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近日發表“扭轉趨勢”(Turning the Tide)研究報告,發出美國大學招生製度改革信號,SAT分數不再是主要考慮,錄取學生重點包括小區服務、家庭貢獻、減少學業和課外活動壓力、提高學生多元化,關懷他人和熱情參與等特質。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部分華人認為,這個改革方向對亞裔生錄取名校有負麵影響,用“人品”取代學術表現、實現校園“族裔多元化”,等於是變相的SCA-5提案。
同時,《紐約時報》也發表署名文章“檢討大學錄取製度” (Rethinking College Admissions),提到現行錄取體製弊端很大,導致學生卷入瘋狂競爭的狀態,忽略了很多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潛質。
文章提到哈佛大學進行的一項中學生調查“Making Caring Common”(普及關心他人),“該報告建議,應更少強調標準考試分數,因為分數和家庭收入緊密相關”(The report recommend less emphasis on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which largely correlate relate with family income)。
目前,長春藤盟校(IVY League School)、其他私立名校的亞裔生錄取率超過20%,加州大學(UC)的亞裔生比例更高達36%。亞裔生的主要優勢在於“硬指標”:學習成績好、SAT考分高、AP選課多、學術競賽常勝軍等。如果將錄取新生的重點“扭轉”到“軟指標”,例如,家庭低收入、個人打工補貼家用、小區服務好等,這些可能是其他少數族裔的強項。
“檢討大學錄取製度”和“扭轉趨勢”報告發表後,在華人小區引起熱烈討論。有人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貼文,“上大學,哈佛報告主張人品取代超學術水平”。有人認為,目前美國知名大學不夠“多元化”,但憲法又不允許以種族背景錄取學生,這項“改革”便透過弱化學術硬指標、強化人品軟指標,為學校招生點將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
一位不具名的大學教授表示,大學為國家培養各行業的專業人才,招生應該以學習成績為考核重點,才能跟得上大學教學進度。如果偏離這個重心,轉移到考核申請人的特質,例如關懷他人、對家庭貢獻、父母收入低、本人新移民等,可能會偏離人才培養目標,難以保障教學質量和按時畢業,造成國家經費和個人時間的浪費。
華人莊太太表示,該報告有關“分數和家庭收入緊密相關”的說法並不確切,華人家庭重視教育,並不是因為收入很高,不少父母節衣縮食,把錢投在孩子教育上。她強調,標準化考試分數高,應該是家長重視和孩子努力的成果,可不是花錢買來的。
你在北美沒受過高等教育吧?高等教育分兩類,一類是專業教育,比如工程、會計、護士;一類是素質教育,比如liberal arts,包括文學、曆史、音樂等。有錢人家的孩子,上大學接收素質教育挺好的,反正不指望自己掙飯錢。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就該接受專業教育,畢業以後有一技之長,自己好養活自己。
你在正經公司裏工作過嗎?公司需要的是有專業技能、踏實肯幹的雇員,公司裏沒那末多“領導”職位給受過素質教育的新畢業生。
說得好!!!讚!!!華裔是有可能和白人一拚高下的,所以他們想進一切辦法打壓華裔。而老墨盒黑子,是死狗扶不上牆,盡可以用來做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