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觀念裏,對不同人的稱呼界定了不同的情感和關係,稱呼的一大功能就是直接折射出人際關係中的親疏遠近,長幼尊卑。在親朋好友之間,稱呼通常都是發自內心的,親切自然,脫口而呼。而在陌生人之間,則要三思而後行,在猜測對方的身份,職業,年齡八九不離十後給出恰如其分的稱謂。半分馬虎不得。不然,輕者,有失禮儀,造成尷尬局麵。重者,不但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會多有得罪,招人不快。舉一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多年前回國,我陪老媽去買水果,老媽看見桃子不錯,正準備掏錢買,賣主喊了一聲:“老太太,要幾斤”,我老媽一聽掉頭就走了。此類大不敬的稱呼導致眼看到手的買賣給砸了。
現在精明的小商販小業主們深諳經商與攻關之道,見麵先熱辣辣地招呼一番,不管真心還是假意,就算是假意,至少是演給你看了。這是我又一次回國,切身感受到祖國親人的熱情。稱人的功夫也大有長進,輩次分明,小字輩的叫阿姨,親熱點的叫大姨,平輩的叫大姐,有人嫌叫大姐生分,幹脆叫姐。夠親吧,出了門,都彼此視若路人。一次在北京逛街,一家服裝專賣店的年輕姑娘熱情迎上來,看樣子頂多二十出頭,口口聲聲叫我大姐,心想這姑娘真是嘴甜過了頭,你不至於為討好我,就亂了輩份吧,我跟她打趣說我女兒當你大姐都綽綽有餘。所以稱謂拿捏的不到位,倒顯得滑稽可笑了。
習俗禮教在各國家各地區大不相同,在台灣,親屬稱謂不會用於家族以外的其他人。有別於中國大陸擬親屬稱謂語的文化。一個台灣朋友講述的小故事足以說明這一點。有位台灣老先生去中國,看到街邊乞丐可憐,正要慷慨解囊,那乞丐連聲叫爺爺,這一叫嚇煞老先生也,顧不得施舍,慌忙逃之夭夭。老先生當時可能在想,我的孫子怎麽會在這裏要飯呢。事後老先生才知那樣稱呼是習俗使然。
在美國,人與人之間的稱呼簡單直白,沒有遠近親疏的界限,沒有長幼尊卑的窠臼,有的隻是人格的平等,隻需稱呼對方的名字足以。即便是市長,局長都直呼其名。官職不是一種稱謂。
而我,遊弋於中美文化之間,入哪鄉,就隨哪俗。有點地球人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