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中學生頻繁參加迎接外賓的活動,應該是隻發生在文革後期,也可算是文革特色之一吧。
我在1971年進入了北京朝陽區三裏屯第二中學。這所中學因為一孩兒政策生源不足,現在已經不複存在了。但在當時隻算我們一個年級的學生就有十二個班,每班有六十多人,真是人滿為患。有道是:三裏屯二中,四麵透風,老師有病,學生抽瘋。嗬嗬。這應該是文革中的事,四麵透風是說玻璃窗都讓人砸破了,我上學時已經裝好了玻璃窗,不再四麵透風了。
我上中學的第一天,就和新來的全體女生一起到操場集合,按身高排隊報數,組成10人一行共30行的方陣,走到工體東大門外學跳迎賓舞。當時用的舞曲是“歌唱祖國”,動作非常簡單,我到現在都記得,道具是皺紋紙做的大紅花,要的是整齊劃一的氣勢。當日排練到晚上,10人中刷下二人,剩下的30乘8的陣容就組成了正式的迎賓舞蹈隊。第二日發服裝(紅綢衣綠綢褲之類),發紙自己做花,繼續練習到深夜,第三日就被大巴運到首都機場,參加第一次的迎賓活動。不參加舞蹈隊的同學也可以參加群眾隊伍,拿著假花束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每次迎賓的陣容都差不多,群眾隊伍加上四支舞蹈隊,有我們學校,八十中,朝陽中學,還有雅寶路中學。不記得另外兩個學校跳的是啥舞,雅寶路中學的鈴鼓舞我很喜歡,舞曲節奏歡快,鈴鼓嘩啦嘩啦很熱鬧。我們學校的編舞老師叫武平梅,是電影明星向梅的姐姐,在學生中人緣很好。我們先後跳了歌唱祖國,我愛北京天安門,千家萬戶把門開,鬥笠舞,果盤舞,,,幾乎每個星期都有迎賓任務,再加上練習,彩排,真是挺忙的,也蠻好玩。所以我現在也蠻理解跳廣場舞的大媽們。
當時我們迎接的“國際友人”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從正式的政府代表團到各類商業工業農業代表團,不一 而足。比如說,我們曾大陣仗迎接秘魯漁業代表團。多數的政府代表團都是由當時的副總理李先念主持迎接的,所以我們對他最熟悉。見周總理的次數不多,記得有一天我們收到緊急任務在放學後趕赴機場,老師卻不告訴我們去迎接誰,直到大巴開到機場老師才說是迎接參加三國四方會議後回京的周總理。那天我們等到很晚周總理才現身,麵對著興高采烈熱鬧喧騰的歡迎場麵,周總理卻是十分嚴肅,據說批評了北京市外事部門四個字:“勞民傷財”。在文革後期,類似這樣的勞民傷財,要麵子不實用,假大空的事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迎賓舞蹈隊的活動在我們上中學三年級後就逐漸式微了,可是從上高一的第二個學期開始我們又為第三屆全運會排練團體操,整整一年完全停課。那時候中學隻上5年,我這5年真不知道正經上了幾天課。
那時候誰又在乎呢。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