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知青養老問題的若幹思考 (揚州老知青研究會秘書長文 吳際森 推薦)

(2015-01-06 19:57:23) 下一個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老年大國。知青作為今日中國老年社會的一個龐大群體,在當今的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麵臨的問題更多,情況也更為複雜,急待政府和社會各方給予關注和支持。本文僅根據國內已公布的各類相關數字和政策,對當前中國知青養老問題作一深入剖析,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和建議。

一、中國社會老齡化的慨況

中國從21世紀初就進入老齡社會。根據國際統計的慣例,通常60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10%,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而中國早在2005年,60歲以上人口比率就已達11.5%,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達到7.6%。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亞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大陸60歲以上人口達1.85億,占總人口13.7%。而在2014年3月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養老研究學者的最新數字,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己達2億,占全國人口15.4%。中國三無老人(即無子女、無老伴、無經濟來源老人)已達3000萬,而全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生活自理能的老人有3000萬,空巢老人有1億。中國社科院一位專家曾提出:中國養老麵臨的最大問題是老齡人口基數過大。《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並預測2020年老年人口達到2.43億,2025年達到3億,到2035年,中國將會出現不足兩名納稅人就要養活一名養老金領取人。由於老齡人口呈現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的趨勢很明顯,加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特定結構,中國未來的養老問題異常嚴峻。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峻的國家,而貧富差距的不斷增大更使中國麵臨的養老壓力空前沉重。

受知青返城相關政策的影響,中國第一大市上海現時號稱中國頭發最白的城市,全市人口中超過20%逾60歲。而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40%。北京的老齡人口現時占總人口比率也超過了15%。

不久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表示,1990年18個中國人養一個老人;2000年10個人養一個;現在3個養一個;很快就將要2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銀發潮的來襲令中國跑步進入老齡社會。

二、知青老年化狀況

在中國社會養老的大形勢下,知青老齡化狀態及養老問題尤為嚴峻。中國改革進程中出現各類的不完善陣痛,諸如基尼係數過高,貧富差距過大,繳納社保金和退休養老金領取出現雙軌製,社會養老資源稀缺匱乏等,知青都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一)據有關專家統計:中國60歲至70年老年人中,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占到70%左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有企業虧損倒閉、破產、改製。大批職工下崗失業,其中知青占75%左右。21世紀初至今退休的老年人中,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占三分之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老知青劉曉萌在《不要美化上山下鄉》一文中說:現在城市的底層,被邊緣化的貧民,很多都是當年的知青。前幾天看到知青作家梁曉聲有個談話,他說85%的知青處在社會底層。落入底層的原因當然有多種,有的原本就是工農子女,家境差、文化水平低,又沒有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他們在農村呆的時間較長,後來沒能升入大學;再有就是他們的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我覺得不能忘記這些人。他們落到今日的境地,當初政策的製定者要負很大責任

(二)知青老人中的絕大多數處於社會的最低層,退休金低,僅夠維持自身生活,若患病或需要護理,就會捉襟見肘,無力承擔,陷入窘困境地。2013年2月22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社會保障綠皮書》和《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全國老人近四成人認為養老金過少,甚至不能滿足生活需要。絕大多數知青未富先老,退休後由於領取的退休金少,社會保障低,早已淪為社會最低層的龐大弱勢群體。

學者楊娟、李實在《世界經濟文匯》2011年第5期刊登《下鄉經曆對知青收入的影響》指出:文革十年浩劫造就了一代特殊的人群——知青。他們經曆了經濟轉型中不可避免的幾次震蕩:年輕時遭遇文革不得不下放到艱苦的農村或農場,中年時因為教育程度所限麵臨下崗的困境,晚年時其子女的就業狀況又出現嚴峻的挑戰。該文指出:上山下鄉使知青的教育中斷,從而可能會影響到之後的收入水平。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收入會隨著教育水平或教育年限的提高而增長,所以上山下鄉對知青的收入水平有明顯負作用。文革造成一代人的人力資本投資中斷,類似於歐洲國家所經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減少了年輕人的教育投入,也使其收入遭到損失

該文並指出:通過運用經濟和統計的分析方法,估計了下鄉經曆對知青工資的影響。發現下鄉經曆對知青收入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低收入知青群體的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說一部分知青的生活將非常艱難。對排除政策補償的工資進行OLS的回歸結果表明,下鄉經曆對知青收入的影響顯著為負

