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太郎

本人喜愛旅遊,各地風土人情在此與各位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巴黎聖母院

(2015-07-23 21:43:45) 下一個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在現實中位於浪漫之都法國巴黎的城中心的塞納河畔,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巴黎區的主教莫裏斯·德·蘇利,麵對經濟、人口的日益增長,以及越來越多的信徒和遊客,決定在巴黎原有的兩處宗教場所——聖母瑪利亞教堂和聖坦尼大教堂的舊址上,建造一座更加為宏偉的教堂。於是,1163年,一個持續了將近兩個世紀的偉大工程開始了。

關於巴黎城,一直以來我們所了解的也許僅限於它所保持的哥特式教堂景觀和傳統的城市風貌。而巴黎聖母院則給了我們尋找另一個空間景觀的啟發。當我們真正靠近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巴黎聖母院時,才能體會到雨果為什麽把它稱之為“石頭交響樂”。如果白天你站在高處眺望,會發現巴黎的顏色是出人意料單一,無論是著名的巴黎聖母院還是盧浮宮,以及普通的建築、馬路、橋梁,幾乎全是用灰色的石灰石砌成。這些材料全都來源於在距離巴黎的地底下大約20米的地方。中世紀時,法國為了修建巴黎城的建築,在巴黎聖母院下方挖通了一條長達300公裏的地下采石場通道,幾乎貫穿半個巴黎。即使著名的巴黎聖母院也是完全由這裏采集的石頭金雕細琢而成。

18世紀,巴黎爆發瘟疫和天花,死亡人數劇增,政府隻能決定將大部分屍體堆放在廢棄的地下采石通道。長年累月屍體越積越多,幾個世紀後,地下通道已經堆放了600萬具屍骨之多,如今這裏被稱之為地下墓穴。地下墓穴中的枯骨有些被搭成某種形狀疊放在一起,有些則是隨意的堆放。整個地下墓穴沉浸在幽暗恐怖的氛圍之中。巴黎政府將這些地下墓穴中的枯骨,堆放在一旁。然後在墓穴口開放了兩公裏給遊客參觀,但是這遠遠無法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地下墓穴的深處探訪。

 在巴黎聖母院靜靜地矗立在塞納河畔幾百年後,不幸的事發生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舊的封建君主體製一息尚存新的國家政治體製正在壯大,舊勢力主張保留古建築,新勢力卻極力認為這些建築物都是舊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毫無餘地的摧毀。來勢洶洶的新勢力思潮,讓巴黎聖母院也岌岌可危。今天我們還能見到巴黎聖母院完整的屹立在原處,這與當時的一些有知識的社會名流紛紛用各種方式維護這些曆史建築有關。其中在民眾群體中引起最大響應的恐怕要數維克多.雨果以巴黎聖母院為原型的小說《巴黎聖母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這篇小說的問世,由於其中精彩的寫作筆法和淒美的愛情故事,迅速吸引了大量讀者。《巴黎聖母院》的小說中雨果給每個人物都賦予了象征巴黎聖母院的暗喻。例如卡西姆多的形象,艾斯美拉達的裝扮,副教主克洛德的陰險等等都與巴黎聖母院這座建築有著莫大的關係。而這些讀者也因為書中的巴黎聖母院中敲鍾人卡西莫多和吉普賽紅衣女郎艾斯美拉達的感人故事,而紛紛自掏腰包為巴黎聖母院的修繕募捐,這才使得風雨飄搖的巴黎聖母院得以保留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