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禪打坐的基本見解與口訣

(2014-07-19 18:16:40) 下一個

安禪打坐的基本見解與口訣
——圓智老師2011年5月禪修開示


  佛法修行,強調見修行證四大要素。祖師說:見地不真,果招迂折。所以,正知正見,乃是佛法修行的方向保證。

像印度教的修行,他們講要讓自己的靈魂跟神相應,成就一個“神我”;天主教、基督教也是,我要借助天主上帝幫助,讓一個“我的靈魂”上去天堂。然後呢,伊斯蘭教,猶太教…差不多都是這個理念。

所以佛教的“無我”這個說法,如果我前幾天不曾跟大家講課,不曾引導大家在滿天滿地有感覺與沒感覺的感受中,安心去理智體會、醒悟自心無邊廣大的本來覺心,那麽這時你恐怕是不會輕易認同這個“無我”的。

因為你知道的這個覺心,根本就不是一個我們的習慣認識所認同的具體的“我”,但是,它到處都在,它超越你的身體,超越你的想法,跟你的身體與想法都沒關係。所以隻有真正明白無我這個觀念,然後我們才能解脫。如果執著有我,一定解脫不了的。

因為隻要你的心往自己身心感受上一生掛礙,你身體就開始變緊張,開始生起煩惱。所以隻有體悟到滿天滿地這麽一個廣大透徹心,然後把我們的“我執”一點點地放下,一點點地做到不管它,一點點地做到由他去,這樣一天一天地超越我們原有的身心“我執”的迷惑,然後我們才能夠逐步地回到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上,跟宇宙萬法一體不二,那才是佛的法身境界。

所以學佛,這個基本的道理首先要明白。佛法的見解,是跟其他許多宗教不一樣的。尤其是一些外道,他就是叫人執迷一個我,執迷一個長生不死,執迷一個靈魂到處跑。那麽,他說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呢?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的肉體一樣,你說它有,它就是有;但是這個有,本質上是一種迷惑的結果。

正是因為我們糊塗,去抓一個有的感覺,忘失了我們那個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然後就跑到這個肉體裏麵來了。所以,我們要想離開這個肉體,必須要重新認識這個滿天滿地有感覺沒感覺我都知道的廣大覺心。這樣來超越我執迷惑。

我們首先在理念、見解上知道這個大心,超越了這個身體的迷惑,超越了想法的迷惑,超越了感受、情感、情緒、注意力的迷惑,那麽在平時行為上,我們應怎麽去超越這個迷惑呢?要做到這一點,在生活裏麵首先就要注意守持戒律。

這個守戒,就是戒住你的那個妄心不要亂動。然後讓你在生活裏麵,時時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這個心態上保持一種坦然、清靜、平和,不要為某些事情激發出一種不由自主的緊張、激動出來。這個修行過程,從滿天滿地的究竟心來說,雖然它也是假的,但是從我們的自心智慧運作來說,它也是我們到底是迷還是悟的一種行為顯現。

因為我們隻要是處在迷惑狀態,忘失滿天滿地的大心,我們就很容易產生一個專注,造成一個掛礙,這個時候心裏就會有一個緊張顯現。我們對佛法的理解認識是對是錯?這就是我們內心現量顯現上的一個判斷標準。這是我們可以觀察得到的。如果發現自己內心生起緊張,發現自心在製造緊張時,我們的想法觀念包括內在的行為那就肯定是錯誤的了。

所以說,一個修行人想要解脫,最關鍵的就是你要學會覺察你的心態。按照佛教說法,這個就叫觀心。學會自覺覺察自己的內在心態,覺察每一個起心動念反應,這是佛法修心的基本要求。隻有首先做到自覺覺察,你才能真正守好戒律。如果你不能覺察自心,你根本就不可能守好戒。如果你不能很好守戒,那你就很難回到你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上來。

然後,在對淺表這個起心動念有所覺察的基礎上,你還應進一步觀察內部隱藏的個性——那個習慣性的性格力量。這個性格力量,就是你內心藏識的隱藏性心態。雖然你沒起心動念地安靜打坐,但是你內心就緊緊悶悶地,其中原因是什麽?就是你根深蒂固的性格力量作怪。

那麽發現這個性格力量之後,又應怎麽辦呢?這時候,就要知道正知正見,知道用智慧去看待:“這個不是我,不要被它騙;不管它,這個不是我,不要管它;不管它,不管它……”。——這個“不管它”就是正念,一定要用,一定要提得起這個正念、念念行於“不管它”的正念才行。我們昨天講課就是講的這個不管它。