(三)由於中國1979後來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加速了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因知青家庭基本上都隻生育一個子女,知青老齡化後,許多知青子女不在身邊,養老靠子女成為一種奢求,導致知青老人中空巢現象很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知青老人已逐漸進入半失能、失能狀況,更令晚年養老舉歩維艱。

三、知青養老抽樣調查

筆者是一位1969年下鄉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的老知青,大量耳聞目睹周邊熟悉的知青老年之艱辛淒涼,一直密切關注知青老人到生活狀況,不久前自發做了一個知青老年生存狀況的調查,對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九團四營26連、28連、30連的揚州知青返城後的狀況及養老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把調研知青分為四種類型;

(一)特困戶:有的知青經濟條件差,終生未娶,無子女,孤寡老人;有的知青已喪偶,40多歲就下崗,身患疾病,每月隻有300多元生活費。子女也是普通工人,收入較低。這樣的特困戶有18人,占調查知青總數400人的4.5%。

(二)貧困戶:有的夫妻雙方是知青,都是下崗、退休職工,單位倒閉或賣給私人老板、原單位領導層。他們的職工身份已置換,買斷工齡,一次性拿了2-3萬元的買斷金,失業回家,五金一險要由自己交;或由原單位先帶交,但個人要打借條,退休後在退休金中扣除。一些人失業後雖又重新工作,但都是無技術含量,勞動量大、報酬低的工作,還要供子女上學,贍養老人,生活十分窘困。這樣的貧困戶有365人,占調查人數的91.5%。

上述的特困戶與貧困戶合計有383人,占調查人數的95.75%。

() 富裕戶:知青夫妻雙方或一方是企事業單位、國企的領導、中層幹部、學校教師等。他們退休前的收入頗豐,退休後所領的退休金達5000元以上, 還有醫保、商業保險、年金等。這樣的知青富裕戶有9人,占調查知青的2.25%。

() 富足戶:有極少數知青回城後較為幸運,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經商下海,經過努力拚搏,如今事業有成,成為知青中的成功人士,經濟相當富足。這樣的知青有3人,占調查知青的0.75%。

上述的富裕戶與富足戶合計有12人,占調査人數的3%。

以上知青養老狀況調查結果雖然範圍有限,但卻是全國知青老年生活狀況的一個縮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江蘇屬於全國經濟發達地區, 知青狀況已經較其它地區為好,相信其他內陸省市的情況會更差。

四、知靑養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

根據上述所作的抽樣調查,筆者特對國內知青晚年養老情況作一粗略分析。

() 貧困戶占絕大多數

筆者調查的特困戶與貧困戶占95.75%,占調查知青的絕大多數,這一情況值得注意。清華大學教授李強認為,現時生活在城市底層的民眾有55%,中層階級約占30%左右。按照李強教授的分析,知青的貧因比率是李強教授分析比率的0.75倍,明顯高於其他的社會群體。知青老人的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社會底層,低退休金僅能維持日常簡單生活,平時的文化生活,休閑旅遊,定期體檢等有品質的生活需求,隻是一種奢求。若遇患病需要治療護理,或生活失去自理能力,就必然陷入窘迫淒涼的境遇。現在內地老人中常見的心血管病,隻要住院檢查治療10多天,就得花費1萬多元,除去醫保能報銷75%,病人還要自費30%另還要付門檻費800元。如果碰上動手術,連手術費、住院費、護理費、紅包在內,動輒就要幾萬、十幾萬,這對於隻有1000多元退休金,勉強渡日的知青老人,實在是難以承受的負擔,故有知青這樣無奈自嘲;小病拖,大病扛,隻有等著見閻王

有一位男知青出身貧寒,身患肺結核、內風濕多種疾病,終身未娶,孑然一身,成了孤寡老人,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也無錢到醫院治療護理。揚州市僅有一家公立的福利老人院,遠在郊區,床位早滿,排隊輪候要10年後,而且不接收失能老人。故此,這位知青隻能孤身躺在家中,死拖活捱,靠社區義工不定期地探望、頓飯,有時送一次飯要吃一、二天。盡管當地知青已經組織起來,經常送飯護理,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無法給予穩定、有保障的治療護理和生活照應。2013年,這位長期臥床患病的知青死在家裏一星期後才被人發現,還是知青和社區派人把其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火化後骨灰無人要,無法安葬,社區要知青把骨灰帶走。這個三無知青老人最後這樣無依無靠死去的淒慘境遇,是當今社會的缺失和恥辱。

