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1)
2018 (58)
2019 (53)
2020 (76)
2021 (93)
2022 (84)
2023 (102)
國共戰爭,國民黨為什麽打不過共產黨?國民黨軍裝備先進,資源地盤人數占優勢,還有美國人在背後撐腰,為什麽就是打不過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原因可以找出幾大筐,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因為解放軍有“政委”。
“政委”就是政治委員,專門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你如果說是專門幫人洗腦的也無大礙。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將黨支部建在連上,以確保黨指揮槍。古田會議上黨指揮槍的建軍方針得以確立,之後發揚光大,成為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乃至於後來的解放軍不同於國民黨軍的一個明顯特征。在共產黨的軍隊裏黨指揮槍的原則是通過各級政委來落實,貫徹和體現的,各級政委在軍隊裏的威望及地位是與同級別的軍事長官一樣崇高的(營,連等較低級別的軍事單位裏沒有政委,但有與營長連長同級別的營教導員,連指導員,履行相當於政委的職責,將黨的意誌灌輸給每一位基層戰鬥員)。由於有了各級政委,黨中央的各項政策和意圖得以上傳下達,毛澤東的“黨指揮槍”,或者說得更明確點“我指揮槍”(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逐漸做到了:黨中央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就是黨中央)的原則得到了毫不含糊的貫徹與執行。
在部隊裏設立政委的製度,並非毛澤東的獨創。這種製度來源於十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蘇聯紅軍。而這種政委製對於凝結軍心,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效果早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就已經屢屢得到充分的證明。被稱為蘇聯紅軍之父的托洛斯基認為:要建立一支新型的軍隊,必須有一種強力膠合劑。對蘇聯紅軍而言這種膠合劑是十月革命的思想。而把這種思想灌輸給每一個戰士,使大家牢不可破地膠合在一起就是政委們的工作職責。
托洛斯基在他的回憶錄《我的生平》中說到:“每一個團,每一個連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有覺悟的,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是少數。另一頭是極少數腐化分子,自私自利分子或自覺的敵人。居兩者之間的則是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占多數的中間人物。當優秀分子犧牲或遭到排擠,自私自利分子或敵人占上風的時候,部隊就會瓦解。在此種情況下,中間派就不知道跟誰走,而一旦出現危險,就會驚慌失措。”政治委員的職責和作用就是要在部隊裏最大化優秀分子,最小化劣質分子,使中間分子盡可能多地變成中堅分子。從而使得新型軍隊紅軍能夠有力地膠合在黨中央周圍,保衛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和布爾什維克革命政權。托洛斯基曾對他手下的指揮人員說:“給我三千名逃兵,把他們編成一個團,我給它配上一名有鬥誌的團長,一名優秀的政治委員,合適的營長,連長,排長,那麽這三千名逃兵在四個星期之內將在我們這個革命的國家裏成為一個出色的團。”(托洛斯基作《我的生平》)托洛斯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政委製下的紅軍打敗了白軍,有力地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紅軍政委製的卓越成效不僅深刻影響毛澤東的建軍思想,其實對孫中山,蔣介石也是有很大啟發和觸動的。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就有想借鑒吸收蘇聯及中共在政治思想組織方麵的長處之意。他為了了解蘇聯的成功經驗還特地派蔣介石赴蘇聯考察了幾個月。蔣介石雖然對蘇聯布爾什維克的階級鬥爭哲學深惡痛絕,但對紅軍的戰鬥力及政委製所起的作用是印象深刻的。然而蔣介石並沒有在他的部隊裏設立並實行政委製。蔣介石相信軍事實力,但他的軍事實力是以武器裝備和人數來衡量的。因此,在國共內戰時,他才會相信憑借他占據優勢的兵力和軍事裝備,他有把握消滅共產黨的解放軍。
毛澤東卻相反,他更相信人的因素。認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他更注重激發人的鬥誌,充分調動人的主觀意誌和積極性,注重部隊的教育,給戰士灌輸為解放全中國全世界全人類而戰的崇高的使命感,使得戰士懂得為誰而戰,為什麽而戰,使得他的戰士具有為革命勇於獻身,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從實際效果看,毛澤東的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無疑是極其成功的,他使得處於劣勢的解放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毛澤東通過土地改革運動,爭取到了中國極大部分農民的支持,在土改運動中分得土地的農民成為他領導的共產黨部隊的源源不斷的兵源。他通過政委們在部隊裏經常性地廣泛舉行類似於“三查”“三整”之類憶苦思甜似的政治思想教育運動,通過這樣的運動,使他的戰士們“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由淳樸無知的農民成長為勇於犧牲的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一個由像董存瑞那樣的“為了新中國”視犧牲自己性命為光榮的戰士組成的部隊是不可戰勝的。
