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錯
關於他,在下認為某位大人總結的非常好,所以摘錄如下:
(1)貪財的皇帝
一種曆史觀點認為,正是始於十六世紀中葉的小冰河時期刺激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這個時候的歐洲畜牧業同樣遭到了沉重打擊,降雨帶南移造成了連綿的大旱,讓幾代歐洲農民都找不到讓牲口過冬的草料,曆史上這段時期的歐洲人一旦到了冬季就要宰殺所有種獸以外的家畜,好把這些肉醃製起來儲存。也正是這個導致了香料的奇缺,大量需要醃製的肉讓香料在歐洲賣得比同重量的黃金還貴,到了冬季一磅香料可以換三磅黃金。這樣遠洋貿易突然變得有利可圖到值得人們用生命去冒險。而在跨洲的香料貿易中,英國、西班牙、荷蘭的航海技術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並在十七世紀初開始超過了中國。
而此時的中國也並沒有停下腳步,萬曆朝長達數十年的災害期迫使萬曆天子再次“失德”,他一邊要救濟子民,另一邊也要對外對戰,所以就悍然推翻了大明祖製,宣布海禁一律廢除,隻要能交銀子給內庫海貿隨便跑。比如對日作戰結束後,萬曆天子就又急不可待地恢複了對日本的貿易來增加收入。這種種鼓勵措施讓中國的海航技術和造船工藝也在飛速發展,東西方沿海文明的賽跑才剛剛開始。
此前萬曆天子已經瘋了一樣地指派太監搜刮礦稅、瓷稅和茶稅來支持九邊軍鎮並賑濟災民……好吧,這事東林黨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皇帝要積德行善,這樣老天爺自然不會降下大災,從萬曆寵信鄭貴妃開始,北中國就連年大旱。自萬曆天子企圖立皇三子為太子,這北中國的旱情就一天比一天更厲害。文臣集團(包括東林、齊、浙、楚等黨)已經為此攻擊了萬曆天子幾十年了。鄭貴妃作為罪魁禍首自然是狐狸精。
在大明朝,根據太祖朱元璋的定製,有功名在身的人才可以不需要路引,讀書人隻要能通過院試考上一個秀才,那就可以配劍遊學天下。不再受到關卡的阻礙。但隻要沒有功名在身,哪怕是黃石這樣的世襲二品武官,每到一省一府都必須更換當地路引,並呈報自己的隨身衛隊和攜帶的全部武器。
明太祖朱洪武雖然出身貧苦,但卻認為士人——也就是讀快人、知識份子是國家的精華,所以朱洪武采取了種種手段來勉勵士人,提高士人的地位。比如他鼓勵儒生見皇帝時不行跪拜之禮,並鼓勵儒生直言天子之過。
經過二百多年的磨礪,明朝的士人已經以敢言皇帝的過失為榮。到了萬曆朝的時候,文人隻數落皇帝一個人已經不過癮了,經常連皇帝的老婆、兒子甚至老娘一起數落,而且已經發展到出言不遜、口無遮攔的地步,甚至常常不懷好意地去揣測並公開討論皇帝的私生活。
比如說海禁就是文臣攻擊的目標之一。
其實早在嘉靖年間,大明天子就開始變相開放海禁了。少年時代的嘉靖皇帝曾經與文臣苦鬥不休,但後來在二十年裏,他不曾修改過內閣票擬的一個字。到了嘉靖後期,曾經年少輕狂的天子已經垂垂老矣,嘉靖皇帝簡單地增加了些船引的數量後,就把進一步開放海禁這個重任留給了他的兒子——隆慶皇帝。