有一位女知青劉春蘭1969年3月上山下鄉,下鄉前就有嚴重哮喘病,說話走路都喘得厲害,下鄉後根本不能參加體力勞動,連隊分配她看菜園,回城後分配在社辦工廠工作,工資低,無錢治病。九十年代下崗後,女兒失業,丈夫踏三輪車,生活更為窘迫困難。她日常簡單生活都難以為繼,更無從到醫院治病,也不參加任何的知青聚會,在極度貧困中苟延殘喘,對未來生活失去信心,心情極度痛苦絕望,最終上吊自盡。

還有一對知青夫婦,女兒在國外工作,這對空巢老人退休金加起來隻有2000多元,生活艱苦,無錢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和保健護理,身體狀況日漸惡化,後來中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女兒雖回國陪伴護理照顧一段時間,後來也回去了。這對知青老人經過治療,稍有恢複,但行動不便,隻有半自理能力。後經當地知青組織愛心小組熱情相助,輪流幫助買菜、燒飯,料理家務,揚州電視台專門為此報道表揚。

類似以上事例還有許多,不逐一例舉。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的現象還會越來越多,知青老人的不幸事情還會經常發生。

() 富裕戶少,有的因病致貧。

知青調查中的富裕戶、富足戶隻有12人,占調查知青的3%。按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的城市中層階級占30%的推斷,若富裕戶就相當於城市的中層階級,知青中層階級隻占城市中層階級旳十分之一。筆者調查的400個知青中,沒有一個公務員編製,隻有兩人雖在市級局機關擔任中層幹部,但隻是亊業編製,雖然在職時工資待遇與公務員相差不大,但退休後待遇與公務員退休差距較大,退休金隻有公務員及同等退休人員的60%左右。知青的富裕戶雖然比貧困戶退休金高一倍多,醫療保障,生活質量也要好得多,但他們有時也脆弱。因為年紀一天天老了,隨之而來是就是年老體弱或患病,也要進入弱勢群體。老年人都會有依靠感,希望能依靠子女。然而由於知青絕大多教是獨生子女,據統計知青中近三分之一是空巢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有錢的稍好一些,老人可以住進私辦養老院,但一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需要治病護理,養老院也是不負責旳。故他們既使養老金多些,一旦患上大病也陷入窘境。

有一雙知青夫婦,妻子不到50歲患乳腺癌死亡,男知青在中學當教師,退休後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不幸65歲患肌肉萎縮症,後期癱瘓在床,呼吸要靠呼吸機,大小便失禁。兒子遠在西安工作,被迫請假回家服侍照顧父親,但不可能長期請假在家服侍病人,當地的全天侯護理工很難找,而且工資很昂貴。兒子無奈,隻有將癱瘓並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父親,用擔架抬上火車,帶到千裏之外的西安,安置在身旁,一邊工作,一邊照應父親。

() 知青家庭空巢現象普遍

上世紀七十年代下半葉是知青返城、結婚的高峰期,恰恰這時期中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知青婚後都隻能生育一個子女。21世紀中國進入老年化時代後,人口的紅利時代結束,知青一代首當其衝要麵對老年化問題,要麵對社會養老福利設施不足;社會養老資源奇缺;政府的養老福利政策不配套、不健全等巨大困擾,令獨生子女政策極大衝擊了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如今知青二代又進入結婚年齡,許多知青家庭就變成4+2+1模式,即兩個年青人夫妻要贍養照理四個老人,同時還要撫養一個子女,令知青老人空巢現象非常普遍。事實上,許多知青隨著年齡衰老,身體多種疾病逐步纏身,十分需要身旁有人照料護理。由於知靑大都退休金低,醫保條件差,普遍難以維持養老治病。就是經濟富裕的知青家庭,由於身邊無子女照顧,養老也舉步維艱。以上眾多的知青養老窘事表明了兩大困擾:一是經濟拮據;二是無人護理。

