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係語

真正的理不是冰冷的,是有生命的,如同和風徐徐吹入心。。。
正文

責任的不同滋味。

(2015-01-02 14:10:15) 下一個

善良勤勞的溫妮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聰明實幹,常常非常有效率的承擔了家中的大部分雜事。丈夫肯,雖然不事事親力親為,但在重要的事,或溫妮處理起來覺得棘手的事,一般都由肯出手解決問題,所以,溫妮對自己的先生是由衷的欽佩和愛慕的。

這個節日和往常一樣,好客的溫妮和肯,在家搞party,宴請朋友。能幹的溫妮不用丈夫幫忙居然一個人就燒了一大桌子的菜。當然肯也沒完全閑著,專心致誌的把冰箱擦個閃閃亮。一個完美的party。。。

客人走後,問題出現了,廚房水槽的下水管堵上了。這種事一直是肯著手處理的,所以這次自然也是他披掛上陣了。因為一直是溫妮在用那個水槽,她自然成了這個事件的責任人,她心裏很有些不安和內疚。更糟的是,肯在排除故障時,表情越來越凝重,臉也越拉越長。在旁邊按照肯要求當幫手的溫妮在那種居高臨下的壓力下,透不過氣來,幾乎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想想自己的辛勞,忙碌的一天,溫妮感到自己很受傷。肯也為這無端增加的事很煩惱。

如果時間穿越到20年前,當時還在追求溫妮的肯遇到這樣一個下水管堵塞的事件,肯會做何感受呢,恐怕認為這是個天賜的表達愛意的良機吧。溫妮也一定會有甜蜜記憶而不是現在的受傷感。

為什麽,同樣的因事故而產生的額外責任,會造成不同的效應呢?

這是因為我們感受的責任是來自兩套價值體係的,一個是愛體係的結果,另一個是懲罰體係的結果。在愛的價值體係中,責任是愛的具體內容,責任的意義和目標就是為了表達愛意,是為了實現分擔和互相支持,這時,承擔責任的過程自然是個甜美的過程。但是在懲罰的價值體係中,責任的目標是懲罰(說穿了就是傷害),承擔責任的結果不可避免的是痛苦的。

懲罰體係的典型運作過程是:當不好的事件出現時,第一步是判斷事情的性質,第二步是歸咎,也就是要找出責任人,責任方,第三步是落實責任,也就是完成懲罰。通過懲罰係統落實的責任往往帶著強製性,往往需要權勢的力量來做保障(比如,法律和道德等)。所以落實的過程不會是輕鬆的。溫妮和肯在解決水管的過程中產生了痛苦,正是因為他們陷入了懲罰體係的運作過程。肯或許會否認他意圖懲罰溫妮,相反他覺得自己在幫助溫妮,隻是覺得溫妮無端製造的事端,讓自己煩惱了。但是他試圖理清責任人,就完成了歸咎,懲罰就啟動了,他的煩惱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覺得是為溫妮承擔了責任,也就是說他因她的錯受罰了。同時,溫妮一直心懷內疚,也說明她自己也被懲罰係統捆綁,她和肯的合力使雙方的痛苦得到累加和放大。對照事情如果發生在20年前,把同樣的水管事件,肯會作為一個美好的示愛機會,絕對不會感受煩惱,而溫妮隻會單純的體驗對肯的崇拜。從中就能看出愛體係的形成的責任和懲罰體係的形成的責任是不同。

在大的範圍內,懲罰體係產生的責任不可避免可以理解,但在家庭這個以愛的理念聚合的結合體內,為什麽懲罰體係 也不容易被放棄呢?特別是想溫妮和肯的這個水管事件,肯最終還是要付出努力,不是說通過歸咎能自動的免責,而且因為歸咎,懲罰產生的負能量,損耗了家庭中積累的愛意,這種看似得不償失的事,卻不斷的在很多家庭中反複上演呢?

我們如此難以割舍懲罰係統,因為這個係統能給我們帶來強大的安全感,不說懲罰係統在社會中的作用,比如把危害人安全的犯罪分子投入監獄。而且實在是我們深信,懲罰係統能造就合理的人。裏麵的理由是,如果看到錯誤不懲罰,就會縱容對方,對方就不會建立良好的習慣,最後就完全被慣壞,無法成為合理的人。這樣的思路常被用作教育孩子,有時也會用作配偶,所以當這個覺得自己能代表正確的人,在懲罰自己的孩子和配偶時,自認為他們是好意的,是“愛” 的表現,通過自己的一係列懲罰,對方最後被改造了成一個更完善的有責任能力的人。

懲罰體係果真能造就人嗎?我會在另一篇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但是就溫妮和肯的故事來看,懲罰的價值體係在現代以愛為核心的家庭中,特別是夫妻關係帶來的主要是傷害。要建設美好的家庭,要力圖擺脫懲罰思維的捆綁,小心繞過形形色色的懲罰性行為,比如歸咎,指責,推脫等,直接進入為分擔,支持,合作等愛的表達行為,才是最高效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