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10年,上海舉辦了世博會,如今世博會園區這片土地以中國館為中心形成了新的景觀,遊人如織。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注意 黃浦江對岸那根大煙囪,曾經是南市發電廠的標誌,現在已已經建成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年2019年我兩次回國都去參觀了那裏,借此學習了解”當代藝術”在中國和中國人的觀感。
我曾經寫過一篇《克萊因藍,永恒的藍》就是2019第二次去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獲。那一次的展覽主題是《挑戰的靈魂》,歐洲當代藝術代表人物——伊夫·克萊因是中心。
第一次去當代藝術博物館是2018年,那一次的主題是《陌生風景》。這“風景”到底有多“陌生”?
步入大廳,占據底層的展覽是堆積如山的衣服,一隻巨大的5個爪子的吊車一大把一大把抓起又扔下,就這樣周而複始無聲無息的重複著。這場景何止“陌生”還有震撼!
你一定立刻想到了死亡,甚至想到大屠殺,那些被無情吊車抓起的哪裏是軟塌塌的衣服,簡直就是無辜無奈的生命啊。。。。
帶著這樣的心情默默走上二樓,第二件名為《機遇·命運之論》,數百張印在膠片上的新嬰兒照片通過機械傳送帶在巨大的鋼筋骨架之間無休無止來回穿梭,驀地停留在一架攝像機前,“哢嚓”一聲,這張嬰兒照片就被定格了。接著,那傳送帶又開始轉動了,驀地,閃光燈中,又一張照片被拍了下來。
兩件作品都是法國當代藝術家克裏斯蒂安·博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
底層大廳的這個龐大的衣服堆,就是他專為這次展覽設計的典型的裝置藝術,名為《憶所》。這個漢譯有點拗口。
最近引起爭論的中央美院的畢業生作品《超級蜂巢》當然還很稚嫩,但是這麽一大堆七零八落的紙板用機械傳動也屬於裝置藝術,雖然不能與博爾坦斯基相提並論。感覺比單純畫一幅畫難。
感謝上海當代藝術館引進他的作品展,讓我親眼領受大師的不凡創作,也由此知道了“裝置藝術”一詞。博爾坦斯基 2021年不幸離世,時年77歲,早了點啊。
2018年我還沒有爆發寫博的熱情,查了查,2018年就寫了一篇。。。。。關於回國關於參觀當代藝術博物館,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好在還是習慣地拍照,不僅拍了作品,還拍了文字說明。
兩件靠機械傳動,靠實物和照片訴說,不著一字,卻讓你強烈地感受到作品對於“生與死”思考。特別是那一大堆淩亂散落的衣服“山”,把抽象意義上的死亡變成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感知,堆積如山的衣物很難使人不聯想到納粹集中營裏猶太遇難者層層疊疊的個人物品,而二樓膠片上的嬰兒照片則全部來自於波蘭發行的雜誌。
集中營,波蘭,生與死就是這樣不用繪畫不用雕塑不用語言不用音樂明白無誤地傳遞給你,這就是裝置藝術的最高境界吧?
“波坦斯基的創作多與生、死與記憶相關。他以各種表達方式創作,包括圖像,照片,繪畫,雕塑和多媒體裝置。除了試圖重現過去,他還使用過餅幹,蠟燭和數千張照片,舊衣服和名字來記住一個陌生人,並表達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脆弱性和缺席。”(維基)
藉著中央美院畢業生的作品想到了博爾坦斯基,藉著博爾坦斯基思考生與死,藉著生與死想到當今世界,俄烏、以哈、新冠疫情、種族衝突,就像那5個爪子的大吊車隨意抓取你的生命,就像突然刹車的傳送帶讓你的生命定格,都是對生與死的詮釋吧?
最後扔個彩蛋——
自2008年以來,博爾坦斯基又有新的創作:收集人們心跳聲的計劃,作為人們活著的證明。2013年他在日本香川縣豐島設立了心髒音資料館,任何人都可在其中永久紀錄自己的心跳、還可以收聽他迄今為止收集的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
各位有沒有興趣去記錄自己的心跳?
夏安
https://youtu.be/4EQHqEpQIrk
介紹博爾坦斯基,鹿蔥真是棒,俺也賊喜歡他的創作:)通過視覺和聽覺元素,博爾坦斯基的作品充滿了對感官的衝擊力,然後還不止這些,通過震撼挖掘情感,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悲傷和思考,才是他作品的厚度價值:))
也看不見視頻,先感謝鹿蔥對讀者的體貼!
去油管裏的my studio中,可以看見所有上傳的視頻,每一條後麵可以改private, public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