() 知青貧富與文化高低相應

筆者調查了解的400個知青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文化高低與貧困、富裕程度相對應。這400個知青中半文盲、初小文化程度的占67%;初中文化的占28%,其中絕大多數是1968屆的初中文化,其實隻有初一程度;高中以上文化的僅占5%。江蘇地區1969年初上山下鄉時,不少知青隻有十五、六歲,最小的隻有十四歲,都是在校中、小學生或社會青年,屬於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他們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回城後,大部分分配在社辦集體企業或商業單位工作,職業的技術含量低,收入較低,工作環境差,當時已處於城市邊緣群體。九十年代初由於大批企業關停並轉,許多知青被迫失業在家;有的知青雖能二次就業,但因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無技術專長,大都隻能幹一些髒活累活;很多都是路頭擺攤賣小吃、水果的小販;有的則當保姆、鍾點工、踏三輪車等。這類的所謂二次就業收入很微薄,難以養家糊口。但許多知青迫於生計不顧年老體弱還要打工掙錢,處境十分艱難。

其中也有少數知青不甘現狀,奮發向上,參加自學高考、電大、職大、函授等,重新走進課堂學習,經過拚搏努力獲得大專文憑,或學到新的專業技術,躋躍到機關、學校、央企工作,改變了自己命運,獲得較好待遇。這部分人多為學校校長、企業廠長、幹部、教師等,退休金相對較高,生活境況也相對較好。

五、知青養老困境的原因

中國地廣人多,國情複雜,進入老年社會後麵臨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多,當局和社會都深感困擾。就知青養老問題而言,筆者認為當前存在四大缺位,即主體缺位、政策缺位、資金缺位、資源缺位;還有就是現時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

() 養老主體缺位

中國傳統曆來強調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人進入老年必然產生依賴感,究竟能依賴誰?80年代曾說,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90年代變成,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新世紀後大家的共識是,養老不能靠政府。

中國傳統的養老理念是養兒防老,多子多福,這對當代的中國社會已不現實。因為1979年中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後,家庭普遍是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三口小家庭,他們的獨生子女婚後呈現4+2+1的倒三角模式。一對年輕夫婦要贍養4個老人和1個小孩,自己還要工作掙錢,導致很多年輕家庭負擔很重,照顧老人往往力不從心。有人戲稱,中國獨生子女的一生是:無比幸福的童年;無比沉重的中年;無比淒慘的晚年。

在當今中國,要實現養老靠社會是很不現實的。因為養老靠社會的實質就是要依靠政府或社會慈善公益組織,而中國的社會公益慈善機構組織現時很不完善,國民整體慈善意識不強,老百姓也好,企業家也好,他們的捐助慈善多是發生大災大難的時侯,依靠廣大民眾的善舉不可能支撐永久性的社會慈善開支。2014年3月的兩會代表曾這樣回答記者:社會養老不能靠政府,要靠家庭。這顯然是推缷責任的套話,社會必須負起養老的全麵責任。中國政府是一個大政府,擁有無所不包的權力、財力。政府的錢都是來自納稅人的,當然對社會養老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養老是去中國政府當前要麵對最迫切的民生問題之一。

() 養老政策缺位

許多社會研究專家都強烈批評當前中國政府的養老政策,如認為養老金的雙軌製不合理,養老保險替代率過低,繳納社會保險金的比率過高等等,他們一致認為,當前中國的這些養老政策極不符合人性化,也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1.養老保險替代率過高:養老是當前中國民眾都麵對的首要問題,其中以養老保險替代率問題最為突出。養老保險替代率是衡量老年保障程度的關鍵性指標,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的平均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平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從一個職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得知他的退休生活大致在一個什麽水平。現時中國企業職工平均養老金的替代率,已經下降至40%以下。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規定,養老金的最低替代率應為為55%,中國已經低於國際警戒線。而機關、事業單位由於沿用財政包攬的製度,養老保險替代率約為90%左右。

2.社會保險金繳費率過高:現時中國社會保險金繳費率在全世界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為金磚四國中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和香港、台灣的4.6倍。現時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已經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更達到50%,這一比例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社會學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現時企業職工負擔的社保繳費過高,以政府規定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保五險計算,目前企業繳費占比30%,企業職工個人負擔的費用占11%,如果再加上目前高達10%以上的住房公積金,這樣的社保繳費率在全世界已經是最高的。

3、繳納社保金、領取養老金實行雙軌製:

