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2014-03-12 19:52:36) 下一個

前些日子讀到我一直挺欣賞的藝評家和策展人費大衛的文章,他把中國藝術市場商品化和高價歸咎於西方資本戰略炒作,我不敢苟同。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至今,有太多不確定性和偶然,遠非陰謀論能合理解釋。我能想起的列證是美國對衝基金大鱷 Steve Cohen 在2007年買了近4千萬美元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他有次在紐約三大畫廊之一Gagosian Gallery 的 老板Larry Gagosian 長島家中聚會,他問Larry, 我有1億閑錢沒處投,你有何高見?Larry 答,買當代中國畫,中國是未來億萬富翁的最大產地,民族自豪感會驅使他們買回本國畫家作品。兩個不同領域的猶太精英談如何賺錢想到了中國,是偶然還是陰謀乃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Steve 的中國收藏在其投資portfolio裏乃 a drop in a bucket, 損失了也毫發無損,屬玩票性質。2013年的Christie 和 Sotheby 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家除了曾梵誌外全部流拍, 我想 Steve 不會在意。

 

 

一個在近代瀕臨湮滅的文明古國在當今西方文化統治下能和平崛起並部分融入西方語境,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深奧的文化命題,不管市場如何波動,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經建立了不倒的裏程碑,其成因需要更多時間透析提煉,這是藝術史的任務。

 

陰謀論是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繞不過去的一個認知偏執,即每當遇到複雜而無法量化分析的問題,中國人習慣依賴自身體驗和非求證的感性思維。

 

中國收藏家是個尚在幼年的新群體,因為年齡和教育關係,煤老板和科技新貴多半買易懂的寫實作品也屬情理之中,但其功利遠大於熱愛,當年日本企業家傾囊買下印象派作品而後幾近破產的藝術衝動很難在中國發生,因為,就藝術而言,收藏和狂熱是一個銅板的兩麵。和德國一樣,日本是個藝術國家,藝術國家都有點偏執狂。而中國不是,至少目前還不是。我早期和藝術圈混時就意識到了這點。我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鮮有癡迷,但唯一的後悔是當時沒有傾囊買一二幅F4的小作品,頓失日後發筆小財的良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