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許一力:為何中產階級總在流失?

(2014-04-21 23:49:47) 下一個

許一力:為何中產階級總在流失?

  (2014-04-20 23:38:32)
標簽: 

財經

 

許一力

 

雜談

分類: 財經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中產階級這個數字相當重要。尤其對於現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說,中國需要投資以外的經濟增長動力,而中產階級恰恰是拉動消費增長的主體,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原因。

但就在日前,全球知名財經媒體《福布斯》中文版聯合宜信財富發布了《2014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按照其統計標準,中產階級的可投資資產比例應在10萬美元-100萬美元(約合60萬元人民幣-6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3年底,這樣一個大眾富裕人群在中國的總數,為1197萬人,而這一數字在2012年時是1026萬元。

雖然數字好像增加了,可大家爭論的是,按照這樣來算的話,中國的中產階級比例僅僅還隻是1.3%顯然,這次福布斯公布的中產階級遵循的是一種特別的劃分標準——收入因素。

這與此前的統計大不一樣。中產階級,如果按照單純的名詞解釋,那麽即從事某種管理性和技術性的工作,憑借知識和腦力,而不是傳統的體力來完成其職業行為的人,其社會地位與工人農民並列,屬於社會分工複雜化的產物。按照這種標準,這麽簡單的職業劃分定義,此前統計的中國中產階級數量應該有8000萬左右。不過如果考慮到中國貧富差距的不均,以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的話,則應該是就業人口的5%,中產階級是3600萬人。

中產階級在眾多標準中有太大的差異。但有幾點是相通的:

1、     中國的中產階級無論從比例還是消費水平都明顯的滯後於發達國家水準。

2、     中國第一次提出中產階級的問題,是在次貸危機前後,然而很快人們發現,中國的中產階級並沒有蓬勃發展反而進入死角甚至是萎縮的狀態。

究竟是什麽樣的因素左右了中產階級這一特定人口的停滯不前呢?

這種情況不單單在中國出現。發達國家中,美國從70年代到現在,中產階級占到社會勞動人口的比例大約降低了10%,而日本更是高於這一數字。這種現象的背後有著特殊的社會演變進程。

從整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現代社會第一批所謂的中產階級產生於工業時代,當時的工程師、高級產業工人是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也就是第一批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代表。然而這批人恰恰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教育手段批量生產的,這就成為了整個國際社會中產階級爆發式增長的一個周期。

然而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社會的重心從生產效率向資源和精神溢價方向轉移,第一批中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開始降低,在最近幾年甚至開始出現地域社會不可替代服務型勞動者的狀態。近幾年頻頻看到的所謂高薪快遞員,高薪泥瓦工,高薪保姆等等現象,就是這種社會重心偏轉的表現。

但到了後現代社會,這些不可替代勞動者並非是中產代表,新的中產階級產生於掌握自然資源、政治資源這些稀缺資源,以及新興的,能夠掌握精神需求資源的人,或者是通過破壞時創新床在價值的人。這兩類人恰巧迎接著經濟效率的快速發展周期,以及前期社會資本的累積完成,這個雙重背景帶來的就是新的中產階級能夠快速通過手中的資源堆積財富,很快的便會脫離中產階級隊伍進入更高層的狀態。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無形中,就成為了原本的中產階級快速進行上下分化流失的狀態。這種流失的過程,與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體製的關係都不大,可以說,是進入後工業時代的必然現象。

中國的中產階級意識覺醒,恰恰趕上了後工業時代的加速周期,因此,整個社會看到的就是中產階級的不斷流失。這其中,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就是次貸危機前後,中國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固定資產價格形成了快速爆發式增長的周期,這種周期的形成,實際上成為了加速打壓中產階級可支配資產的關鍵因素,當時有個說法叫“一套房消滅一個中產”現在看應該說是精妙的很。

社會支出加大,福利製度不完善,固定資產瘋狂升值,加上高效資本配置下的財富兩極分化,中國的中產階級在08年前後迎來了整個群體的流失周期。而今年福布斯白皮書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以可支配資產計數的中國中產階級數量雖然還少,但至少正在回升。對比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我們恰巧看到了地產產業的見頂周期臨近,以及所謂民生政策實施兩年後的初見成效。

或許,這將成為中國式中產的一個轉折元年。

                (此文根據評論員評論內容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