現時中國繳納社保金,領取養老金釆用著二套方案。一套是在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在職時不繳付養老保險金,全部由國家財政支付;他們退休後能拿到退休前工資最多90%的退休金,此稱免繳型。另一套是對企業現行職工實行的社會保險統籌製度,基數是根據個人每月的稅前工資,由企業負擔20%,職工本人負擔8%,退休後拿到的養老金月約為在職工資的40%-50%,此稱繳費型

這種不平等方式意味著企業職工要拿他們繳納的養老金,為國家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員工買單。據統計,中國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務員的財政轉移支付了為218億美元,達當年GDP的5.4%。作為老知青的中國首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這樣認為,養老雙軌製是一個帶有嚴重歧視性的剝削製度,強製性的把中國人給劃分成了不同等級。養老雙軌製對社會造成極大的不公,對社會的就業平衡、人才流動也造成嚴重影響。事實上,為什麽同是中國在職人員,普通職工繳納的養老金要占工資的28%,而政府公務員卻無須繳納;但退休後,政府公務員的退休金卻可以是一般普通職工3倍。如以江蘇省的處級公務員為例,他們從不用繳納社保,但所拿的退休金可高達七、八千元,一般職工隻有二、三千元,明顯違反公平、公正原則:

() 養老資金缺位:

中國政府的財政對社會養老保障的投人較少。王錫鋅教授曾經指出,中國政府對社保的整體投入太少,現時的社保投入水平僅占財政指出的7.5%,遠低於德國的55.5%,加拿大的45.6%,美國的30.2%。然而現時中國政府每年的行政經費開支,卻高達20%。據有關媒體報導,中國政府最早於2001年決定做實8%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時,最早曾以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做試點。8%由財政補貼5%,其中中央財政給3.75%,遼寧省拿出1.25%。到2002-2003年黑龍江、吉林兩省加入該試點後,也沿用此比例;但後來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擴大到13個省份時,對上海市、廣東省這樣的財政富庶地區,中央財政就不再補貼,全部要由地方財政全部承擔。另據《華夏時報》報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養老金缺口達1.7萬億元,2011年的養老金缺口比這個數據還要大。

由於養老金缺口日益擴大,中國政府開始考慮延長退休年齡,以減少養老金的支出。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3年6月公開稱,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延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並稱將進行深入研究,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建議。正考慮2020年逐步將退體年齡推遲到65歲。根據鄭秉文的測算,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全國的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而據《新快報》報導,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則強烈反對延遲退休政策。他認為,要解決養老金的缺口問題,應該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或者劃撥國有資產入全國養老基金中,以及在養老金基金的保值、增值等方麵來彌補補養老金的缺口,不應在延遲退休年齡上做文章。社會學專家唐鈞也認為,一些官員、專家主張延遲退休,或提高職工繳交養老金的標準,是撇開政府的責任。事實上,現在全國的養老金總額存在巨額債務和缺口,是長期以來政府財政對社保投入太少的結果。

() 養老資源缺少:

養老資源是指社會的養老福利院床位、治療器具、護理設施等物質條件。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一個物質短缺的社會,許多物資還要憑票證計劃供應。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早已經是買方市場,但社會福利性的養老、醫療服務資源仍然十分緊缺匱乏。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每10060歲以上老人,國家財政承擔的公益養老福利院床位,達到18-20張床位,非洲國家也達到12張床位。然而中國就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也才達到6-7張;內陸一些條件差的城市,隻有2-3張,有的地區更幾乎空白。有關數據顯示,現時中國的養老保障和醫療服務複蓋麵,僅占老齡人口的56%。北京市老人排隊等侯公辦養老院的床位,一般要輪候幾十年,最久的甚至要輪候100年。很多城市老人輪侯公立老人福利院的床位,己經排到10年至20年後。

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特出問題。國務院衛生部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表明;城鄉低收入的病人,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比例占41%;應就診而未就珍的患者,自行進行醫療的比例,占了城市居民的47%。各地醫院都存在人滿為患,一床難求的情況。以江蘇省揚州市為例,市級醫院的住院病房長期都在走廊加鋪,男女混住。民辦醫院的住院床鋪也很少,各病科的病床經常要調劑互用,如心血管科的男病人要調劑住到婦產科病房,這不是笑話,而是現時看病難、住院難的嚴酷亊實。

