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沒錯吧,錄音設備不是近代才發明的嗎?怎麽能聽到兩千年前的聲音?就算是三千前就有的古琴,也隨著一次次的戰火而毀於一旦,沒有留存到今世的,這到底是什麽?
甭急,聽我慢慢道來。
這,不是琴聲,而是編鍾。
小學課本裏就學過的編鍾。
編鍾,中國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古代中國戰火不斷,編鍾也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被塵煙淹沒,深埋於地下,與世隔絕了。
很幸運,1977年,在湖北隨州發現了一套完整編鍾。
0年後,曾侯乙編鍾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 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麵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隻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複存在。1978年5月22日淩晨5時,墓室積水抽幹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鍾露出了它的真麵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曆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鍾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春秋戰國時期編鍾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鍾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鍾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
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隻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鍾體遍飾浮雕式潘虺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鍾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