與士氣高昂,充滿必勝信念的解放軍相比,蔣介石的國民黨軍則顯得士氣低落,軍無鬥誌。其實在“黨指揮槍”或“我指揮槍”這一點上,蔣介石與毛澤東是不謀而合的。軍人出身的蔣介石是共產黨“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最好的教官和榜樣。早期的蔣介石利用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通過他的學生建立並控製了國民黨軍中央軍,成功地收拾了各路軍閥,結束了軍閥割據與混戰的混亂局麵。然而當他圍剿看似弱小的共產黨的紅軍時卻總是力不從心。紅軍敗而不潰,總是難以徹底消滅。即使陷入被迫放棄根據地,爬雪山,過草地的兩萬五千裏長征的絕境,也總是能夠絕處逢生。為什麽?因為紅軍有政委,通過政委使得“來自五湖四海”的紅軍戰士“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奮鬥到底,永不放棄。這樣的有著堅定信念的軍隊是無法徹底消滅幹淨的。
客觀地說,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者,蔣介石對於中國的土改問題並非沒有自己的設想。他想實行的是孫中山的主張:第一讓農民得到土地,第二讓地主也不受損失。但他不知道這種“和諧社會”的主張應該等到幾十年之後由胡哥胡錦濤同誌去倡導和推行,在他那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動蕩年代是行不通的。而且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委員們去宣傳推廣落實貫徹蔣委員長的政治思想和主張,下層貧苦農民既沒有得到過他的好處,也不知道他是否有意給他們些好處。民心自然就跑到分土地給自己的共產黨那裏去了。
常有人批評蔣介石事必躬親,常常越級指揮。那是因為他沒有政治委員有力地貫徹落實他的思想與意誌。連衛立煌,杜聿明那樣的高級指揮官都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他怎能不擔心他的命令是否能夠順暢地傳達落實到基層士兵?毛澤東是隻管大事不問小節的。有層層政委忠實把關,他是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誌不能上傳下達到每一個戰士的。毛澤東早在建軍之初,就為自己打好了將來隻做甩手掌櫃的基礎,具體事宜由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羅榮桓,鄧小平等等無數的優秀政委們去操心落實就是了。
蔣介石軍備先進,但軍無鬥誌。他的沒有鬥誌的士兵做了俘虜不僅把蔣軍先進的美式軍備繳械給解放軍,許多人還反正投誠加入解放軍,成為解放軍的兵源之一,調轉槍口打蔣軍。最稀奇的是原本毫無鬥誌的蔣軍兄弟一俟成為解放軍,經過政委們的“洗腦”,轉身就成了革命戰士,“為了新中國”不怕犧牲了。如此,國民黨軍如何能夠打得過解放軍?
所以,蔣介石輸掉的國共戰爭,歸根結底輸在沒有政治委員。《南征北戰》電影裏國民黨軍的參謀長說:不是我們無能,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了。應該改為:不是我們無能,實在是共軍有政委啊才對。
“黨指揮槍”使共軍成為保衛中共一黨利益的“黨衛軍”,在64時鎮壓平民,為保衛「趙家人」又立功。
----我隻是實事求是!是一個真理的信徒,而不是某人某黨的信徒!
蔣介石從反麵對中國是有貢獻的,正是他發動了戰爭,中國才能迅速統一,然後快速走向工業化,新中國才成立15年就爆炸了原子彈。 另外,正是蔣介石的強大,才驗證,發展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打出了強大的人民解放軍。 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傳統,保證了,在落後的情況下,國家的安全。 老百姓才能過上不被外國人侵略的日子,才能建設國家。
解放戰爭也是一樣,吸取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教訓,長征結束後,1936年,就開始總結,然後經過8年抗戰的實踐,毛澤東的戰略已經被下麵的廣大指戰員所接受。 毛的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不計一城一地得失的戰法。 在戰爭中作用巨大,通過數據看,1946年6月全麵內戰爆發時算起,到1947年5月底,共軍傷亡38萬餘人,國軍傷亡40多萬餘,比例是1:1.13, 但是共軍俘虜國軍69萬多人,共軍被俘包括失蹤的僅有2萬多人。 共軍以40萬人(6.9萬人犧牲)的代價,消滅了114萬國軍。 共軍的傷愈歸隊的占負傷人員的60-70%,加上俘虜幾乎所有能戰鬥的都加入了解放軍。 共軍的力量迅速壯大。
我們通過數據看到當時的戰況,為什麽共軍俘虜的多那麽多? 什麽情況下敵人才能當俘虜? 而且連同指揮官一起俘虜? 隻能是殲滅戰中,四麵包圍,無一漏網。 那麽人數和武器都不占優的共軍,對於強大的國軍為什麽能屢屢得手,殲滅戰規模越大越大? 上方統帥部的水平,不是暴露無遺了嗎?
百姓的支持很重要,但是正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勝利,才能使老百姓的支持得以發揮,很多人的英勇奮戰,聰明才智得以發揮。
刮民黨敗在把孫中山的“平均地權”吃了回扣!
明軍打不過清軍。
----沒錯!你可以這麽看問題!這是典型的幼稚病患者的邏輯,所以某黨隻是一個犧牲萬千烈士和優秀黨員才打敗垃圾黨的“垃圾+1”黨!
----所以某黨靠的是給農民和士兵進行思想洗腦,以類似“宗教戰爭”的方式取得的內戰勝利。而不是靠的可以實踐的、科學的、先進的治國思想和生產力。
如果中共再來次長征,他們能走過250裏已經偷笑了。用不著國民黨追堵他們,老百姓自己就拿起鐮刀鋤頭把他們給滅了。
=====
關鍵是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地分給窮人,人民用生命來保衛自己的土地,然後人民公社又奪回了
金兵也是這樣。
女真族金兵在劣勢裝備下曾創造了兩萬打敗70萬遼軍的記錄。
而吃了敗仗的遼軍可以輕易打敗宋軍。
不知道是土地革命的魔力還是政委的作用。
但的確如毛所說,戰爭的主要因素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