() 貧畗差距過大

2012年9月23日,由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小魯執筆的《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為0.501,在國際上屬於少數收入差距特別大的國家。基尼係數是用來定量測定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其數值在0-1之間,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越接近1就表明越不平等。按照國際的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係數已表示該國收入水平差距較大;0.45以上就表示社會貧富很懸殊,容昜引起社會動蕩。王小魯稱,中國0.501的基尼係數測算尚未包括農村居民,由於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很大,鄉村居民的收入基尼係數無疑高於城鎮居民。但因為缺乏城鄉統一的收入數據,無法對中國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進行計算。但僅就城鎮居民基尼係數的情況看,中國貧富懸殊已經處於一個危險水平。

此外,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CHFS)根據住戶調查得出,2010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61,城鎮基尼係數為0.56,農村基尼係數為0.60。2013年3月22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社會保障綠皮書》和《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調查顯示,近四成人認為養老金過少,甚至不能滿足生活需要。不同養老保險製度的養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0000元,最高相差50倍。

六、解決知青養老困境的建議

如何走出知青養老的困境,讓廣大老知青能安渡晚年,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涉及中國的政治與和詣穩定。解決好知青養老問題,等同解決生活在中國城市底層弱勢群體的困難。為此,近年廣大知青提出不少了建議,這些建議包括:

() 知青養老的主體應該是政府

央視著名評論員曾指出,政府是幹什麽的,首先是公益事業的提供者。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抓GDP、企業管理、房地產開發。政府官員要樹立以人為本觀念,城為知青養老的主要責任者,當好社會公益和社會福利的主角,民間捐助、企業家捐助隻能是輔助手段。而家庭也應負起養老的重要責任,子女盡孝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發揚光大。他認為,知青養老理應是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執政為民的實質內容。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視養老事業,有關的養老決策,資金安排,組織保障,機構設置等才能到位。心為民所係、為民所想、為民所急應該成為衡量政府官員的具體業績,而不能僅僅成為一句空話。

()製定公正、合理、平等的養老政策

中國政府應該大幅提高生活在社會低層的知青養老金替代率和退休金絕對額。基層工廠的職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為政府的財政稅作出重要貢獻,但長期以來他們的工資水平太低,社保金繳付比率過高,退休替代率隻有40%-50%左右。相反政府的公務員工資一向較高,卻不用繳交社保金,退休金替代率可高達90%,是廣大退休知青職工的4、5倍,明顯有失公平公正原則,令民怨極大。廣大老知青強烈要求根據公正、公平、合理、平等的原則,全麵調整、製定新的退休養老政策。包括一是取消現行的繳交社保金、領取退休金雙軌製的歧視政策,實行全麵並軌。據說國務院已經在考慮並軌問題,但來至公務員群體的阻力很大。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揚燕綏提出:應由個人繳付的8%的職業保險金,在公務員加工資後提取;二是提高基層退休知青的退休金替代率,其實就是提高到與公務員一樣90%,也不算高,退休金絕對額也隻有公務員退休金的40%--50%;三是降低社會保險金繳費率,起碼應該降至現今世界各國繳費率的平均值以下。

() 設立專項知青養老救助福利基金

中國近30年的高速發展,一方麵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另一方麵得益於所謂的人口紅利,而人口紅利的實質主體就是知青群體。但隨著知青老齡化問題額度嚴峻,未富先老的知青群體在養老保險製度下的困境,勢必給中國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為了能夠使中國經濟健康發展,中國政府應該加大知青養老方麵的資金投入。現時許多西方國家都設立了政府的特殊群體困難救助基金,救助補貼那些曾為本國發展經受過曲折苦難,如今生活又極端困難的弱勢民眾,而中國知青老人相當一部分就是這樣的弱勢民眾。

建議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都要設立知青專項救助資金,對在上山下鄉運動中致病、致殘、去世的知青及家屬定期給予一定物質照顧和資金補助。軍隊官兵致傷、致殘可評定殘疾等級,享受福利優待,享用終生,並惠及家屬子女;工廠工人的傷殘可享受工傷待遇,直致終生。知青是響應政府號召上山下鄉的,他們在嚴酷環境中的忘我勞動令患上疾病傷痛者為數眾多。例如在雲南兵團礦場和內蒙草原火災中死亡、受傷致殘的知青,就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扶恤優待,幸存下來的病殘知青痛苦終生,他們的晚年更加淒慘,有的更終生未娶、未嫁,無法享有相應的養老福利待遇。還有許多知青在當時的繁重勞動中留下病根,例如關節炎、肺炎、肝炎等,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漸衰,如今都成為大病、殘廢甚至致命的根源,這種在知青群體中也相當普遍。故建議政府也應為這部分知青設立專項基金救助,讓他們安渡晚年。

