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8年7月,美國聯合國際教育機構(ICEC)曾經對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的數百小學生,做了一次“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誰”的調查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果。
按照最尊敬的人依次排名,前三名為:
美國:父親、喬丹,母親;
日本:父親,母親,阪本龍馬(明治維新時期的先覺者);
中國:第10名是父親,第11名是母親;
這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幾乎所有的中國父母都認為自己才應該是孩子最尊敬的人,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耶魯大學的學者認為:這種結果是中國獨有的獨生子女現象造成的。斯坦福大學的學者認為:20年後,如何與人類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獨生子女組成的大國打交道,將是全球學者麵臨的世紀難題!
02
什麽樣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敬?
首先要指出的是,上麵的調查結果,僅僅是一個比較小的樣本數據,並不代表全部的中國小學生。
對於那些不尊敬父母的家庭,通常具有這樣一些共性,他們在麵對孩子教育的時候,采取了不當的教育方式,因此傾盡所能,往往適得其反。
第一類:教育孩子必須“聽話”的家長
傳統親子關係裏,最講究“孝順”,順就是順從,不論父母對錯,務必順從,這就是所謂的孝,精髓就是服從父母無上的權威。
“聽話”就是“孝順”,隱含的潛台詞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飼養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順從。
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父母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侵犯孩子的私密空間,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這樣的父母是得不到孩子尊重的。
第二類:教育孩子“你必須要...”的家長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確實沒錯。而很多家長因為種種原因,一生的理想抱負沒有實現,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讓孩子光宗耀祖,將來衣錦還鄉。
孩子畢竟是獨立自主的生命個體,父母可以通過影響力來傳遞自己的某種寄托和期望,但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尊敬。
第三類:教育孩子老子有錢有權的家長
那些有權有錢的家長,總是在孩子麵前顯擺自己權勢和金錢的力量,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孩子犯錯後,家長不是管教和約束孩子,而是通過自己的權力和金錢擺平麻煩,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尊敬的不是父母,而是權力和金錢。
03
孩子為何不尊重父母?
中國孩子不尊重父母,根上的原因還是整個家庭關係出現問題。
西方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人一生會出生兩次,第一次是從母親肚子裏來;第二次是通過戀愛和結婚,用愛的力量去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然後通過愛的力量重新組建家庭。
因此,一個家庭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夫妻關係。而恰恰在這點上,中國很多家庭做得相當不好。
一般家庭是怎麽樣的呢?
眾所周知,中國男人骨子裏是受傳統思想影響的,男主外,女主內,男人是羞於表達的,尤其麵對妻子的時候。
家庭中,妻子總是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男人又不會愛,便躲避這種拉扯的關係,所以就找各種借口逃避。譬如,我在外掙錢不容易。總是想脫離家庭的束縛。
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後,局麵就會更加惡化。妻子拉不住丈夫,就把孩子變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因此中國很多家庭,孩子誕生以後,孩子就變成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成為家庭的關係核心,而丈夫在家庭中就沒有存在感 。
通常的三口之家會出現這樣的排序:孩子老大, 媽媽老二,丈夫老三。丈夫在家裏地位最低 。
恰恰很多丈夫又喜歡這種方式,本來就想逃離家庭,正好把孩子推給妻子,自己更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而當這種家庭的孩子長大後,自己也結婚生子了,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中國的家庭當中,公公這個角色完全沒有存在感。
於是,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總是重點講述婆媳關係,婆婆總是重頭戲,公公在這個家庭往往是沒有發言權的。
這種家庭的孩子長大了,他在父母那裏沒有見過夫妻之愛,所以中國孩子普遍不懂什麽是愛情!結婚後,又會陷入到父母一代的循環中。
這樣的家庭,用武誌紅的三句話就能概括:
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
一個缺席的丈夫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很多女人成為母親之後,常常會跟閨蜜抱怨:最沒用的就是我老公,什麽都不管。這種妻子對丈夫的怨氣隨著年歲漸長,越積越深。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老年夫妻,老太成天咒罵老頭。而對丈夫而言,他也對家庭不滿:我一輩子辛辛苦苦為這個家庭掙錢,末了卻討不到一個好!
