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關收入的議題總會成為熱點。大家總是急切通過對比來了解自己的經濟狀況在人群中所處的位置。盡管很多公開的數據可以參考,但是得到結論往往和自己的感受不一致。10幾年前,年收入過10萬,是很多人引以為豪的收入。25萬是歐巴馬競選總統時被作為富人的標準樣板。而如今20萬,30萬的收入需要求證自己是不是窮人。
什麽是窮人?
這些年隨經濟危機,物價飛漲,貧富差異的拉大,體現平安富足生活的中產階層的縮水。人們內心的不安全感集中表現出覺得自己很窮。
我是窮人嗎?這是個令人焦慮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窮人在人的潛意識中就是個貶義詞,特別是現代的金錢世界,窮人不僅要掙紮於自己的生活,又幾乎和不道德掛上了鉤,窮人就意味著懶惰,肮髒,卻又是貪婪的。而且現在有些觀點更是從理論上指出,窮人窮是因為有窮的觀念,習慣。所以窮人就是無能和無知造成的,是自己愚昧的結果,而非時運不濟。所以誰都不願意當窮人,越是窮越是不願意被指認為窮人。
我知道有個白人人年紀50,60靠打散工為生,收入遠遠低於貧困線,和妻子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這個在美國幾乎是天方夜譚的事,但是他卻拒絕接受福利,因為不願意當窮人,還常對外國來的妻子洗腦說他們的日子比好多人好多了。在這個例子裏這個丈夫從客觀的標準來看可以明確的定義為窮人,但是主觀上他否認自己是個窮人。
有意思的是這樣真窮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窮人,而其他人除了無可推諉的頂級富豪外,大家卻普遍表現得熱衷於求證自己其實很窮。這個感覺是非常真實的並非一種自謙。遠遠高於官方定義的貧窮收入的數據,能幫助自己排除出那類讓人鄙視的,無德,無能的窮人,並不能消除“窮”這種發自內心的感覺,公告求證自己是窮人也是一種正常而迫切的心理訴求。
20萬年薪10倍於國家定義的貧困線,卻仍然感到貧窮,源於比較,因為窮是一個比較後的感覺。而人試圖比較的參照係不會是向下的,是同等級的比較的或向上比較。因為隻有這樣的比較才有安全,向上的意義。
同等級比較,比如同是20萬的收入,如果住在房價奇高的舊金山,生活質量就會比在達拉斯的打折扣,同是熱衷於買房的中產階級生活在舊金山就會覺得自己很窮。就會產生頂著高收入的帽子卻過著非常“窮”的生活的委屈感。
當然,更多的時候人熱衷於向上比較。能證明自己很窮的證據很多。往往是他人(比自己富的)能輕易擁有的東西,而自己不能。比如一個名牌包包。或是讓人眼前一亮的豪車,豪宅。以及幫助自己的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種種教育投資。反正比自己富的人擁有的一切,無時無刻的在提醒自己自身及後代的生活並不安全,時時要處於一種會“窮”的焦慮感中。
我們生活的這個在金錢構成的等級製社會,金錢等級產生的貧窮感,蠶食著的現代文明創造的豐富帶給人的舒適。人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如此的貧窮。
我是窮人嗎?或許不斷問這個問題正是在等級製社會中向上攀登的動力。我們真能通過努力求證的過程達到我們幸福的彼岸嗎?
1.內心的安全感。(我的文章主要表達這個)
2.消費習慣,和能力,你的觀點。
3.借貸能力,不能借到錢的就是窮人。相對照能借到錢的富人。這個現在比較普遍。
4.責任感和責任能力。沒有責任感和責任能力的都是窮人。這個是我想以後展開的。
信!不是每個美國人都用洗碗機洗碗的。Wal-Mart的創始人夠有錢的了吧?但他一直開著他那破舊的pick-up,這是他的選擇。
有一些西班牙人,三家合租一套房,每個星期都會去下館子,經常開party,從不存錢,病了免費看醫生,小孩國家補貼,人老了政府會養著,他們已經是過著富人的生活了。
住在舊金山的人,一家收入10萬,供著100萬的房子,花$100時是絕對要思考的。
你的也是有道理的視角。如果我告訴你,我見過不用洗碗機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不是窮。你信嗎?
就像有人說,如果你不用洗碗機洗碗,你就沒來美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