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水手中來

風在雲上,雲在水上,水在我心上。
個人資料
正文

為人類的健康繁衍拒絕轉基因

(2015-05-10 11:33:57) 下一個

 

很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東西都會被商家打上“無毒”的標簽。無毒就等於安全無害。這就是利益集團希望造成的民眾共識。於是草甘膦、膨大劑、瘦肉精這些東西就帶著無毒的麵具大行其道。也就公然出現了試吃轉基因大米證明無毒的鬧劇。著名的轉基因中國代言人方舟子說,這些東西比食鹽更安全。

如果不懂醫學生物學,無知者無罪。但是作為生物化學博士還有那些戴著專家教授頭銜的人,就與江湖騙子沒有兩樣了。毒性,狹義的毒性指急性毒性。在技術意義上是指通過幹擾損害生命體的正常生理機製或者細胞生物學機製對機體造成損害或者死亡。至於損害如何造成,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機理。

比如有機磷農藥與體內的膽堿酯酶結合使之喪失了水解乙酰膽堿的功能,導致膽堿能神經遞質大量積聚,作用於副交感神經膽堿受體造成M樣作用,使患者呼吸道大量腺體分泌,結果是嚴重的肺水腫呼吸衰竭死亡。再比如硫酸亞鉈,它的結構與鉀鹽相似,而且對與鉀結合的酶有更為強大的親和力。於是取鉀而代之,使得一切需要鉀才能正常完成的生理功能陷於癱瘓。

有些物質的作用靶點在人體完全不存在。比如草甘膦,它選擇性阻斷隻有植物才需要的幾種氨基酸的合成。再比如青黴素,它選擇性阻斷隻有革蘭氏陽性菌才有的細胞壁合成。從它們的作用機製上來看,與動物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很難設想它們對人會有多少毒性。急性毒性,一般根據單位體重導致50%受試動物死亡的劑量確定(LD50半數致死量)。半數致死量為5mg/kg稱為劇毒,5g/kg 為低毒。

但是一種物質是否有致癌性,與其是否有毒性並沒有必然的聯係。致癌性不需要有賴於生理或者細胞生物學的正常機製。致癌的根本機製是誘導基因突變,也就是通過造成基因堿基組成的異常或者幹擾基因複製與表達過程導致細胞進入不受控製的增生狀態。從一般原理上分析,隻要能夠與四種核苷酸在空間上相互匹配,在化學基團之間以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或者次級鍵(範德華力,氫鍵,鹽鍵,疏水鍵等等)相互作用,這樣的有機化學物質都有可能以隨機的方式誘發癌症的產生。

柳葉刀腫瘤雜誌今年三月公布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所的審查結果(附件1)。有機磷農藥Tetrachlorvinphos(殺蟲威),Parathion(對硫磷),Malathion(馬拉硫磷)Diazinon(二嗪磷)和轉基因法寶草甘膦(glyphosate)對人類具有致癌性可能性。從原理上,這些都是具備與生命大分子相互作用特征的有機物質,有致癌性不出預料之外。但是從科學實證的角度,11國的17位專家通過對迄今完成的所有相關科學實驗論文的審閱,得出這些東西有致癌可能性的結論,就不再是一個理論上的可能,而是科學的現實。

前麵四種農藥毒性大用量相對較小,容易引起人們的警惕。而草甘膦的特別危險之處在於,轉基因利益集團長期以來一直在向公眾信誓旦旦保證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農田釋放量節節攀升,他們甚至說服了權力機構允許食物中的殘留量水漲船高。那些用無急性毒性毒冒充安全無害的轉基因利益集團應該以起碼的誠實麵對草甘膦致癌的科學證據。科學界不太可能向轉基因謊言集體投降。

草甘膦的致癌性可以理解,但是要說斷子絕孫亡國滅族,是不是危言聳聽呢?其實,一種化學物質的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與致畸性(Teratogenicity)從基本原理上是異曲同工的,都是遺傳毒性(genotoxity)的表現。區別僅僅在於致癌性是致癌物作用於成年動物的體細胞,而致畸性是作用於生殖細胞或者發育中的胚胎細胞。一個人類胎兒的發育是起源於一個受精卵細胞以2的冪次方增殖的10月懷胎過程。這個過程中所有與發育相關的基因必須以正常的堿基序列,正常的速度,按照正常的時間表進行複製和表達。不能多不能少不能遲也不能早。就基因複製與表達的嚴謹程度,胚胎細胞應該高於體細胞。任何差錯都有可能造成胎兒畸形,甚至在胚胎發育的任何階段死亡流產。

