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曾經愛讀書愛買書,但是近年讀紙質書越來越少了,改在晚上聽書。聽書隨機良莠並存,半睡半醒東鱗西爪偶爾碰到精彩處我會再到網上找原著,比如這一本《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 。他從1960 年代初開始,致力於解決人際關係和社會衝突,簡而言之叫:非暴力溝通。
羅森伯格的“非暴力溝通”技巧旨在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和理解。這種技巧強調溝通中的情感表達、傾聽和尊重,並提倡以解決問題和尋求共同利益為目的的互動。羅森伯格認為,通過理解和接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人們可以建立更深層次的聯係和互動,並避免衝突和暴力。
看照片,羅森伯格長得有點“凶猛猙獰”,但據說是個有愛心的人。是的,他的非暴力溝通的基礎就是寬容包容有愛心。然後才可以走到下一步。如何學習運用表達技巧。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時候,都希望他人能夠理解自己。但是為什麽願望很豐滿,效果卻很骨感呢?羅森伯格為你指點迷津。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這種表達技巧分為四部分——
1.觀察: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觀察不是評判或批評,而是以客觀的方式描述自己所看到、所聽到或所觸覺到的事實
2.感受:表達感受。避免把感受混淆成想法或意見。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聯係,而不是陷入爭吵和衝突。
3.需求: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識別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並以這些需要為基礎來建立聯係和解決問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是建立有效溝通的關鍵。
4.請求:如何以請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以命令或要求的方式。以請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促進合作和理解
這些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了一種全麵的、尊重他人並表達自己需要的溝通方式。
我以為,第一點“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最重要。
一個哲人這樣講: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一句話點明觀察與評論的區別。
但是實際生活中常常會混淆觀察與評論的區別
《非暴力溝通》第三章原文說:“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達觀察結果。例如,它會說“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
我以為人際溝通裏的“觀察”就是傾聽,能夠好好地傾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並不容易。因為需要耐心需要寬容,然後才可能有客觀正確地分析。
傾聽是建立有效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聖經》說得很形象:慢慢地說快快地聽(雅各書 1:19),這是觀察;“不要論斷人”(馬太福音7:1-5),就是不要隨便評論。
生活中最容易被“觀察”忽視的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孩子,配偶。我們自以為朝夕相處最了解他們,我們自以為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是為他們著想:“你一撅腚就知道你拉什麽屎”,哈哈!於是容不得對方多說就替他的言行做評論。東北人叫“隔著鍋台就上炕”,都是這種自以為明公跳過觀察就下論斷做決定。美其名曰: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自我解嘲:狗肚子藏不住二兩香油。
其實無意中很傷人傷感情。
不是指桑罵槐XX人,就是點鼻子說自己:本人曾經常常如此啊!痛心疾首!嗚嗚。。。。
如果說,最初提倡非暴力溝通還是指麵對麵的溝通, 隨著科技進步信息技術的進步網絡的發達,人際溝通人際交往已經更多地靠敲鍵盤,屢屢發生的網絡暴力致人死亡的事件就是暴力溝通。很多網絡暴力的發生就是不能“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甚至連觀察都沒有,憑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就登上道德製高點下論斷。過去講官老爺們下車伊始就哇啦哇啦,如今連車都省了,屁股不挪窩就開始扔磚頭。
幾年前,我也寫過一篇小文《有話好好說》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602/637092.html
當時沒有讀過(聽過)這本書,沒有什麽理論支持,都是自己與人交往的一點概括吧。
羅森伯格說,“我們一直生活在告訴人要照著權威人士告訴你的這樣做、那樣做的社會裏。。。。。如果你照著權威說的去做,就會得到獎勵,否則就會受到懲罰。而太多人自以為是權威,其中有些人還握有大權,一天到晚告訴你誰是你的敵人,你應該要怎麽懲罰他們。”。。。“請自問,你是不是在重複威權者的語言,或自視為權威,這是最危險的一種言語方式。如果想重建自己,看見自己的需要,實踐待人如己,最迫切的是要改變自己的語言,使其成為較沒有壓迫意味的語言。這才真正是愛與大愛的起點。”
讀完他的書,再看羅森伯格的照片親切多了!可見“人不可貌相”。P圖的繡花枕頭們看上去秀色可餐,可不一定寫來《非暴力溝通》。
“凶猛”的羅森伯格在《非暴力溝通》的序言裏說——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人們常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不擇手段。這個觀點,請恕我無法同意。”
如果說這話有“婦人之仁”有宗教色彩,那麽再讀一段——
“在國家危急時刻,能否揮舞國旗聚集在一起,並不重要;成為超級大國,擁有多次毀滅地球的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通過軍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區,也於事無補——因為恐懼無法帶來和平。”
我還喜歡這句話——
“暴力是未滿足的需求悲慘的表達”。
我粗讀粗寫,算是星星點點的讀書筆記。知乎上有心人給《非暴力溝通》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轉錄於下,供參考——
——寫在4.23世界讀書日
注:網絡圖片
自己也是個不會勾通的典型,自認為下過功夫傾聽,耐心尊重他人的意見,可是一發言就讓別人覺得需要 defense,讓人覺得在批評,內心又揉不得砂子,不願違心討好,從不放棄原則。
突然從花文“非暴力溝通”悟出,暴力二字的新意。說明自己的發言,時常“暴力”了別人的語意、用心或者是情感,乃至字麵背後的故事,也許還需在“請求”上多下功夫。
開卷有益,謝謝花花分享。
溝通是門大學問。鹿蔥換頭像了,美!:)
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裏,可以安靜地讀一會書,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閑,一杯咖啡一本書,這就是福氣。人都不是沒有時間,而是再也沉不下心裏。網絡,手機-等等------
書隻好靠邊站了。隻好設個讀書日來提醒大家,還有讀書這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