很多人學佛時常常會說,“啊,我沒法打坐啊,我雜念太多了。”其實呢,凡人正是因為雜念多,所以才正要學習打坐安心,如果你沒雜念了,那你就是佛了,那還學個什麽?所以說雜念多沒法打坐,正好說明他不明白打坐的功用在哪裏。因為我們修行,並不在心中有沒雜念,而是不斷行於正念,去轉變自己的妄念。

還有一些外道教人修行,就叫人什麽都不想,坐著發呆。這個不想也是不對的。因為不想的時候,你的心會卡住,會憋住,讓你無法遠離你的一些錯誤習慣,無法超越你隱藏的那個硬硬的執迷心。這個隱藏的性格心,凡人每個本來就有,一生來就有的。所以小孩剛一生下來,每一個的哭聲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性格都不一樣。這個就是他的種子心。他既然是種子心,是輪回的心,你說你在那個心上坐著有什麽用處呢?結果隻會讓那個輪回的糊塗增長,那是沒有辦法讓你解脫生死的。

因此學佛不是叫你不想,無想這個修法,佛教說是外道,因為他在求一個不想的狀態。他還沒有明白,這個想不想都不是自己,沒有明白還有一個想與不想都知道的本來覺心。

所以佛教的修法,是讓人行於正知正見,在思想上行於智慧正念,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跟著妄念流浪,讓人警覺自己內在不自覺的性格習慣,念念提醒自己不要被妄想拖著跑了。要做到這個,靠不想是不行的,一定要一邊覺察發覺這個緊張,同時馬上提起正念思維,“不要管它,不要被它騙”,這樣及時調整放鬆自心才行。

所以說,你一邊觀照自心,一邊去體會心身煩惱感受,一邊念念行於正念決定:“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如此深入無為觀照,這個就是我們打坐的正念口訣!

你說你修行打坐到底是在做什麽?以前你們修觀音,觀光,一心一意用耳朵聽,聽自己頭頂的內在聲音……這實際上是在製造執著掛礙。那麽今天呢,我就講這個“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這個打坐的基本口訣,讓你自己在一邊觀察心身感受的前提下,一邊不管它,由它去,然後再看看它怎麽變化,一直就這樣念念“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就這樣讓你自己一點一點地、一層一層地,不斷遠離你內心的迷惑,然後一點一點地回到你本來的清淨覺心。

隻要我們真正念念做到“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最後,我們滿天滿地的那個廣大覺心,就會自然而然逐漸現前,就會自然而然地透脫你的身心煩惱,以及各種感覺迷惑,最後當你完全透脫一切的時候,你內心的煩悶啊、性格啊脾氣感受遮障啊,真正什麽都透脫的時候,你所有的脾氣,它們都會有一個徹底根斷的過程——這個性格啊,它那個根結就被你看破了,拔掉了。那個時候你就是超凡入聖!最少,成為初果。

所以所謂開悟不開悟,所謂成佛、成羅漢,都必須以我們這個心態的淨化和轉變為基礎。祖師說,賊心不死,道心不成。打得賊心死,救得法身活。那怎麽才能真正打得賊心死呢?——隻要你牢記《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心經》說的“心無掛礙”這個宗旨,念念行於正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就按這麽一個正念不斷深入下去,然後你的心便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自然生起清淨透徹的覺察心,這個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清淨正覺心,比那個慈悲喜舍的世俗菩提心更加深刻、殊勝的究竟菩提心。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發菩提心。其中生起的心,就是清淨心。無所住,就是“不管它、由它去、再看看……”,隻要你一邊覺察,一邊念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讓它去……”,然後你內在的覺察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透徹,直至圓滿透徹一切,這個就叫“而生其心”,生起清淨正覺心。

這個“不管它,讓它去”的口訣,根據《金剛經》所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說法,它就是“無為法”。這個無為法,它並不是叫人不想,而是叫人歇滅內心衝動把持,止息有為造作。隻要你念念想到“不管它,讓它去”,如此不斷遠離與看透自心迷惑,你不再被所有感覺蒙騙,你就真正回到了你自心本位上。這個就叫無為,就叫真如無為。

還有一種無為,叫做擇滅無為。這個擇滅無為,就是念念提醒自心“不動、不動、不動…”,堅決如如不動地深入無為觀照。這個如如不動,同樣也是一個歇滅賊心的過程。但是,這個“不管它,由他去”,比起那個“不動”,還要更加深入一點點。因為這裏並沒有抓一個“不動”,更加無為自在。

