有詩雲
昔日邊關一戎樓,悠悠千載名不休。
隻因季淩詩一首,天下盛傳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滕王閣,嶽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而聞名。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開始是一軍事用途的戎樓,曆經隋、唐、五代、宋、金700餘年,最終在元初毀於戰火。起初,鸛雀樓被稱為"白樓","雲棲樓",後因黃河水邊的鸛雀(蒼鷺)經常停息在樓上,因而,人們又稱之為鸛雀樓。明初,鸛雀樓還留有遺址。後來由於黃河泛濫,遺址盡失。但鸛雀樓在人們心目中仍難抹去。當地人則把蒲州城門西樓權且當做鸛雀樓。黃河改道,再次將城樓淹沒,從此蒲州再無鸛雀樓。
1997年,鸛雀樓在黃河邊擇址首次重建,2002年正式對遊客開放。該樓高73.9米,外觀為高台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可謂古建築史上的一件盛事。
為理解王之渙的鸛雀樓詩,我將鸛雀樓的地理位置畫了一草圖,它與周邊的山河,城市,關隘的關係一目了然。白日依山盡之山為中條山,它橫亙在黃河北岸,與秦嶺一起夾住黃河,進而形成了通往長安(西安)的狹窄通道,函穀關和潼關。黃河在河套地區是自北向南流淌的,碰到中條山才轉而自西向東奔向大海。
中條山跟秦嶺中的華山雄居黃河兩岸拱衛者京城長安。在鸛雀樓旁不遠處,就是古蒲津渡。現依然存留黃河大鐵牛。其實鐵牛是蒲津渡浮橋的錨栓,靠位於黃河兩岸的四頭鐵牛固定纜繩,從而實現在黃河上搭建浮橋,運輸物資的功能。
鸛雀樓建後曆經700餘年,曆史上從未重建,要不是王之渙的詩,鸛雀樓恐早已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相比於其它名樓,特別是南昌的滕王閣,曆史上,屢毀屢建,前後竟有17次之多。可見滕王閣在中國人心目的地位。當然,初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閣序》,更是功不可沒。
我幾次想去鸛雀樓,都因其地理位置的偏離而作罷。這次有機會去河南,我專門設計了路線,終成此行。
登樓,看中條橫亙,望黃河落日,壯哉。
品詩,吟曆代詠詩,品黃河東流,幸哉。
樓上多楹聯,積當代四海精英之佳作,讀後頗有感慨,也即興符合一聯,貽笑大方。
大河奔流,一水繞山,妙景宜從高處看,沒見鸛雀不遺憾。
千古奇觀,五言絕句,名樓常借好詩傳,卻有雲棲滿心歡。
鸛雀樓位置有點偏,加之正值三伏天,遊客的確不多。
油翁,我又仔細讀了題目,哪裏搞笑了?我有點蒙圈了呢。
嗯,俺小時候也喜歡寫寫畫畫。謝謝來訪,祝周末愉快!
感謝京妞點讚,字再不寫都不會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