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47)
2017 (64)
2019 (57)
2020 (73)
2021 (66)
2022 (38)
“外婆給我一枚小小橄欖,啊又酸又澀、又酸又澀。我隨手就將它,將它拋掉,扔得很遠很遠。過了一會嘴裏泛起回味,啊清香甘甜,清香甘甜。我回頭再去找那小小橄欖,再也找不到那小小橄欖。”
不知有哪位博友聽過這首歌,我上小學時就會唱,好像是台灣校園歌曲。曲調清新,歌詞簡單,卻蘊藏著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從小就愛吃橄欖,但不是生的,而是各類橄欖蜜餞。所以對歌詞並無任何理解,隻覺得好聽,還和一位女同學在文藝晚會上合唱過這首歌。
贛南生產蜜餞,比較著名的有丁香李等,從小就不離口,長大了離家了也念念不忘。去年去青島,我二哥為了見我,也特地從贛州前往。臨行前問我要帶什麽,我毫不猶豫地說“丁香李!”,結果二哥就帶了一大包丁香李跑到青島。這次回贛州我又帶了很多回到日本,覺得嘴裏沒味了,就剝幾顆吃。可不敢像在贛州似的胡吃亂吃,吃完了買不著啊,得省著吃才行。
其次就是各種橄欖蜜餞了。我不知道橄欖是否也在贛州加工,總之從來沒斷過。我姐也特喜歡,姐妹兩經常吃的不亦樂乎。她對我的喜好了如指掌,每次我回北京之前她都會主動備好很多我愛吃的的零食。這不,春節一到北京,兩大包橄欖就已經擺在桌上等著我了。我也不客氣,使勁吃,還不忘發朋友圈,哈哈!
小時候沒吃過橄欖油,以為橄欖就是用來做蜜餞的。後來工作了才知道橄欖還可以榨油,橄欖油對身體極有益處。日本吃不到整顆的橄欖,很是覺得寡淡。橄欖油倒是常備,作涼菜、拌意粉等時滴幾滴橄欖油,味道不同一般。橄欖油歐美比較多,尤其歐洲,日本市場上銷售的基本都是歐洲進口的。使得我一度以為橄欖的原產地在歐洲(很慚愧,蜜餞吃了這麽多,卻不知產自哪兒)。
其實地中海那裏消費出來的橄欖,其實是油橄欖。從英文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它們有什麽不同了,我們平常吃的那種橄欖,英文名字是Chiner oive,而地中海的油橄欖才是olive,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隻有中國原產的橄欖才能做成蜜餞和沙拉等。也就是說油橄欖除了榨油,一般不用來食用。
前幾天因為寫橄欖的詩詞,特地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橄欖竟然原產中國!
原來如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橄欖核可以用來微雕,是漢族雕刻藝術之一。又稱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征,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並且橄欖還有很深的寓意。據《齊東野語》記載,橄欖又名“諫果”、“忠果”、“青果”。因為初食橄欖時有澀口之感,但放在嘴裏久了,就會感到有清甜的回味,苦盡甘來,就好像“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樣。在古代它是一種名貴的果品。據《南方草木狀》記載,(此果)吳時歲貢以賜近臣。
從這裏,就可以回溯文章開頭寫的那首歌了,也就可以理解歌詞的含義了:不要因為一時的酸澀而拋棄某件事,某個理想,一旦失去,再也找不回來。苦盡甘來,或許希望就在前麵不遠處等著我們。
橄欖,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最有名的,應該是三毛寫的《橄欖樹》。
《橄欖樹》,由三毛作詞,著名作曲家李泰祥作曲,著名歌手齊豫首唱,收錄在齊豫1979年7月9日發行的同名專輯《橄欖樹》中。這首歌曲是齊豫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時也成為胡慧中主演的電影《歡顏》插曲。歌曲抒發了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一經推出,立即風靡寶島、東南亞,在華人圈引起轟動,久唱不衰。
中國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在八十年代就曾翻唱過這首歌,純粹女高音版。因著對橄欖的鍾情,對朱老師的喜愛。我也翻唱了這首歌。可惜朱老師版伴奏哪兒都找不到,隻好用流行歌曲版升調,但絲毫不影響它的韻味。
來吧,一起聽聽我的《橄欖樹》。
西江月•橄欖
文/墨脈
小小一枚青果,清清一顆堅心。
狂風摧折雨來侵,依舊儀容凜凜。
初食澀酸稍許,後知甜潤頗深。
恰如逆耳卻忠箴,最值悠悠慢品。
我吃橄欖可是報仇型的,狼吞虎咽。
估計你沒認真讀我的文,寫得很清楚:可惜朱老師版伴奏哪兒都找不到,隻好用流行歌曲版升調。
喜歡你唱的高音版“橄欖樹”! 今年3/26 日是三毛76歲生辰, 想錄唱一首 ”橄欖樹“, 一直沒找到女高音伴奏帶, 請問你的這個伴奏帶哪裏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