()增設養老服務設施機構

中國的社會養老福利設施曆來緊缺稀有,養老難、養老貴與看病難、看病貴一樣,成為了壓在民眾頭上的一座大山,是當今社會的一大民怨難題。在中國,知青老人進公立老人福利院是一種夢幻和奢求,因為排隊要輪候一、二十年。據央視報道:北京的老人要進公裏養老院要輪候100年,也就是曾祖父要替未出生的玄孫先排隊養老。首都北京的養老環境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可想而知。故中國政府應該加大養老的

投入,大力增設養老福利院是一大民生問題,也是一大政治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最起碼也應達到世界社會養老的中等水平,即平均每百名60歲以上老人應配設10-12張養老床位,每個社區都應設有養老院,首先收養失能、半失能的空巢老人進老人福利院,使他們能安安渡過餘生。2008年,為了拉動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增加投入了4萬億元,大部分投入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投入民生工程的很少。如今到了還貸期,大多數項目不但無法償還本金,連利息都還不了,造成巨額虧損,加促通貨膨脹。若這些資金投入民生工程,多建醫院和養老院,不僅可以解決迫在眉睫的養老、醫療問題,還可以解決就業,最終也能逐步收回投資。

201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曾就社會養老等民生問題要求,提出保基本、兜底線、保增長。有學者認為,中國的養老業發展空間很大,產值可至20萬億,可增加就業,因為僅護工就需要1000萬,但中國現今僅有100萬護理工,有證書的隻有20萬人,可見這方麵的發展前途很廣闊。建議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每個區、縣都要再建一個以上的三甲醫院,並大力擴建、完善現有的醫療機構,徹底解決廣大民眾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 呼籲知青企業家投資、捐助:

中國知青群體數量龐大,包括回鄉知青在內有6000多萬,是個差別非常巨大的社會群體。中國知青群體中也不乏成功人士,有政壇最高者的第一、第二;有中國財富榜的諸多富豪;有文學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還有世界級的文藝明星。但絕大多數卻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進入老齡化後,晚年生活十分艱難困窘,僅靠政府不能使他們解困脫窘,要動員社會力量,特別是知青中的成功人士、企業家、慈善家大力投資、捐助。現在有不少有知青企業家投資建設休閑山莊、賓館飯店,建議他們多些投資知青養老項目,讓多一些老弱病殘知青能得到有保障、有醫療、有護理的晚年生活。筆者強烈呼籲知青中的成功人士慷慨解囊,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拯救曾有過同等人生經曆,至今生活仍極端貧困的知青患難弟兄。政府應該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這些投資者。城市裏向來地皮少,地價高,建議政府撥出大量土地,並給予低地價、低稅收的政策配套,為有心人士投資建設知青養老設施創造條件。

() 為知青養老獻愛心

知青群體不論貧富都可為知青養老事業貢獻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獻愛心。建議各地集資籌辦知青養老醫療的護理機構,實行股份製,做到規範化管理,收支平衡,略有節餘即可。建議以社會公益和服務老年知青為目標,推舉有社會愛心,有管理經驗的知青人才負責籌辦,而籌辦這類功德無量的善亊也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議設立知青公益基金,製定公益基金管理條例,號召有條件的知青捐錢捐物,救助那些身患大病,生活困難的老知青。建議組織身體條件較好,有醫療專長,有閑暇時間知青人士成立爰心公益組織,幫助護理那些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知青老人。

() 落實獨生子女父母退休增加5%退休金政策

1979年國家實行獨產子女政策時,考慮到中國社會養兒防老的傳統習慣,國務院曾明文規定給予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承諾在職時每年給予獨生子女獎勵金,退休後再增加5%的退休金。但實際上退休後並未落實,僅給一次性的補償金,嚴重失信於民。呼籲中國政府要兌現當年的莊重承諾,盡快落實獨生子女父母退休後增加5%退休金政策。

以上呼籲和建議,有的通過近期努力可以辦到,有的一時還辦不到的,也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創造條件,將此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建議各級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能將這些呼籲和建議寫成提案,向本級的政府機關提出,支持中國知青的養老事業。

(作者是江蘇社會文化研究學者、揚州老知青研究會秘書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