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扭扭捏捏地說,統一是潛在的選項。這個觀點我不同意。因為中國的統一不是選項,不是可以這樣也可以不這樣的選項,更不是潛在的,而是曆史的必然。對於曆史的必然,我們應該坦然麵對,滿懷期待,熱情擁抱。
馬英九扭扭捏捏地說,統一是潛在的選項。(網絡圖片)
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明天會更好。中國的未來是什麽?中國夢是什麽?中國的統一是不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應該是,絕對是!當然,中國的統一不是現在式,而是未來式。統一之後的中國是會更好?還是更糟糕?答案明確:統一之後會更好。那麽,對於更好的未來,對於統一之後的更美好的中國,當然包括統一之後更美好的台灣,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接受,我們就沒有理由心存恐懼,而是應該滿懷期待。
張誌軍說,台獨走到盡頭就是統一,隻不過代價比較大而已。對這個觀點,我也不同意。因為台獨走不到盡頭就是統一了。我們沒有理由等到台獨走到盡頭才促進統一。而對於統一的促進,不能坐等台獨走到盡頭,不能用反麵的力量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促進。什麽叫做促統?就是條件還不那麽成熟的時候創造條件,而不是等待條件。所以,張誌軍講的這句話是太被動了,沒有主動積極的意思。按照張誌軍的思路,統一本來不著急,但是由於台獨太不像話了,逼的沒辦法了,沒辦法的辦法就是統一,統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國台辦主任張誌軍說,台獨走到盡頭就是統一。(新華社)
幹什麽事兒都有代價。經濟學上的概念是機會成本。不幹這件事,就可以幹另外一件事。幹另外一件事的收獲,就是幹這件事的成本。中國的統一,不論是和統還是武統,都有成本。和統是幻想,不切實際。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另外,和統的成本未必比武統的成本低。和統最大的成本就是錯失良機,錯失台灣恢複到繁榮昌盛的良機。錯失中國再度崛起再度騰飛再度輝煌的時機。而武統的成本(代價)也未必像張誌軍擔心的那樣高。就像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剖腹產有痛苦,但是自然分娩一樣有痛苦,不能說剖腹產的痛苦一定就比自然分娩的痛苦大,反而是剖腹產幹脆麻利快。從孕婦到產婦到媽媽,最關心的是分娩的痛苦過程完成之後的身體恢複以及對新生活的安排。
一個孕婦,生孩子之前做的最多準備工作是產後的生活,而不是分娩時候的那短暫的一刻。中國的統一,促進中國的統一,做的最多的工作應該是統一之後的戰後恢複和建設,對未來應該盡早有一個藍圖。有了這個藍圖,大家可以討論,在討論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有了一個完善的藍圖,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中國人,今後不論什麽時候,一提起統一,應該立即有一幅美麗的畫麵出現,這幅美麗的畫麵是對統一之後包括台灣在內的整體中國麵貌的描述,當然要比現在更好更壯觀,更值得期待。
很多時候,局外人比局內人頭腦更清楚。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台灣外省人後代劉樂妍到大陸生活發展事業,對大陸生活很習慣,而且很興奮。她對統一就充滿了期待。她說,統一了有什麽不好?可以滴滴,可以順風車,可以支付寶,可以網購72小時保證送貨上門,太方便了。這些新式的生活方式,台灣落後了一步。
提起武統,劉樂妍不屑一顧。她反問,用得著嗎?打仗是要花錢的,子彈不要錢嗎?而且用得著子彈嗎?隻要大陸說,發給台灣人身份證,你看有多少台灣人願意要?70%!
看看,台灣來的小姑娘,一提起統一,畫麵都是積極正麵的。
另外我記得,台灣藝人高淩風在生前接受陳文茜訪談的時候就說過,隻要大陸做好了攻台計劃並公布,台灣提前半年就自動解散了。
很多年前高淩風的分析和判斷,現在隱隱約約有了驗證。前不久台灣的一項名為“萬鈞”的演習,不就是演習怎麽逃跑嗎?我的一個問題是,小蔡是第一個逃跑還是最後一個逃跑?最後一個逃跑肯定不符合邏輯,因為如果她是最後一個逃跑,就不可能有那麽多人在伺候著她逃跑。如果是第一個逃跑,這就有意思了。我們就知道,台海戰事一起,第一個逃跑的是誰。有了這個答案之後,相信台灣民眾已經有了各自的打算和安排。
張誌軍的話,讓台灣的官方解釋為文攻武嚇。有這種態度的反應,本身就說明國台辦的功課還沒有做夠,沒有做足。因為你一提起統一,台灣的不論藍還是綠,一方麵是恐懼和抵製,一方麵是擔心和憂慮。而台灣民眾則基本上沒有什麽感覺,沒有什麽規劃。
什麽時候一提起統一,能喚起台灣民眾的期待和向往,能挑起人們興奮的神經,那就是最應該出現的狀態。如果沒有這種狀態出現,就說明大家都還沒有對戰後台灣重建的計劃,隻有對戰事一但實施,戰場上的硝煙彌漫的描述。這就顯得太短視了。我們不應該這麽短視,國台辦不應該隻把工作做到對戰火硝煙的描述,而應該做到對統一之後美好畫卷的完善。下次再談到統一,應該讓人覺得你是在展示一幅壯麗的畫卷,每次展出這幅畫卷,人們會爭先恐後地過來欣賞,沉浸在一種滿足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