但是,這兩種無為方法,實際修行中都可以用。剛剛開始打坐,心太散時,那就用“別動、別動、再看看……別動、別動、再看看……”,讓自己堅決定下心來,一心一意地不動不動不動,就這樣如如不動地體會,你的身心覺受就會逐漸變得特別清淨透徹。但是,這個清淨透徹中,有一個不動地執著把持,所以其覺受有些過於清涼。在這種情況下,隻要你多修“由它去、由它去……”,深入放下自心把持,覺受上就會越來越變得輕安平和,越來越變成空性智慧大樂。

所以說,一定要記住這個心法才能打坐;不然亡失正念,就成盲目打坐,或跟著感覺跑了,或者看到一個什麽,那個心就跟著想入非非、落入妄想了。所以說,時時刻刻,一邊觀察自心感受,一邊念念“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讓自己念念超越與看破自心的迷惑,這個方法就叫止觀雙運,也是佛教所說究竟覺悟成佛的唯一正道。

因為佛教所講的禪法,核心就叫止觀禪。而外道的禪法,譬如四禪八定,它要一層層地定在某個感受境界上,包括定在無想的境界啊,定在想與非想的境界啊,甚至定在滿天滿地的大心上啊……雖然佛教講要發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但是佛教並沒教人把這個心當作外在對境,教人去錯誤執著這個心,如果你想去抓那個心,你就變成妄想掛礙了。那個就叫頭上安頭。

佛教修行很重要的一條,就叫不求勝境。滿天滿地的廣大清淨覺心雖然妙,但是如果你去追求它的時候,你就心外求法了,你的貪心就起來了,那就掛礙緊張了,就修錯了。所以禪宗裏麵說:勝境亦不求,聖諦亦不為,踏卻毗盧頂。意思就是你對清淨心的執著也要把它扔掉,你隻有放下執著,你的心才能更加清淨。所以,清淨心不是貪得出來的,隻有發平等舍心修出來,隻有念念舍心無為,“不管它,讓它去”,才能一點一點回歸自心本來的清淨!

《心經》裏麵說,“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即便你是掛一個妙境,那也同樣是一種掛礙。所以我們有的人修禪宗,盲目掛礙一個妙境,或者掛礙一個滿天滿地的大心;有的人修密宗,盲目掛礙一個上師,想跟上師的影子相應。這些實際上都修歪了,弄成外道有為法了,違背無為法的根本宗旨了。佛教無為正道,叫你不要掛礙,你幹嘛又去掛礙呢?如果想法上稍稍偏了一點,那樣你就修錯了。所以佛法不是去求什麽境界,去修什麽境界,而是我們要離開所有境界的迷惑,回到滿天滿地的大覺本心上去,不再為外在的假象牽掛,不再被所有的習氣驅使我們流浪生死迷途。

所以說,隻有放下,才能看破;隻有看破了,才能進一步深入放下,安心自在。既然你知道把眼睛閉上後,用耳朵去看世界時,世界並沒有實在性,都是空性,知道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一切都是空的假的,既然是這樣,你為什麽不肯放下?既然你省悟到了這個空性,那你還要去掛礙個什麽,你的行為要與你的見解相應,這個才叫智慧行持啊。

佛教常講,要“解行相應”、“見行相應”。既然你明白《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悟空了,然後你就應深入第二步,應當修學“心無掛礙”。怎麽做到心無掛礙呢?那就是念念牢記正念,“不管它,由它去”。為此,對於這四句參禪觀修口訣,要把它連起來,念念提醒自己要做到心無掛礙。因為“心無掛礙”這個目標,隻有通過念念“不管它,由它去”這個正念,然後你才能夠做到。如果“心無掛礙”你做到了,然後你才能“觀自在”,然後才真切知道:哦!真的一切都是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達成這麽一個醒悟。

如果你不能做到心無掛礙,你還心有掛礙的時候,就想修這個滿天滿地的廣大覺心,那你就妄想執著了,就修錯了,就有貪心在裏麵,那不是清淨心,也沒有真正地放下,也沒有真正地行在智慧上。