隆慶登基時,內閣的那群老頭子都是和嘉靖摸爬滾打過大半輩子的人精,隨便哪一個都把隆慶修理得一點兒脾氣也沒有。每次禦前會議的時候,基本就是那群閣臣自己商量事情,剛登基的隆慶每次想發表點意見,就被內閣老實不客氣地頂回來--陛下,現在皇室人口不旺,您有功夫不是回後宮生倆孩子,別沒事兒就和我們起膩。
隆慶皇帝在後來的日子裏,每天上朝後就在聽臣子們討論,等他們討論好了就把計劃遞到皇帝鼻子底下,天子說一聲“可”後,臣子們就三呼萬歲,然後一哄而散地下班回家去也。史載隆慶皇帝曾經幾年天天隻有機會說“可”字。因為嘉靖去世前開放了幾個港口搞進出口貿易,所以隆慶的膽量也就是隻能幹到這一步了。
隆慶死了,臨到下一位皇帝萬曆就不想上朝了,結果臣子們就給皇帝取了個外號叫“小蜜蜂”,“小”的意思就是天子的身板比較單薄,“蜜蜂”就是指天子隻喜歡在後宮的花叢裏飛舞。
萬曆時代,大明公司的兩任總經理一個比一個厲害,高拱高總經理見慣了前任窩囊董事長隆慶,何況票擬出於內閣他覺得也沒啥好怕的,結果高總就衝著傳旨太監大叫“你真的想讓我相信一個十歲孩子的話叫'聖旨'麽?”……不料現任萬曆董事長的兩媽(生母和嫡母)是兩個很厲害的年輕女人——起碼比她們過世的老公厲害,這兩個女人暗地裏收買了副總經理張居正,聯合起來把高總轟回家養老去了。
萬曆親政後,小冰河時期也就到來了,為了增加收入萬曆下令徹底廢除海禁船引,改為每條船收一定的海稅,比如四十兩……
因為開放海禁,萬曆被文臣攻擊了個體無完膚,但這個天子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他一看內閣通不過,就派太監去收稅。那些收海稅的太監匯報說大明海商的船越造越大,以前需要兩船裝的貨物,現在一船就能運走了。小氣的萬曆天子就認為自己吃虧了,結果就提升每船的稅銀……商人就造更大的船……萬曆就收更高的稅……到了黃石這個時代,大明的每艘海船的關稅已經漲到八十兩。
西班牙人在萬曆年前後曾經對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開始的時候說中國海貿能力低下,她的水手少到不足以保衛自己。但在萬曆開海的十年後,西班牙馬尼拉總督就寫信給西班牙國王,聲稱中國的海船變得又大又多:“如果中國皇帝願意,他的船多得可以架起一條從泉州到馬六甲的舟橋。”
大明中央政府每年農稅二百萬兩白銀,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影響,萬曆天子每年都要免除大量的農稅並賑災,他先是下令賑災款從內庫出,然後就是戰爭特別費從內庫出,接著是修河治水錢也要內庫出,還有軍屯歉收也要內庫補助等。
為了應付各種開支,萬曆就挖空心思地掙錢。他除去收了近三百萬兩海稅銀和上千萬兩的工商鹽茶銀以處,還下令開放書局給內庫掙銀子,隻要能賣出去的書一律刊印,或者隻要肯交錢就給你印。
所以這個時代也是中國古代王朝時期書籍刊印得最多的時代,聞香教教主徐鴻儒的經書都是皇家書局刊印的,聞香教的作亂宣傳單也是皇家書局印的--就因為徐鴻儒付錢了……
北京的路人穿的衣服也是五顏六色,這一切也是為了稅收上的考慮。曾經有言官痛心疾首地談到大明的百姓穿的比官員還漂亮,更有人開始穿明黃色的衣料了。文臣要皇帝整肅朝綱,不許百姓僭越,一開始萬曆也曾猶豫過,但收絹稅和花布稅的太監問他:“如果不許小民穿綾羅綢緞,那萬歲爺找誰收稅去呢?”
