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波因特(Albert Pierrepoint 1905 年 3 月 30 日 - 1992 年 7 月 10 日)是一名英國絞刑師,25 年的職業生涯中處決了 435 至 600 人。
皮埃爾波因特出生於約克郡西部騎馬區的克萊頓。由於他父親間歇性地工作和酗酒,他的家庭經濟困難。在他之前,他的父親亨利和叔叔托馬斯都是絞刑師。皮埃爾波恩特從小就知道在這個家庭裏,自己遲早會成為劊子手。 1932 年 9 月他被任命為絞刑師助理,當時他 27 歲。他第一次履行職務是在同年 12 月,協助他的叔叔托馬斯執行絞刑。 直到1941 年 10 月,他才第一次以“一把手”的身份執行絞刑。
在他任職期間,他絞死了 200 名在德國和奧地利被判犯有戰爭罪的人,其中有幾名備受矚目的納粹罪犯——包括戈登康明斯(停電開膛手)、約翰黑格(酸浴謀殺者)和約翰克裏斯蒂(瑞靈頓廣場扼殺者)。也執行了幾次有爭議的處決,包括蒂莫西·埃文斯、德裏克·本特利和露絲·埃利斯,以及以叛國罪被絞刑的威廉·喬伊斯(也被稱為霍霍勳爵)和約翰·艾默裏。
英國電影《最後的絞刑師 》基本還原曆史。從他接到政府的聘任信開始,第一次是充當絞刑師助理,但是那位也是第一次執行絞刑的同事受不了這種場麵,驚慌失措,皮埃爾當機立斷,代他推動杠杆,地板分開,犯人落下,確立了他的正式位置。從此皮埃爾往來於各個監獄執行死刑。
皮埃爾之所以能在英國坐上這個行當的第一把交椅,是因為他的冷靜果斷和精確計算。絞刑繩索的長短要根據罪犯的升高體重等諸因素決定,才能保證罪犯窒息而死,不不至於過分痛苦掙紮或者拉斷脖頸身首兩處的慘狀。皮埃爾看一眼罪犯就大概估算出他的升高體重,然後迅速決定繩索的長度,最後給罪犯蒙上頭,套上繩索,推動杠杆,“哐”的一聲,齊活,整個過程7.5秒,完美無缺。
“完美無缺”這個詞用的有點冷酷。但是作為職業來說,皮埃爾確實做到了極致。就像中國曾經的劊子手,大刀下去,頭斷皮筋不斷,這叫“全屍”,那也是“手藝”,雖然很殘忍很不人道。那位著名的被砍頭的北大校長許錦誠就是不肯給劊子手行賄,劊子手便故意把刀砍在許景澄的脊椎上,頸椎斷裂而氣管猶存,許景澄最終曆盡痛苦折磨而慘死。
這個行當講究身份的秘密,皮埃爾的公開身份是送貨員,給雜貨店送貨的不起眼的職業。他的妻子就曾經是他常常送貨的那家店的售貨員。
在絞刑現場的皮埃爾不苟言笑,冷靜果斷。回到公開身份,他在酒吧和朋友一起飲酒高歌戲謔人生。這時,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胖胖乎乎的男人。和我們身邊常見的那些中年男人無異。
他和助手說,“當我走進去(行刑室),我把皮埃爾留在外麵。”
“拎得清”,這句上海話送給他。
由於是公認的英國第一絞刑師,1945年二戰結束時,他受盟軍元帥蒙哥馬利邀請,數次遠赴德國,對紐倫堡審判後的納粹戰犯執行絞刑。蒙哥馬利請他出馬的原因很有趣:因為看不慣美國人總是半小時一小時都搞不定一次行刑,要讓人看看英國方式“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
這句話有點諷刺哈!