草甘膦有沒有致畸性,科學事實是檢驗理論的最高標準。早在1996年日本山形大學醫學院的Watanabe 在離體實驗中發現草甘膦可以導致離體培養的小鼠胚胎細胞發育異常(附件2)。此項研究證實了草甘膦的致畸作用,但是隻采取了幾個孤立的劑量(20mg/ml, 10mg/ml, 0.05mg/ml),培養時間也很短(僅僅48小時)。

歐洲食品安全委員會(EFSA2005年發表報告(附件3)。草甘膦20mg/kg 在兔子導致流產。50mg/Kg在大鼠導致流產。無異常事件的劑量水平是6.3mg/kg。相當於農產品中草甘膦含量為73ppm。委員會討論了草甘膦對生殖的危害。認為草甘膦會造成受精卵著床前和著床後的損害。包括流產和死胎。委員會認為數據已經非常充分,建議將草甘膦定位成為可能導致胎兒損害和不孕。Category 2 substance T; R61 Toxic: may cause harm to the unborn child. Category 3, R62 “Possible risk of impaired fertility”.

俄羅斯科學院Irina Ermakova 2007年發表研究結果,用轉基因大豆喂養的大鼠的後代死亡率高;體型和體重降低;沒有生育能力。實驗重複了五次得到同樣的結果,共使用了48隻雌性和52隻雄性第一代大鼠。觀察了396隻第二代大鼠。Irina Ermakova 呼籲科學界同道對她的實驗結果作重複驗證。支持轉基因的專家們認為實驗使用的轉基因大豆根本就不存在。Irina Ermakova出示了實驗使用的黃豆樣本基因檢測結果,確實含有人工插入的抗草甘膦基因,而且結果顯示可以排除汙染的可能性。Irina Ermakova 後來就任俄羅斯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席,因為她的努力,俄羅斯成為抗禦轉基因最堅定的堡壘。

一個需要特別指出的問題是人與小型實驗動物之間劑量換算。如果劑量是以每公斤體重多少藥物計算,那麽小型動物(小鼠大鼠兔子)劑量往往是人的十幾倍到幾十倍。這是因為藥物代謝速度與體表麵積成正比。動物越小,單位體重相應的體表麵積就越大。不久前美國已經將黃豆中草甘膦殘留量從20ppm提高到40ppm,與在小型動物中沒有生殖損害的劑量水平73ppm相差還不到一倍。這已經把人類健康推到了危險的邊界。

與轉基因利益集團所謂轉基因安全無害的科學共識相反,轉基因的次生危害草甘膦對人類遺傳毒性導致癌變和胎兒發育障礙已經成為得到反複證實的科學事實。誘導基因突變在分子生物學上是一個概率事件。然而概率事件在一定比例的人群中可以理解為必然事件,受累人群比例與劑量和接觸時間成正比關係。事實上,抗草甘膦轉基因農作物就是為了滿足大量生產銷售除草劑草甘膦而研發的。隨著野生雜草對草甘膦抗藥能力的增強,草甘膦的釋放總量在直線上升。全世界科學機構國際組織和國家政府必須采取行動保護人民的食品安全。

附錄1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所認定草甘膦可能致癌http://www.gmofreeusa.org/wp-content/uploads/2015/03/2015_03_TheLancetOncology_CarcinogenicityOfTetrachlorvinphosParathionMalathionDiazinonGlyphosate.pdf

附錄2Developmental and dysmorphogenic effects of glufosinate ammonium on mouse embryos in cultur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178451

附錄3:歐洲食品安全委員會(EFSA2005年關於草甘膦的報告

http://www.efsa.europa.eu/fr/scdocs/doc/27r.pdf

附錄4:俄羅斯科學院Irina Ermakova 2007年發表研究結果

GM soybeans and health safety—a controversy reexamined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25/n9/full/nbt0907-981.html

 

尼羅河寫於2015年母親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