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處於強勢的母親和什麽都不管的父親之中,哪裏還會尊敬自己的父母?
一個國外的同學曾講過他在美國觀察到的美國人的處理方式。
同學在美國的鄰居,主婦是中國,丈夫是美國人。公公婆婆既不會插手她家的事情,也不會來幫忙帶小孩。隻是偶爾夫妻倆遇到特殊情況,抽不開身的時候,爺爺奶奶會來幫幫忙,但一般都不會過夜。老人對待女主婦,更像是這個家裏的客人一樣彬彬有禮,絕對不會像中國婆婆那樣,覺得兒子家的一切東西、包括兒媳都是她的私產。
在國內,大量的獨生子女都被父母寵成了媽寶男(女),長大成人以後,還是媽寶一個,總覺得父母的照顧是應當的,心理上其實一直沒有斷過奶。
04
父母尊重孩子嗎?
前麵談到中國式家庭,孩子排在第一,但是這和尊重孩子其實沒有關係,而是對孩子的嬌寵,類似於古代宮廷的小皇帝。父母想當然的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思想強加給孩子,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買給自己的孩子,而幾乎沒有學會征詢孩子的意見。
事實上,很多父母習以為常的行為,並不代表它就是對的。現在,也有更多的家長開始有了“平等”和“民主”這兩個概念,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私人的財產,開始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
但阻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什麽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父母的行為很大比重源自於一種傳承,尤其是成長過程中受上一代的影響,都逐漸融入到自己骨血中。中國人講家風和傳承,其實就是在說這個問題。隻不過這種影響在下一代身上,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而已。
我的原生家庭,從小父母就比較民主,兄弟姊妹們無論是選擇學校、選擇職業或者選擇配偶等大問題上,父母一般都不幹預。而家庭裏麵,重要的事情,更多的是相互溝通而不是父母獨斷。當我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其實是不太經過思考的,我想這就是一種傳承。
我有個很好的同學,她父母從小管教非常嚴格,甚至大小事情幾乎是一律包辦,這種風格,在同學結婚生子後也開始顯露出來。
有一次,我們幾個同學帶著孩子聚會,晚飯的時候,在一家西餐廳吃飯。同學7歲的兒子卻先用叉子將水果和蔬菜沙拉放到自己盤子,同學告訴她兒子,要先吃牛排、披薩,然後再吃蔬菜和水果。她兒子爭辯:“誰規定了我不能先吃蔬菜呢?”勸說無果,同學又不想影響大家吃飯的氛圍,就采用了最粗暴和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你不這麽做,你今天晚上就不能和弟弟(我兒子)一起玩。”她兒子氣得掉淚,但還是照做了。
晚飯後同學給兒子談話,我聽到她兒子說:“媽媽,你告訴我要先吃牛排,再吃披薩、最後吃蔬菜,你顯得自己聰明,讓我顯得很笨。”
“你顯得自己聰明,讓我顯得很笨”,這句話瞬間擊中了我,是啊!我們一直自詡尊重孩子,但是很多時候,卻用語言和行動在貶低他。這樣的語言,在他們心裏就是:在媽媽(爸爸)的眼裏,你連怎麽正確地吃飯也不知道!
我們不尊重孩子的表麵原因,也許是因為累,趕時間,沒有耐心。這其實往往隻是借口。而深層的根源,卻因為那就是我們多年學會的、最熟悉的教育方法。當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就溜出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我事實上就知道原因和樓主所說是一致的。
我家孩子事實上是個脾氣性情很倔強的人,但好在我和他媽基本都沒有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那種強烈的控製欲。所以,我們家的親子關係一直都是很不錯的。
建議家中有孩子的網友,有空都多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或文章,例如武誌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等。
有教育專家說的不錯,父母才是最應該先考牌再生孩子的。因為,一堆合格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
中國人說的“尊重”,通常是指晚輩對長輩的服從;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弱勢對強勢的服從。從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