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建:識神與元神的辨證

(2014-07-19 18:22:55) 下一個

識神與元神的辨證(上)

  (2014-07-11 08:05:01)[編輯][刪除]
標簽: 

佛學

分類: 道學與文化傳統

識神與元神的辨證(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436adb010133v7.html

調服識神

識神與元神的辨證,是修身以及修道中需要麵對的話題。雖然這個論題源遠流長、智慧深邃,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會注意到這類話題,即隻有在修身、修道中,才會發現或察覺這類問題,即意識不是思維層麵(識神)的論題,涉入氣化的元神(自我意識)。修身靜坐主旨在心身健康,即祛病延年,而修道以心身為築基,主旨在升華性命,即提升元神、燦爛靈光(例如涉及輪回之果,業力之障,乃至證得果位等等)。是故,修道中格外需要並且著手解決識神與元神的辨證。

前文提到,中國文化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生命和意識。簡單解釋一下,老子、孔子都談論了自然的兩層結構論。例如在形質層,肝髒是有形有質的器官,而氣化層則對應肝藏,是無形無質的氣化狀態。同理,心身是在形質層麵建立的認識,即心理和軀體,性命是在氣化層麵的知識,至少涉入心靈學,但內涵很深,難以簡單表述,也不計劃討論修道論題。

在靜坐的初期階段,會立即或突顯一類難題:自己靜不下來,甚至很難靜下來。覺得自己比平常的那種安靜一會,心裏顯得更為繁亂、更難平靜,幾乎無法控製。古人比喻為心猿意馬,即像猴子那樣的調皮不馴,像馬那樣的奔騰不羈。開始習作靜坐的有些人,因此就失去了靜坐的信心,認為既然靜不下來,怎麽繼續靜坐呢,幹脆就不再靜坐了。

但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衝過麵對的難關,前麵常常是坦途,是上一個台階。思量一下,古人為什麽留下寓言:鐵杵磨成針呢?因此靜不下來需要耐心和堅持,需要參悟傳統之中祖先、古人、前人或前師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下,包括經過老師靜態場的帶動和引領(乃是操作上必要的技術環節)。

這裏討論兩個問題。

其一,當靜坐時發現:靜不下來,或者靜下來了。那麽,這個是什麽?即便在初淺的理解中,這個顯然不是思維的本身,即這個似乎並不直接參與思維的具體過程,似乎常常冷靜地觀察和判斷著思維的過程及其結論。換句話說,似乎是獨立於思維(識神)的自我(元神)。

維護健康的層麵三(7)
經過靜坐,有了的這種感受(開悟之一)之後,就會明白西方的笛卡爾(1596-1650)為什麽會說:我思故我在。那麽,他是指人的非思維性的自主意識。當人們批判、歪曲笛卡爾的思想為唯心論的時候,實際上表明現代人在文化觀上,過於膚淺或淺薄了,即過分強調了外物文化(身外之物),甚至以外物規律簡單化地解釋有機性的生命,而沒有仔細、全麵或尊重生命本身的規律。而中國現代文化觀常常混淆意識和思維,甚或把思維和意識混為一談。

當電子計算機發展後,發現計算機可以部分替代思維,特別是在機械計算的領域,甚至勝過人腦而更為快速。再包括人機對話等等,於是西方引發爭論:計算機是否具有意識?簡單的例子,關掉電源,計算機會不會感到痛苦(因為麵對著死亡)?經過一番爭論後,西方認定計算機不可能存在意識!換句話說,意識是人類特有的生命規律

上個世紀80年代,來訪的西方學者告知,他們發現人腦中有兩個中心,一個是思維(可比喻為計算機的程序運算),一個是意識(可比喻為計算機的監控程序)。舉例是說錯話、發錯音,自己能夠立即意識到。這符合易經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由此可見,西方在笛卡爾的基礎上,深入認識意識的存在及其規律,並從心理學(麵對識神)展向心靈學(開始麵對元神),直逼中國文化的精髓。

那麽,有了的這類感受之後,也就明白舜帝對大禹(概約公元前21世紀)的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記載,後世的儒家奉為心法)。這裏人心指識神,或不具理智思想的人心。道心的顯意是理智(大多這樣解釋,並且止步於這樣的解釋,幾乎沒有解釋理智的來源或依據),而密意是指元神,其意識主宰及其認知渠道、認知對象等等。微字指精微,即感官不可能感知的無形無質之域。

