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24 (137)
1991年,有幸陪同北京領導到珍寶島參觀,虎林縣(現虎林市)是必經之地。珍寶島是虎林縣管轄的一個鄉,珍寶島事件後聞名於世,如今成了虎林縣的重要景點。此外,虎林縣還有一個虎頭鎮,虎頭鎮有個虎頭要塞,當時虎林縣長說,這是二戰的終戰地,二戰最後一戰就是在這裏打的,建議我們一定去看看。
虎頭要塞建在一座百米高的小山丘上,距烏蘇裏江不到一公裏。這是日本關東軍為長期霸占中國,進攻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要塞工程曆時六年、耗資數億資金、征用勞工二萬餘人(也有數字說十餘萬人),於1939年春修建完工,素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1941年是虎頭要塞守備隊全盛期,其兵力增至1.2萬人,武器配備也明顯增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把戰略重點放在南方戰場,不斷從關東軍抽調兵員,致使關東軍實力大幅下降,兵員嚴重不足,兵力配備捉襟見肘,各要塞守備部隊持續縮減。在蘇軍進攻虎頭要塞前,駐守該要塞的日本關東軍第15國境守備隊,僅有兵員1400多名和少量裝備、彈藥。
1945年8月8日,蘇軍開始進攻虎頭要塞,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甚至在隧道多處埋放炸藥,準備與老毛子同歸於盡。期間由於他們電台被毀,日本天皇投降的詔書一無所知,直到26日,僅存53名日軍在隧道被活捉。
我們去的時候隻有殘存的要塞地堡,和一座不到簡陋的水泥澆築的遺址標誌。隧道裏情況不明,不好貿然帶著領導去冒險。感慨一番下山。
九十年代開始對要塞隧道進行清理,2003年起虎頭要塞開始修建紀念碑,2009年,完成了雕塑群和廣場配套建設。——
必須提一筆,紀念碑的建設是由日本全國虎頭會捐資與虎林政府合作。“紀念園”由遲浩田題寫。
日本關東軍沿黑龍江、烏蘇裏江一共修建了一係列地堡要塞,吹噓為“東方馬奇諾防線”,用於抵禦蘇聯。其中規模最大的除了虎頭要塞還有東寧要塞。
東寧要塞始建於1935年春天。為了修建要塞,前前後後共有17萬名勞工參加了東寧要塞的修建。勞工來自吉林山東等地,還有一些是中國戰俘。如今在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地區內就發現有大小墳包一千多個。為了“穩定”軍心,日軍還用火車運來了一千多名“慰安婦”,這其中有日本女人、朝鮮女人和中國女人,當年東寧五鎮設有二十多個“慰安所”。在東寧的敬老院裏還住有當年的“慰安婦”。
記得柳雲龍曾經執導過一部電視劇《功勳》就涉及了日本鬼子修建要塞的很多情節。
虎林和東寧這兩個地方為了爭奪“二戰終戰地”的名號,也糾纏爭論了很多年。
直到近些年,通過新發現的官方檔案、親曆者證言等等資料,確定虎林要塞戰爭結束於8月26日,而東寧要塞結束於8月30日。所不同的是,虎林要塞的日軍是被蘇軍徹底消滅的,東寧要塞的日軍是投降的。有曆史檔案記錄當年日軍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被蘇軍押至東寧要塞傳達投降命令的具體過程,佐證了這一點。
我們是2010年夏天從牡丹江開車到東寧縣的,距離去虎林要塞相隔差不多二十年。當時這個紀念地已經建設得相當成規模了。廣場上紀念碑、浮雕群、題詞、紀念館均已建成。雖說是旅遊旺季,遊人並不多。大概跟交通不夠發達、私家車不夠普及有關吧。記得快要到達東寧縣城的時候,車還拋錨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稱之為“八一五日本投降紀念日”,但在一些偏僻且通訊中斷的邊境要塞,戰鬥並未立即停止。在虎林、東寧的戰鬥就是如此。
還有史料證明,一直到1946年1月23日,據守魯中地區華豐煤礦的日軍窪田守備隊4000餘人,拒不投降,向濟南方向撤退途中,被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葉飛部包圍,經過談判,日軍全部繳械。此時距日本宣布投降已過去了5個多月。
但這畢竟不是戰鬥了。
如今,作為石化的曆史,這些陰森森的要塞遺址無可爭辯地成為日軍侵華的見證屹立在邊境線上,同時,何嚐不是一個曾經又大又弱的國家屈辱的見證呢?
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像一些蕞爾小國(沒有任何歧視之意)把自己的國防安全置於任何一個所謂的強國大國的保護下,從這個意義上說,強大的國防力量是必須的。但是,捍衛國家的安全保證人民的和平生活又豈止是軍事一種手段呢?
記得 ‘世界在我心中’網友也有一篇到虎頭地下工事的博文。 原來葉飛還有這麽一檔子事啊。 那些日本兵應該知道投降吧?
“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像一些蕞爾小國(沒有任何歧視之意)把自己的國防安全置於任何一個所謂的強國大國的保護下”,哪個國家都不能指望強國保護,看看烏克蘭,入侵的就是協議上的保護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