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寒冷,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冰天雪地裏的隆冬季節,聯想到人跡罕至的南極、北極。
每當寒流無情襲來,萬物沉睡冬眠,呼嘯的西北風掠過銀裝素裹的廣袤大地,昂首挺胸的朵朵紅梅卻在漫天飛舞的大雪中傲然挺立,仿佛一曲曲生命的禮讚,就像南極成群結隊的企鵝,北極從容淡定的北極熊,任刺骨的寒冷陣陣襲來,能奈我何?!正是“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麵對寒冷,有的選擇季節性逃離,有的選擇積極麵對,有的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君不見侯鳥遷徙,年複一年;君不見寒梅怒放,立地頂天;君不見杜甫筆下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從這裏,我們看到了順勢而為,適者生存的生活哲理以及冰火兩重天的社會現實。
相對於溫暖而言,寒冷往往是冷漠、殘酷、挫折、挑戰等艱苦環境或處境的象征。
現實生活中,不乏“雪中送炭”的感人故事,但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經曆“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傷害,“冷若冰霜”的冷漠,“熱臉貼上冷屁股”的尷尬以及“冷暴力”的無奈等,或出於歧視、或出於嫉妒,或出於誤會、或出於隔閡。
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夫妻間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交響曲,免不了各種原因會出現“冷戰”。有的冷戰冷處理,很快就煙消雲散,重歸於好,而有的則冷戰熱處理,讓矛盾升級,雪上加霜,甚至導致勞燕分飛,分道揚鑣。
且看下麵夫妻二人的衝突對話片段:
丈夫:“你還能不能有個正形好好過日子,整天在那名利場混來混去,能混出個什麽名堂?人家為了生意和仕途,你呢?”
妻子:“怎麽就不是好好過日子了?!我做公益有什麽不好?誰像你這樣窩囊,書呆子一樣就知道孤芳自賞,那就叫過日子?”
丈夫:“我問你,在這個家,孩子你接送過幾次?飯你做過幾頓?錢你掙了多少?除了指手畫腳,愛慕虛榮,牢騷滿腹,你還會啥?”
妻子:“你少跟我提這些!說實話你壓根就配不上我!”
丈夫:“就你那窩窩頭的臉、薄薄的嘴唇,尖尖的屁股,要長相沒長相,要德性沒德性,出來都能把恐龍嚇死,還自以為是呢!找了你這樣的女人也算是瞎了眼,倒了八輩子黴!”
妻子:“你敢罵人!欺負人!這日子沒法過了!”
丈夫:“請便!外麵的高富帥男人們任你溜溜地挑去!”
妻子奪門而出,丈夫砰地關上了大門,這個家陷入了冰鍋冷灶死一般的寂靜… …
可見冷戰的升級常常伴隨著語言暴力。而暴力語言更是為冷戰的升級推波助瀾。
其實生活中還潛伏著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寒冷,遇見寒冷,積極適應、積極溝通、積極調整心態是正解,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用強大的內心來武裝自己。有了自我的強大,寒冷將無法阻擋你一往無前的步伐。
(12/1/2024 Oakville )