舜帝教下之後,過去概約十五個世紀(可見認識之不易,乃是無數代人的探索和積累),管子一書提出:靈氣在心,一來一逝。這標誌著春秋戰國文化成功地解悟或破解了大禹的教下,即從機氣化機製上,開始認識並把握元神及其功能。

維護健康的層麵三(7)
前文提到,才華橫溢的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因為耳朵聽到精靈的聲音(他們稱之為真知的告誡者),然後就被指責為創造新神,年邁時可憐而可悲地被處以死刑。這終結了西方的認識之路。盡管上個世紀的西方在猛起直追(例如心靈學、瀕死之謎、輪回等等),但仍然可以說,西方拉下了2500年的認識曆程。換句話說,中國人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積累了2500年,可謂早已步入甚深領域,乃至驚心動魄。

對比之中,我們看同時期管子一書的論說: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前文提到,文化意義的鬼神,鬼乃歸也,神乃伸也,是故是言論氣化的一開一合(陰陽消長)。管子一書說,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即氣化的一開一合,最終歸結為精氣的作用(後麵討論精氣神理論時再討論解釋)。總之,排除了精靈或真知告誡者的理解或解釋。論語載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即中國的文化真諦,避開了有神論的認識思路,致力於自然深部自然規律的認識。

基於管子學派的鋪墊,到了公元前五世紀,才有道德經之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老子終於從實踐上或功夫上取得的突破性的進展和創舉,實現了後來稱謂的:返觀。道德經之夫物芸芸,即把無形無質之域,轉化為可以認知的氣化世界,奠定了2500年來中國文化的治學基本功。換句話說,在認知的論題上,元神是認知無形無質氣化世界的本能性的認知渠道(感官也作為本能性渠道,隻是認知有形有質的自然顯部)。如果沒有返觀能力,沒有返觀經驗,在治學上,很難說可以繼承中國傳統,更不要說發展中國傳統為現代的新文化了。

上麵提到,很多人把道心解釋為理智,但是並沒有揭示怎麽形成理智思想的,甚至把西方的理性就看作中國的理智。前文提到,小時候看過影片:流浪者,其中有兩類相對峙的提法:法律(理性)不承認良心,良心(理智)不承認法律。其實生活中這樣的矛盾例子很多,即理性常常悖逆人的理智。這也成為心理扭曲的一種人為性原因。當把理性當作理智時,不單違背了生活本身之理,更遠離了中華民族偉大祖先的教下(恐怕不能說是名副其實的炎黃子孫吧)。

要形成理智思想,必須回到道德經之號召:效法自然。因此前文提到,是否承認、確認氣是真實的自然存在,是進入傳統大門的唯一鑰匙。否則無以實現執今之道,或者執天之行,即無以形成今時段的理智思想。前文提到,今時段比2500年前不知複雜、纏繞了多少倍,提到古人吃的是綠色食品。再如,道德經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而現代人宣揚的就是感官刺激的享受;道德經指出: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而現代人時髦的就是暴斂財富,過奢侈的生活。這豈不是反其道行之嗎?怎麽再談論修心養性呢?更談不上明心見性了!

人類基於智力不得不上升,才不得不從遠古時期(大道之行,即人人具有洞見氣化的先天本能),進入後世時期(大道既隱,即淹沒、抑製了洞見本能,隻剩下感官渠道之一端),這才提出修心養性的論題,進而才提出明心見性的論題。那麽時髦於強烈的感官刺激,乃至惶惶不可終日,難道不是在深度地淹沒、抑製元神嗎?怎麽進行修心養性,怎麽再期待明心見性呢?

相當於五藏之中的心氣,關係識神的運作狀態。心氣參與人體內氣的五行運化,是故心動則氣亂;修心得法,進而明心見性,相當於開發了返觀功夫,如“看到”、“聽到”、“嚐到”氣化世界。相當於元神,超越了人體內氣係統,即開發了智慧,如源源靈感、通靈等等。

說到形成理智思想,我當然知道曆史經文有所論述,但那是2500年前的情形,不是今時段之情形。很多人沉湎2500年前的道,所謂人各有誌,不可強勉,我也從不勸解。然而修道的未來曆程將無情地予以判明,有些人抑或等到吃了罰酒才願意認識吧。西遊記最後提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到的卻是無字經書。這裏寓意很深啊!極深啊!誰人解得呢?以為寶貴呢?西遊記裏指明,花錢買到的是死板的文字。真傳會在其中嗎?動態的法會蘊含其中嗎?