最後就是萬曆一輩子再次倒在了銀彈攻勢下,頂住了文官的齊聲痛罵,把大明祖製給修改了,廢除了所有關於車馬、衣服和轎子的限製。
萬曆朝十年後,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在連綿不斷的天災麵前,張居正為大明積攢下的國庫儲蓄迅速地耗盡了。雖然南方各軍鎮吃飽沒有問題,也不需要朝廷撥給救濟款,但隨著災害地持續,萬曆皇帝漸漸感到他無力維持大明水師的開銷了,所以就允許沿海各軍鎮自行向海商收取一定的海稅,作為水師的維持費和清剿海盜的費用。
這個政策推行以後,大明水師就進入了不穩定的發展期,有地軍鎮經營不善,稅收很高但海盜仍然猖獗,導致附近的海商貿易萎縮,並進一步導致所屬的水師急劇退化。相反,經營良好的軍鎮則迅速擁有了強大的海上武力,從而能夠製造出更大地海貿安全區,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到萬曆三十五年以後,大明水師驅逐了盤踞在澎湖一帶的荷蘭人。當時萬曆皇帝為了進一步給內庫開源,甚至製定了渡海進攻馬尼拉地計劃。這主要是因為萬曆皇帝聽到了當時盛傳於中國的一種謠言,那就是;馬六甲一代盛產黃金和白銀。
萬曆三十六年後,萬曆皇帝還曾派了幾撥太監前往那裏進行實地考察,其用意不問可知。隻是那些太監帶回的事實粉碎了謠言,萬曆皇帝確認了金山、銀山的說法為子虛烏有後,才訕訕放棄了侵略企圖。
(2)形形色色的大臣
當年努爾哈赤贏得薩爾滸戰役之後,萬曆火線提拔了熊延弼經略遼東。在熊延弼的治理下遼東邊軍迅速恢複了元氣。熊經略著重於培養軍隊的野戰能力,他主持遼東軍務期間,頂住了軍方和朝中的壓力把各營拆散,並奏請皇帝從全國各地抽調邊軍來遼東作種子部隊。
經過一年多以後,努爾哈赤對遼東的襲擾已經基本被製止,明軍還在部分地段展開了反擊。比如當時的定遼右衛的守將毛文龍就收複了邊牆內數座堡壘,並受到熊延弼的通令嘉獎和保舉。毛文龍正是這段時間逐漸在遼東人中間樹立了很高的聲望,後來組建了東江軍。
熊延弼還厲行經濟封鎖政策,軟硬兼施地迫使蒙古各部落中止和後金政權的貿易。泰昌元年六年,努爾哈赤出動全軍進攻沈陽,其先鋒三日內被熊廷弼在野戰中連續擊敗兩次(這是薩爾滸戰役後,明軍對後金中央精銳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野戰勝利),就又灰溜溜地退回赫圖阿拉去了。蒙古人原來是牆頭草,看到明軍已經呈現出轉守為攻的態勢後,也紛紛斷絕了和努爾哈赤的關係。
但對戰爭所有的希望都隨著萬曆的死亡而化作了泡影。萬曆皇帝生前把所有對熊延弼的彈劾奏折都留中不發,萬曆臨死前病重得爬不下床的時候還天天看熊延弼的奏章,對他的要求也都立刻發放內幣予以滿足,以免貽誤時機。
早在萬曆死前,朝臣們的普遍看法就是熊大臭嘴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他們通過一番仔細觀察,自以為是地下了個結論。認為熊延弼也就是找皇上要要錢,閑時練練兵、修修城堡,還有就是沒事兒就去和蒙古人搞點外交,這都沒啥稀奇的嘛。既然不需要親冒矢石,那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就認為他們也可以幹得比熊延弼更好,至少也不會比他差。
萬曆死後,得勢的東林黨在遼東野戰勝利的形勢下被衝昏頭腦,他們給熊廷弼硬扣了一個“邪黨”成員的帽子,把他扒拉下去了。然後……然後遼東的大好局麵就沒有了,熊廷弼整訓的邊軍也都沒有了。
明朝中旨不經過六部、更沒有內閣無輔或次輔的副署,武官和太監雖然不敢不遵從,但對文官來說確實可以認定是偽詔,如果不接旨一點兒錯都沒有。明中葉以來,拒絕接受這種三無中旨或者被廷杖對文官來說都是一種榮耀,也是足以讓他們吹噓一輩子的話題。曾經挨過延杖的人以後出門下巴都可以多揚起三分,因為他們可以自稱:“曾把大明天子駁得啞口無言,隻好靠打人出氣。”所以走到哪裏都享受眾人群星捧月一樣的敬仰目光。
曆史上在萬曆朝,曾經有人上書一次性把神宗、貴妃和他們的兒子全都罵了個狗血噴頭。洋洋灑灑一份萬言書,不僅把貴妃同異常高齡的狐狸對比了一番,還給萬曆皇帝建立了他和豬狗這些動物之章的聯係。當時就把大明天子氣得雙手不住地哆嗦,還從牙縫裏擠出了一段話:“這廝……這廝好生無禮,是成心來騙廷杖的吧?朕……朕是決不會讓他如願的!”
而文官不接三無中旨比挨廷杖更加值得炫耀,畢竟後者隻是駁得皇帝啞口無言,而前者是直接扇了皇帝老子一個大耳刮子。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明朝皇帝不願意也丟不起這個人,所以到了王朝後期,不到萬分緊急的時候皇帝一般不用中旨,但就是這樣也常常被文官拒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