所以說,首先做到心無掛礙,做到無所住,隻有不斷地放下,不管它,由它去,不管它,由它去……如此不斷深入無為觀照,然後我們才可能不被所有的感覺迷惑蒙騙,由此遠離顛倒夢想,讓自心得到究竟的安定,也就是究竟涅槃。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為。隻要你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真正深入下去,最後剩下來的那個心,它就是沒有生沒有滅的。你想要它起來也起不來,你想把它滅掉也滅不了,那個才叫不生不滅。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按照《心經》講的這個步驟,首先悟空,知道空的道理,知道滿天滿地有一個大空性的清淨心;然後在行持上念念放下,念念記住不管它,讓它去,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深入無為,做到“心無掛礙”。真正修持無為放下,不管任何事情,它即使在你身邊顯現,你內心上,也要如如不動地不管它;即便是你的身體,你也要照樣不管它;即使是你的內心,內在的那個心以及想法怎麽怎麽亂動,你也要同樣用你的正念提醒自己:不要管它。隻要你念念這樣決定,不管它、由它去,你的心態也就自然地不定而自定。對不對?

盡管你沒有想到要它定下心來,但自心卻定得很好,這個就是佛教的智慧定,又叫自性自定。因為你的佛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本來就定的。你越不管它,讓它去,越不管它,讓它去,最後顯現出來的那個心,就是定得不能再定的,比任何一個有為執著的定,都定的更好,更深,更加清淨坦然。

所以,如果我們按照錯誤的方法,盲目貪心執著一個狀態修行時:要麽意守一個下丹田,一心一意掛在下丹田上,注意力死死地撐在那裏頂住……要麽意守一個天目,或者眼前某個境相,一心一意地把一個注意力執著在眼識上……要麽意守一個上丹田,一心一意意守著上丹田的某個中心,去體會上丹田的感受,傾聽上丹田內氣脈激蕩產生的內音,讓自心同樣掛礙在那裏……也有人執著一個想像中的名號,一心一意讓自己糾結在自己妄想裏……上述種種錯誤修法,實際上都是一種掛礙。你們自己說對不對?

在真實修行過程中,隻要你內心有所掛礙,就會有一根心弦提起來繃在裏麵,讓你的內心產生緊張。所以,凡是有掛礙的定,佛教說那都是邪定,製造煩惱的哦!因此佛教說,定有正和邪之別。正定就是本來的定,自然的定,沒有執著把持的定。如果你放下所有妄想掛礙,念念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由它去、由它去……然後你自然知道感受變化的心,它會動嗎?自心滿天滿地的覺心,它一點都不會動的,這個才叫智慧定。

為此,修行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這樣才不會錯路。佛說人生無常,修錯路了很不劃算。佛教修行本來是叫你放下執著的,結果你反而自找掛礙,錯誤地提起一個注意力在那裏製造緊張,把你的心弦繃得越來越緊,讓你的掛礙越來越嚴重,把你的脾氣憋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地變成參天大樹,弄得自己完全被煩惱脾氣主宰,行為上不由自主。那樣子,也就是錯誤地讓自己與生死煩惱習氣越綁越緊,讓自己的掛礙越來越大,讓我們的煩惱緊張越來越重,那根本就不是解脫之道,與佛法正確的修行方向背道而馳了。

所以佛教說,見地不真,果招迂折。修行一定要首先明白正確的見解道理才行。隻有明白離欲解脫的原則、放下的原則,心無掛礙的原則,無所住而生起清淨正覺心的原則,明白超離所有現象迷惑的原則,才能確保我們的修行方向的正確性,避免步入錯誤的修行彎路。

就像《六祖壇經》所講的,禪宗說,以無念為宗,是無相法門。那麽這個無念無相是什麽?某些人以為無念是不想,這樣理解那就錯了。這個無念,它就是無為正念,念念不管它、讓它去,就是無念。這個無相,它就在這個現象裏麵,你念念不管它、由它去、看他究竟如何,反複不斷地一點一點把所有現象看破了、看透了,就像這杯水一樣,你讓它自然澄清透徹了,那就是無相。

禪宗祖師說,水不攪自澄,樹不搖自定。眾生身心的煩惱困惑,就象杯子裏麵的渾水一樣,隻要你不加攪動,他就自然慢慢地澄清了;眾生內心的生死妄動,就象樹枝的搖晃一樣,就像我們的不倒翁玩具一樣,你越是動它,他就越是晃蕩個不停,隻要你不再動它,他就自己自然不動了。——所以放下造作把持,絕對不加介入,歇心無為觀照,自然澄清錯覺迷惑,這個才是智慧。這個過程,它不是可以有為貪求出來的,你得隨順因緣,不斷安心無為,讓他自然澄清才行。

好,安禪打坐的口訣就講完了。大家可以如法用心,先打坐體會一會。

(學人智舒根據錄音記入文字,圓智行者陶貴堂2013年10月11日編輯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