關於西遊記,老一輩說,看得懂的看道門(修道之理),看不懂的看熱鬧(神話故事)。孫猴子被稱謂心猴(在五藏之中代表心藏,在元神與神識的論題上代表識神),被玉帝封為弼馬溫(在心猿意馬的比喻上,猿、馬為同類)。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故,代表心的孫猴子總是赤膽忠心,即便處在逆境也是不改初衷。孫悟空拜師於唐僧(元神),使命是幫助唐僧(在元神與神識的論題上,元神是主位)取經(升華元神、提升靈光)。這裏寓意也很深,有很多操作上的講究。

最初孫猴子與唐僧劇烈衝突(從判斷、做事不一,甚至到幾經決裂的地步),包括木豬(豬八戒,對應於肝藏。俗話說,肝火太旺,則常常壞事)的某種使壞或絆腳,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經曆和辨證),孫悟空與唐僧取得辨證性的一致,並在唐僧的主持下,取得經文,證得果位(修道的宗旨是升華元神,進而修緣證果)。故有真言曰:元神靠識神來定位

識神的功能是善惡、正邪、佛魔分明(也可能判斷有誤,故需要元神予以校正),然而有陰有陽才構成萬事萬物,偏執一端、隨波逐流不是正道正途,必須要有更高的智慧予以辨證(即元神的貢獻,理智思想的建立)。所謂道理有小道理、大道理,小道理要辨證於大道理。

討論的兩個問題之二,是追究、理解靜不下來的氣化原因。固然整天想入非非,那也是靜不下來的。

我們回到中醫理論,所謂七情六欲,然後思傷脾、憂傷肺、喜傷心、恐傷腎、怒傷肝等等。這是人體內氣規律及其過程。何謂傷?輕者亂氣(氣機紊亂),重者傷及五藏之精。再者,傷之本身屬於負麵的陰性信息,由此種種,五藏處於它的虛態。所謂精化氣將氣化為負麵的虛火,屬於陰氣。虛則生火,火則動,動則炎上。當靜坐時,在某個意義上盡可能停息了七情六欲的活動,而這些虛火就就處於活躍或突出的地位。它的炎上,造成不可能平靜的思緒。

所以靜不下來是有氣化原因的,說明內氣陰陽的不平衡。也恰恰反過來說明,自己需要注意了。有了虛火稱之為五氣不安其位,即氣機紊亂,在身體時空內四處流竄(此時至少免疫力下降,生命力也下降),是疾病之中疾的原因,久而久之傷了五藏之精,變成疾病之中病的原因,甚至器質性病變。前文提到,號脈有素者言,陰陽平衡的人隻有萬分之幾。雖然不可以此放鬆要求,但須明白致力於陰陽平衡才是出路和正道。

例如工作忙碌容易產生虛火,虛火大就很容易感冒(疾)。作為正麵例子,靜坐有素者,多能夠很快入靜,表明內氣陰陽基本上是平衡的。換句話說,久習靜坐,是向內氣陰陽平衡的方向展開,紊亂的氣機走向各歸其位,即五氣符合五行規律了。所以前文提到,即便靜不下來,也要堅持做下去。一般需要三個月的習作,就覺得自己能夠適應靜坐方式了,並且感覺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體力增強了,睡眠良好了,吃飯很香了,等等。

靜不下來怎麽辦呢?我主張索性放開了去想事情,總有想煩了的時候。問題是急於或強迫靜下來,本身就會產生虛火,何必益處不得反求其害處呢?靜不下來也千萬不要譴責自己。其實靜不靜也有個習慣問題,需要慢慢適應和調整。然後慢慢思悟,自己要當個唐僧管住猴子(心),把馬(意)拴住,還要防止木豬(八戒)的壞主意,一次次拉回到安靜的狀態。

故古人的經驗談是:以一念代萬念,即從什麽都想,無法控製,慢慢做到隻想一件事。這一件事,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但應該是優美的、光明、善良的事情,即給予自己良性信息。隻想一件事,來控製萬馬奔騰。這叫做以心調氣,能夠漸漸做到的話,表明虛火已在控製或平息之中,內氣係統正在走向陰陽平衡。我認為這是很好的靜坐入門法。

在疾病問題上,靜坐有素者,很少得流行性感冒。雖然不可以說靜坐人中不得癌瘤病,但是就相對比例而言,還是很少數的,是個別現象。特別是高屋建瓴於修道的話,我幾乎沒有見到修道有素者患有癌瘤病者的一個例子。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