美國人幹這個確實不行。伊拉克人好像也不行。薩達姆同母異父兄弟、伊前情報部門負責人巴爾讚·易卜拉欣·提克裏提絞刑過程中,脖子被絞索拉斷,身首異處,其狀慘不忍睹。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行刑者蓄意所為。不提。
影片中對皮埃爾在德國執行死刑的描寫相當生動:過去皮埃爾可能很長時間才會執行一次,可是這一次,一天就要送13名納粹上絞刑架!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皮埃爾在遠處觀察正在放風的囚犯,盟軍提供的助手逐一向他介紹囚犯的姓名、職務、軍銜、罪行,皮埃爾打斷他:我們需要的隻是高度、重量,別的什麽都別告訴我;
為了行刑效率,他安排體重較輕的女犯先上絞架,甚至設計出一次可為兩人行刑的絞架。
不要以為皮埃爾就是一個沒有人性缺少良知的劊子手。行刑完畢,他親自給將死者從絞刑架上放下來,小心翼翼檢查,沒有傷到椎骨,他感到欣慰:“我沒有傷害她”。然後他為死者擦身洗麵換衣。助手不願意幹這活(誰也不會願意),埋怨他,本來可以交給太平間去做的,為什麽自己做?皮埃爾的回答令人震撼。他說:是政府要處死他,不是你我。他信不過那些人的粗活。犯人已經受到懲罰了,“她現在是清白的(she is innocent now)”。
這也是一種信念吧。所以,當他處決納粹罪犯時,因為被執行絞刑的太多,棺材不夠用,其中一個罪犯沒有棺材直接用擔架抬出去埋掉時,他會大發雷霆,毫不讓步:“他已經付出代價,他應該得到尊重”
在對納粹絞刑的間歇,那個盟軍助手說,犯人站在一排你開槍,跟你和犯人麵對麵對視殺他是不一樣的。
是的,當皮埃爾執行第一個納粹罪犯的絞刑的刹那間,那些盟軍軍官們不由得都哆嗦了一下。
因為執行對納粹的死刑,皮埃爾一直處於保密的身份被公開了,成了公眾人物。一方麵他受到國人英雄般的讚美,另一方麵也成為反對死刑主義者們唾罵的目標。 有一天,一個幾近瘋狂的婦人敲開她家的門,聲嘶力竭地喊著,要皮埃爾救救她被判絞刑的兒子的命。麵對這個女人,皮埃爾有了一種不祥之感。
直到有一天,那個在酒吧跟他一起搞笑歡樂的朋友因為殺了前女友被判絞刑,被帶到他麵前,他第一次慌亂了。手足無措,眼神迷離,導致精神幾乎崩潰。
難得的是,演員蒂莫西·斯波將這一切準確無誤地傳達給了觀眾。
飾演他朋友的也是一個好演員:埃迪·馬森(Eddie Marsan)
給自己的朋友上絞索,這成了皮埃爾繞不過去的坎。他開始反思死刑的意義,最終寫信辭去了這份工作。
電影就在皮埃爾辭職書的簽名中畫上了句號。
一個半小時長度。一氣嗬成流暢無贅。老電影,2005年拍攝;但是好電影。
與電影有所出入的是,現實中的皮埃爾寫信辭職的理由,是不滿他的薪水(開始是1鎊11先令6便士一次,他曾要求漲為15鎊,未果),當然此前他早已有意辭職。直到1974年出版自傳時,皮埃爾才寫道:“死刑不能解決任何事情,隻是一種陳腐的、原始的報複意識的殘餘: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把責任推卸到報複其他人身上……”。
出演皮埃爾的蒂莫西·斯波 (Timothy Leonard Spall,1957年2月27日) 是英國演員,榮獲過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難忘的是他在《哈利波特》裏演彼得·佩迪魯,在《國王的演講》裏出演邱吉爾(他身高1.7米,胖墩墩的臉)。
影片中的絞刑師——
真實皮埃爾波因特(Albert Pierrepoint)
類似的電影八十年代在瑞典看過一部,是寫在斷頭台行刑的劊子手,也是家庭世襲。覺得很震撼,但是情節全忘了
這是一群特殊身份的人,曝光他們的職業行為,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是審視人性的一部分吧?
哈哈,啥都行,我不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