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很有意思,作為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對於語言很有講究,不論紅事還是白事都是喜事,不論當事者還是參加者都得撿好聽的喜慶的說,老人死了那叫駕鶴西去,年紀越大白事辦得就得大、得場麵、得喜慶,隻要經濟上負擔得起,鑼鼓隊那得請上,現在也還加上了管弦樂隊。白事一般不上酒店,那就在家中大擺筵席,菜品豐盛與婚宴無二。出殯之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這場麵在國外應該少有的。
說完白事,說說紅事。我兒子已經4個月了,上個月滿一百天,在習俗中得給孩子慶賀慶賀。孩子一出生,親戚朋友得看望一次,到滿月時得宴請一次親朋,再就是滿百天也得有親朋來慶賀一下,這裏百天就不能這樣稱呼了,按老人的說法那得叫“百歲”,給孩子“過百歲”,寓意孩子長命百歲,而隻有死人才稱呼為百天,這是犯忌諱的叫法。
由於遠離家鄉,給樂樂過百歲就簡單許多了,他爺爺奶奶從老家提前趕來了,外公外婆太遠了就沒過來,隻是給樂樂一個大紅包。我在這邊就隻邀請了幾個較好的朋友,不多不少正好一桌人。國人就講究一個熱鬧,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點小酒,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那天小樂樂也乖,自己躺在小推車裏安安靜靜自娛自樂,不哭也不鬧,朋友說這點跟我很像,很淡定。
中華兒女骨子裏就有傳統文化的基因,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改變,許許多多老東西都被我們棄之如履,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就被我們不經意間拋棄了,中國文化的根也在不經意間一點點減少。《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麽這麽火?不光是中華美食太誘人,還有其中的解說傳遞著點點滴滴的中國文化,通過美食把中國精神、中華文化闡釋的通俗易懂、發生共鳴。
也許我們都還年輕,也許我們接受的教育很現代,也許我們生活的很都市,但真的希望我們能夠不要嫌麻煩,過一過我們自己的節日、自己的習俗,等以後孩子大了也好讓他知道他是炎黃子孫。一個族群、一種文明怎麽能讓人識別,就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代代相傳薪火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