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去年(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得者之一是休斯敦M. D. 安德遜癌症醫療中心的免疫學專家詹姆斯·艾利森時,在我們休斯敦知青聯誼會裏就曾經有過一陣小小的激動。因為畢竟我們中有幾十個成員一直在安德遜癌症醫療中心工作。有不少人聽過艾利森教授的講座,在走廊裏,在歺廳裏看見艾利森教授也是經常的事。大家第一次覺得原來諾貝爾獎得主離我們就這麽近啊!
沒想到今年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2019年10月7日,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Kaelin, Ratcliffe, Semenza。三位獲得者分別是美國哈佛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知名教授。好象離我們休斯敦並不近。可是,晚間我們知青聯誼會的前會長景乃傑教授在我們知青微信群裏發了一條消息說:“當年我們曾有過合作的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名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Gregg L Semenza 是今年三個獲醫學諾貝爾獎人之一。” 這一條消息在群裏引起了不小的激動。下圖為格雷格·塞門薩教授近照。
景乃傑是休斯敦貝勒醫學院醫學係的教授。貝勒醫學院是美國一所相當知名的頂級醫學院。在2010年時他的實驗實曾與塞門薩教授以及一位猶他大學的教授合作,在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Gene & Cell Therapy 期刊上發了一篇論文。這篇文章是關於設計一種多肽藥物去抑製 HIF-1alfa 和 HIF-2alfa, 從而來抑製腫瘤生長。這個合作項目是景乃傑實驗室的題目,景的賢內助關永利和其他幾個實驗室研究人員做的實驗。塞門薩教授的實驗室檢測了景乃傑他們設計的藥物對抑製腫瘤細胞內 HIF-1alfa HIF-2alfa 的效果。下圖為景乃傑夫婦。
景乃傑他們的實驗相當成功。他們測試兩種不同的藥物對長有前列腺腫瘤的小白鼠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長達三周注射景及傑實驗室設計的藥物組的小白鼠的前列腺腫瘤平均的大小和重量比對照組的腫瘤小五倍!圖中是他們與塞門薩教授這次合作所發表的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關永利。景乃傑與塞門薩教授同為通訊作者即主要的負責作者。景乃傑表示,他沒想到也感到非常高興的是當年有幸與之合作的教授獲得諾獎。
景乃傑的信息在群裏發布後,休斯敦的知青群有點兒沸騰了,知青朋友們紛紛發微信向景及傑表示熱烈祝賀。老景則一再表示,非常感謝大家的點讚,不過自己隻是有幸與這位諾獎得主有過一次合作而已!但是大家好象比景乃傑還要高興,因為真沒想到諾貝爾獎得主離我們這麽近!
景乃傑在微信群裏引起的激動尚未消退,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其中97歲高齡的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 是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的著名教授。奧斯丁可是我們的近鄰!我們休斯敦知青聯誼會中可有好幾位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學習過工作過的專家呢!
果不其然,二十年前休斯敦知青聯誼會成立時的早期發起人之一梁敢教授於10月10日晚上發了如下一條消息:“今天, 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鋰離子電池材料的先驅者。其中,我進行鋰離子電池材料研究的合作者和尊敬的朋友,被稱為鋰離子電池之父的97歲高齡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John B. Goodenough教授獲此殊榮。恭喜!” 哇!他是古迪納夫教授的合作者和朋友!好生了得!
梁敢是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物理係教授。他於2007年到古迪納夫教授的實驗室學會了製作鋰離子電池的整套工藝過程,然後在他任教的大學建立了鋰離子電池材料實驗設施。此後他與古迪納夫教授有多次合作並成為朋友。下圖是2012年10月27日在古迪納夫教授的90歲生日慶祝聚會上兩人的合影。
下圖是梁敢與古迪納夫教授等合作者於2009年發表於化學材料期刊上的一篇關於燃料電池的文章的首頁。
於2012年他們又在在美國電化學期刊上共同發表了關於鋰離子電池陰極材料的學術論文。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梁敢教授指導過的學生,梁教授是第二作者。
梁敢的信息在知青微信群裏一經發出,知青朋友們立即熱烈祝賀!我們又一次見證我們中的一員與諾貝爾獎得主那麽近!大家紛紛為梁敢叫好,分享喜悅。梁敢麵對雪片般飛來的點讚,連忙聲明:“ 強調一下:我的學術成績不是一流的,約翰得獎的工作與我和他共同發表的文章沒任何關係。他得獎的工作是二十年以前多年在鋰電材料方麵的開創性的先驅工作,我隻是今天為他得獎感到興奮。說說與他的一些合作的事。”
是的,正如景乃傑和梁敢二位謙虛地所說的那樣,他們都隻是這兩位諾獎得主的合作者而已,且他們合作的項目與得獎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他們倆無疑都是我們這個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有幸與諾獎得主合作,使我們整個群體與諾獎得主的距離都拉近了很多!我們這些人從童年到少年,從青年到壯年一直十分崇敬科學家,崇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我們看來,那都是帶有光環的人,是遙不可及的偉人。後來我們來到了美國,好象離這些偉人近了一些,但是這兩天我們似乎才更真切地感到諾獎得主其實並無光環,他們也是普通人,而且離我們很近。而我們這些背井離鄉來到美國的一代移民,這些年來披荊斬棘,大家在不同的位置各有斬獲。正所謂“不是猛龍不過江”啊!我們在過去幾十年中所做的,或許在不知不覺中與那些有益於全人類的發明創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何況我們休斯敦知青聯誼會藏龍臥虎,人才濟濟。誰能說我們這個群體裏將來不會出幾個名人,甚至諾獎得主呢?為此我將我們聯誼會今年春天慶祝成立二十周年時的集體照再次在這裏曬一曬。萬一若幹年後這批人中岀了個名人,那這張照片就更珍貴了!
(材料與照片均來自休斯頓知青聯誼會微信群, 撰稿:徐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