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龍的個人文集

人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飯倍兒香
正文

【原創】閑侃北京之一:胡同裏的包子

(2005-07-28 17:02:05) 下一個
【原創】閑侃北京之一:胡同裏的包子

俺當年曾是發了誓要吃回狗不理包子的,不為別的就因為包子沒吃到先挨了頓打。也就是剛上小學的光景,沒事就聽有小友們傳唱狗不理。當時聽著好玩就跟著見人就喊聲狗不理,後來不知怎麽唱岔了,結果被隔壁的王大媽聽成“狗X了“。

王大媽一狀告到我媽那兒:“說你家還子這麽小就學壞見了大娘就敢說下流話。”咱媽一聽立時論起棍子給俺上了堂終身難忘的革命課。俺挨了無數次打就數這次冤,後來我千方百計的打聽才知道這狗不理原來就是個包子名,牌子還是天津的,這堂革命課可是白上了。

過了些年我終於是吃到了狗不理的包子,當時一氣塞了一肚子包子,一邊打著飽嗝一邊往家走,這一路走一路向外冒氣,到家這多年來的氣總算順了。雖然狗不理的包子不算是我的最愛,可從此我倒真愛上吃包子了。吃著吃著還就真吃出感情了。

包子的好處想了想還能列幾條,一是簡單,連勺子筷子都幹脆省了,一切自己動手,往嘴裏一塞,連皮帶餡,原汁原味,吃完一抹嘴一手油,那叫幹淨利索。另外這包子一般家裏做的好的還真不多,大都是要到飯店去買,那年月下館子點兩屜包子也算是不小的改善了,更別說包子價格便宜,絕對是大眾化的奢侈品。隔三差五逢到家裏吃包子我每每還是忍不住歡呼雀躍的,幾個包子加碗棒子麵粥就是俺當年所向往的共產主義生活了。

隨著年齒漸長,吃包子的閱曆也漸漸豐富起來。印象中比較深的有中山公園的冬菜包,早年公園裏的冬菜包味道很重,皮薄餡足,裏麵還有不少肥肉沫,冬菜味拌著肥肉味,咬一口頓時能招出一肚口水來,到的後來再去這餡就越來越少,皮就越來越厚,臨出國前再去,一問,人家說不做冬菜包了,改大席麵了,想來是因為費工利薄,可惜這道精典美食就這麽絕跡了,

家裏搬到海澱後一家人又迷上了一家胡同裏的素菜包,那年月買素菜包往往是要排大隊的,那時包子一出屜基本就賣完了,這邊排著長隊那邊服務員就喊上了:“今兒就到這裏,就到這裏吧您明兒再來吧。”要說這素菜包裏的料那都是好料,粉絲剔透,雞蛋明黃,蝦仁粉紅,木耳筋道。和在一起就成了這吃完滿口生香的素菜包了。這素菜包還有宗誘人處那就是皮特薄,有是薄的能看的到裏麵的蝦仁,看一看就能勾得滿口饞蟲更別說吃起來了。這素菜包後來也絕了種,理由好象是成本太高不賺錢。這年月不賺錢的東西那是沒存在下去的理由的,所以俺所能發崛出來的的就隻剩下些許美好回憶了。

最後要說的一個也是印象最深的要算是俺家邊上一個小巷裏的貧農包子鋪了,這家包子鋪的店主是個山東大媽,人長的滾園,做出來的手工包子快趕上一海碗口大小了,俺不知道這山東大嬸有甚麽祖傳秘方,要說包子大餡足那是實誠,可能把這這包子蒸出來萱的象糕點那還是有些技術含量的,除了皮外,大媽家的包子餡做的也很有味,特別是茴香餡的素包子,和餡也不知是用了甚麽秘製的香油香料,這包子做出來,餡看上去油汪汪亮晶晶的,吃上去感覺象吃紅燒肉,那是一點都不比豬肉大蔥的包子差。

俺在北京的包子品嚐生涯就是在這山東大媽的手工包子灘上畫上句號的,來美多年,在中國店買過包子,感覺就是麵裏帶餡,要想從包子裏再吃出些感情隻怕是很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chic 回複 悄悄話 wo ye xi huan chi 茴香餡! :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